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突厥语族1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突厥语族1

突厥语族是指古代突厥民族使用过的,现在突厥后裔仍在使用的,隶属于阿尔泰语系的一个语族。突厥语族是阿尔泰语系的三大语族之一,古代突厥汗国诸部落的语言及以其后裔为基础形成的现代诸民族的语言都属于突厥语族语言。突厥语族语言约有40种,除古代突厥文、回鹘文、察合台文等古文字的文献语言外,现代突厥语族语言有:楚瓦什语、土库曼语、嘎高兹语、阿塞拜疆语、鞑靼语(塔塔尔语)、巴什基尔语、卡拉依伊姆语、库梅克语、诺盖语、卡拉卡尔帕克语、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维吾尔语、撒拉语、图瓦语、卡拉嘎斯语、雅库特语、哈卡斯语、卡玛沁语、阙里克语、硕尔语、阿尔泰语、西部裕固语、吉尔吉斯语(柯尔克孜语)等。主要语支包括北突厥语支(包括阿尔泰语、图瓦语)、东突厥语支(包括维吾尔语、乌兹别克语)、南突厥语支(又称乌古斯语支,包括阿塞拜疆语、土耳其语、土库曼语)和西突厥语支(包括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以及西伯利亚诸语言。

简介

该语族内各语种之间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都呈现出非常相似的特点,所以他们大都可以在不用翻译的情况下互相沟通。突厥语族的语言分布于西起高加索,东至西伯利亚东部的勒拿河,南临阿拉伯半岛,北至亚洲大陆北端的新西伯利亚群岛的广大地区。突厥是中亚民族的主要成份之一。现在全球约有1.82亿突厥语族语言的人,他们大多自称是突厥人或者突厥人的后裔。这些人遍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如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克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及中国的新疆、甘肃、青海一带(中国境内使用人口约1200多万人口)。当今的突厥语民族在不同程度上和不同范围里与相应的古代突厥语各部在族源、语言、文化上有着某种或多或少的历史联系。古代突厥语各部的文化是后世突厥语各族文化的先头之一,他们在文化上的成就越是往古就越是成为当今突厥语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和财富。但是,当今任何一个突厥语民族都不是由某一个古代突厥语部落单一、直线发展过来的,同时,也没有任何一个古代突厥语部落的后裔是全部进入到后世某一个突厥语民族当中的。事实上,当今突厥语诸族虽以相应的古代突厥语诸部为历史、文化先头之一,但又都经历了各自的错综复杂的历史发展道路。因此,当今突厥语诸民族虽然都同古代突厥语部落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联系,彼此在文化上常常表现出某些相近与相似,但是他们在文化上又都具有各自的特殊性

评价

突厥民族先世源于丁灵人、铁勒人。南北朝时铁勒人原住在叶尼塞河上游,后南迁高昌的北山(今新疆博格多山)。 突厥人是铁勒人的一部,以狼为图腾。5世纪中叶被柔然人征服,徙于金山南麓(今阿尔泰山)。 因金山形似战盔“兜鍪”,俗称突厥,因以名其部落。以善锻铁被柔然人称为“锻奴”。6世纪时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遣使向西魏献方物。546年合并铁勒部5万馀落(户), 势力逐渐强盛。552年又大败柔然人,以漠北为中心在鄂尔浑河流域建立突厥奴隶制政权。最盛时疆域东至辽海(辽河上游), 西濒西海(今海), 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 南临阿姆河南。“可汗”为最高首领,其子弟称“特勤”,将领称“设”。分辖地为“突利”(东部)、“达头”(西部)。 可汗廷帐在东、西两部之间鄂尔浑河上游一带。汗国官制有28级。税法规定对普通牧民、黑民(战争中归附者)“徵发兵马、科税杂畜”。突厥语族的语言分布在西起高加索,东至西伯利亚东部的勒纳河,南临阿拉伯半岛,北至亚洲大陆北端的新西伯利亚群岛这一广大地区。现代突厥语族语言在中国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青海一带。有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土克曼语、撒拉尔语、柯尔克孜语、乌兹别克语、塔塔尔语、西部裕固语和图佤语。使用人口700余万 (1982)。在国外 ,突厥语族语言主要分布在中亚、伊朗、伊拉克、阿塞拜疆、蒙古人民共和国等。有土克曼语、乌兹别克语、哈萨克语、塔塔尔语、阿塞拜疆语、吉尔吉斯语、诺盖语、楚瓦什语、巴什基尔语、雅库特语、卡拉卡尔帕克语、库梅克语、维吾尔语、嘎嘎乌孜语、图佤语、卡拉恰伊 -巴尔卡尔语、哈卡斯语、阿尔泰语、卡拉伊姆语、哈拉吉语等约30种语言(包括和中国少数民族同名的语言)。突厥语族的书面语言,古代突厥碑铭语言,以7~10世纪的鄂尔浑-叶尼塞碑铭为代表。已发现的鄂尔浑-叶尼塞碑铭有11通。其中《雀林呇碑》属 7世纪,建于颉跌利施可汗在位时(688~691,唐垂拱四年至天授二年之间),为突厥语族已发现的最古的文献。碑铭的文体证明,突厥语当时已有优美的韵文。《翁金碑》(见图)是第二突厥汗国的创立者骨咄禄可汗的记功碑,建于7世纪末或8世纪初,1891年发现于蒙古翁金河流域。[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