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程学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程学达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程学达(1913-1987),土壤肥料学家[1]浙江省土壤肥料研究所的创建人之一[2]。对红壤改良和开发利用有重要建树。强调有机肥和化肥的配合施用,积极提倡发展绿肥,"以磷增氮,以氮增粮",为浙江省农业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3]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浙江省土壤肥料研究所的创建人之一

出生日期----1913年9月13日

出生地点----安徽省怀宁县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土壤肥料学家

逝世日期----1987年7月17日

毕业院校----南通学院农业化学系

人物生平

家庭背景

程学达,1913年9月13日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五横乡,父亲程英康从事盐务稽核,工作调动频繁,家庭生活极不安定。程学达1919年随父母迁居山东。1930年入安徽省立高级中学学习,在校期间,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和同学一起赴南京请愿。1931年转入上海正风中学。1932年毕业后考入暨南大学,1933年转入江苏南微符笑通学院。

抗战时期

1937年,程学达从南通学院农业化学系毕业后不久,抗日战争全面开始。他几经辗转,于1939年被浙江省化学肥料管理处聘为技士,担任对进口化学氮肥进行检验和田间试验。一年后随化学肥料管理处并入浙江省农业改进所,任技士兼农化股股长。1941年被浙江大学龙泉分校聘为农学院讲师,主讲土壤肥料学,并兼管农业试验场。抗日战争胜利后,随浙江大学迁回杭州。1946年被南通学院聘为副教授。1948年回到浙江,在浙江省立蚕桑专科学校和省农民学校师资训练班任教。

恢复农业

1949年5月杭州解放后,他参加了浙江省军管会主办的接管学习,旋即参加由张劲夫领导的浙江省政府农业经济考察团,深入各地进行农恋胶定元村经济调查,提出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1950年1月调入浙江省实业厅农业技术改进所任技正兼土壤农化系主任。1956年调任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兼土壤肥料系主任。1960年,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升格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并与浙江农业大学合并,程学达任土壤农化系主任、土壤肥料所所长。1965年校院分建,他出任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直至1987年7月病逝。

生平贡献

创建土壤肥料研究机构

程学达是浙江省土壤肥料研究机构的创建人之一,并长期担任领导职务。在他主持下,建立了土壤、肥料、微生物研究室和中心实验室,配备了较为先进的科学仪器和设备,多方聘请学有专长的地愉碑土壤肥料学家,积极培养人才,使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成为一个较有声望和成就的省级研究所。

重视研究和生产结合

他非常重视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的结合。浙江省人多地少,低产田面积很大,粮食产量较低。针对这一状况,他多次带领科技人员深入低产地区,开展低产田改良研究工作,在红壤改良和利用、开发紫云英和绿萍等生物有机肥源,以及发展化肥生产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为促进阀元试恋浙江省农业生产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与农业部门有极好的合作关系,经常为浙江省和浙江省农业厅领导出谋划策,宣传科研成果,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参与制定农业发展规划。

耕作制度调查和规划

程学达对浙江省农业种植制度的改进也做了大量工作,参与了耕作制度的调查和规划,对确立一年三熟和二年五熟种植制、冬季绿肥在种植制悼堡樱中的地位和意义,起了建设性的击坑连作用。他对水稻营养特性和合理施肥也有较深入的研究,《中国水稻栽培学》一书中《水稻合理施肥》一章,就是他在这方面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

土壤普查技术负责人

在两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中,他是浙江省土壤普查的技术负责人。1958-1960年,他担任浙江省第一次土壤普查、土地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兼普查办公室主任,负责技术规程的制定和实施、资料汇总、组织编写和出版《浙江土壤志》。1979年,他担任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土壤普查科学技术顾问组成员兼华东顾问组副组长。他抱病参加了全国土壤普查委员会在浙江富阳的试点工作,并任省级汇总编辑委员会顾问。他还担任《浙江省简明农业区划》编写小组副组长和"浙江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领导小组成员。这两项工作分别获得国家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发的二等奖和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博学多才勤于实践

程学达博学多才,勤于实践。他专业基础深厚,农业生产知识丰富。他治学严谨,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直言不讳。60年代初,他冒着攻击三面红旗的风险,针对土壤肥力签轿衰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向领导部门反映情况并提出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的措施。他在科研工作中要求严格,对研究所的选题、设计、观察记录、资料汇总、课题总结都严格审查。他为人谦逊,对青年谆谆善诱,善于团结同志,合作共事。

立志加入中国共产党

程学达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他是浙江省土壤肥料学会的创建人之一,1961-1985年期间一直当选为浙江省土壤肥料学会副理事长。1982年又当选为中国农学会土壤肥料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1955年,他参加了九三学社,并历任九三学社杭州分社委员、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浙江省工作委员会委员。1979年,他被选为浙江省第五届政协委员,1985年被选为浙江省第六届人大代表。程学达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早在60年代初,他就立志参加中国共产党,1985年1月31日终于实现了这一夙愿。

提出改造低产田配套技术

浙江省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红黄壤是浙江的主要土壤类型和土壤资源,其中以位于浙江中西部的金(华)衢(县)盆地分布最为集中且典型。由于长期滥垦滥伐,森林植被破坏殆尽,水土冲刷严重,红色土层裸露,被称为"红色荒漠",农作物产量极低,人民生活困苦。

50年代初,程学达曾对红壤类型、肥力和生产利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认为低丘红壤可以改良利用,是浙江省发展农业生产的潜力所在。1958年,他带领低产田改良工作组深入衢县低产地区进行调查,并在干塘畈设立低产田改良基点。干塘畈是一个以虫害多,血吸虫病患者多,荒地多,劳动力少而著名的低产畈。程学达和工作组成员一起,冒着感染血吸虫病的危险,走遍田间地头,深入农户,开展调查研究以及一系列扩大肥源、改变耕作制度和栽培等田间试验,查明了低产田土壤性质、类型和低产原因,提出了改良低产田的技术措施,组织农户进行技术示范,使紫云英鲜草产量高达每亩5000公斤以上,水稻亩产由40-50公斤跃增至225公斤,从而大大增强了农民改造低产田的信心,推动了全省深耕改土、改良低产田的运动。

为了深入研究红壤的改良和开发利用,1959年,程学达组织科技人员在金华七一农场(原石门农场)建立了试验研究基点。1961年改名为红壤试验站。他根据当时红壤地区的水利、肥料和自然环境条件,提出红壤改良要"有水走水路(种水稻),无水走旱路(种旱作),加速培肥地力,改变低产面貌,改善环境条件,种好防护林,防止水土流失"的指导思想。试验站开展了低丘红壤种植制度,水田、旱地绿肥引种和高产栽培技术,合理利用红壤的肥水演变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时发动群众植树造林,营造防护林带。

1963年,程学达和俞震豫共同率领从事农学、土壤、化肥和绿肥等方面研究的人员,到衢县樟树潭三口畈和金华红壤试验站蹲点,负责金华片的低产田(包括低产红壤垅田)的改良工作。他们在农村进行科学试验,推广新技术,经过三四年的踏实工作,使三口畈7758亩粮地改善了水利条件,整理了土地,提高了土壤肥力,粮食年产量由平均每亩131公斤提高到405公斤,增加了2.1倍,农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为改良低产田作出了很好的榜样。他们把改良低产田的经验归纳为"水利先行,肥料紧跟,相应改制,良种良法"。这一经验在金华地区全面推广后,粮食产量迅速提高,使金华地区成为浙江省第二个商品粮基地。此后,程学达又和几位农学家到浙江省劳动模范、高产典型胡香泉农艺师领导的绍兴东湖农场蹲点,总结他们的高产经验,并在全省农业技术会议上提出"良田、良制、良种、良法""四良"高产配套技术,对浙江全省粮食亩产超千斤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倡导"以磷增氮"和"南萍北移"

程学达认为,解决肥料问题,要实行"开源节流",强调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50年代初,他就着手开展有机肥源和农家肥的调查,对人粪尿、厩肥、堆肥的积制和施用进行研究、撰写了《农家肥料自给法》、《肥料手册》等科普书籍,提倡合理积制和施用农家肥料。

稻田冬季豆科绿肥--紫云英,是我国南方稻田最大宗的有机肥源,由于它能共生固氮,耕翻后,可以向稻田提供氮素和有机质。它是我国南方农田自古以来赖以维持土壤肥力和农业生产的重要肥源之一。但南方稻田土壤普遍缺磷,尤其是低产土壤,速效磷更加贫乏;绿肥高产良种及其栽培技术未被群众普遍掌握。为此,程学达成立了绿肥组,研究绿肥的选种、育种和高产栽培利用技术,使浙江省紫云英优良品种--奉化大桥种和平湖大叶种得到提纯和推广,并选育出一批新的良种;总结提出一整套紫云英高产栽培技术,主要是增施磷肥,提高紫云英产量。60年代,农业部在浙江浦江召开全国磷肥施用技术座谈会。程学达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积极提倡"以磷增氮,以氮增粮",即通过对紫云英施用磷肥,增加鲜草亩产量,耕翻后增加土壤氮素和有机质含量,达到提高土壤肥力,增产粮食的目的。这一经验已推广成为改良低产田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水生绿肥--绿萍,又名满江红,是一种萍藻共生的水生蕨类植物。它的光合效率高、繁殖系数和固氮强度也高。稻田养萍对增加稻田的氮源和有机质有良好作用,在浙江温州、平阳、瑞安等地有悠久历史和传统经验。但萍种被少数"萍客"所垄断;在放养技术上也有一系列难题,因此未能推广。程学达认为,在当时化学氮肥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绿萍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生物有机肥源。他和同事通过引进优良萍种,研究养殖技术,解决了绿萍在浙江省北部地区越冬、越夏、防治绿萍病虫害,在稻田放养和利用绿萍等技术,使绿萍放养推广到浙江中、北部地区,居于全国前列,在国内外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立足当地

1951年,程学达在调查中发现,农民种植水稻时,喜欢用煤石灰(由石煤作燃料烧制的石灰)而不喜欢用柴石灰(用柴草烧制的石灰)。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煤石灰中含有较高的硫酸盐,它对防治水稻早期发僵,促进水稻发根和植株生长有良好作用,柴石灰因不含硫酸盐而效果较差。如果在施用柴石灰时加入一定量的石膏或其他硫酸盐,也能表现出同煤石灰相似的效果。这一科研成果在《土壤学报》发表后,引起了科技界的重视,推动了硫肥的合理使用。

1955年,程学达开始研究石灰氮肥的肥效和施用技术。石灰氮是一种氰氨态氮肥,直接施用于作物时会产生毒害作用;施用不当还会对人畜产生危害,因而限制了它的生产和推广应用。程学达提出石灰氮拌土堆沤的方法,使氰氨水解成尿素,再转化成铵态氮,作物才能吸收利用,并能作追肥施用,既充分发挥了石灰氮的肥效,又避免了对作物和人畜的危害。他还发现,石灰氮加入新鲜人粪尿中,可有效地杀灭粪便中的血吸虫卵,而不影响人粪尿的肥效。这一发现,使石灰氮成为当时血吸虫病流行区最受欢迎的一种氮肥,既促进了石灰氮的推广应用,又为防治血吸虫病作出了贡献。根据石灰氮生产简便、投资少、成本低,以及浙江省水电资源丰富的特点,程学达向浙江省人民政府提出在衢县建立石灰氮肥厂的建议,得到采纳。

程学达从1950年开始对磷肥品种、肥效鉴定和施用技术进行研究,发现过磷酸钙对豆科绿肥增产效果极为显著。1956年,他发表《过磷酸钙对于紫云英和黄花苜蓿的效果及其对后作的影响》一文,为他日后倡导"以磷增氮,以氮增粮"的观点作了准备。在早期研究中,他发现磷矿粉(当时用的是结晶致密的海州磷灰石粉),不论对旱作还是水稻,当季肥效都较差。当时国内硫酸奇缺,限制了过磷酸钙的生产。为了提高磷矿粉的当季肥效,程学达在1956年开展将磷灰石粉与钠、钙的炭酸和硫酸盐类混合,进行高温熔炼,制造融熔磷肥的试验。所制成的熔融磷肥、其构溶性磷含量比磷灰石相对提高了24%-56%。用这种磷肥进行肥效试验,比直接施用磷灰石粉有较好的肥效。这是热法生产钙镁磷肥的雏形,对以后浙江省发展钙镁磷肥有一定的启发和推动作用。

研究钾肥增产及施用

程学达还研究了钾肥对紫云英的增产作用,证明钾肥对紫云英有良好的增产效果;钾肥和磷肥配合施用,增产效果更加明显。此后,他在浙江省化肥试验网中继续对钾肥的作用进行探讨。到60年代中后期,浙江省农业生产中显露出作物缺钾的趋势,他及时提出迅速把化肥研究的重点转移到钾肥的肥效和有效施用条件的研究上来,并亲自主持这项研究工作。1976年,在河北邯郸召开的全国土壤肥料研究工作会议上,他作了大会发言,在精辟地阐述了土壤-作物-肥料体系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指出,由于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氮磷化肥施用量不断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投入农田的钾和作物携出的钾长期失调,引起土壤钾素的亏缺和耗竭,增施钾肥将成为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的重要措施之一。20多年来浙江省钾肥推广应用的历史证明了程学达的科学论断。他主持的钾肥的增产作用及其有效施用条件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奖励。

主要论著

1 程学达.肥料配合的方法,上海:中华书局,1950.

2 程学达.怎样做骨肥.上海:中华书局,1951.

3 程学达.红土的改良.上海:中华书局,1951.

4 程学达.积肥法.上海:中华书局,1951.

5 程学达.农民肥料自给法.上海:新农出版社,1951.

6 程学达.稻麦棉麻的施肥法.上海:革新书店,1951.

7 程学达.肥料手册.上海:中华书局,1952.

8 程学达.冬季积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54.

9 浙江省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程学达.土壤.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56.

10 浙江省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程学达.肥料.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56.

11 程学达.谈谈化学肥料.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6.

12 程学达,李实烨.浙江稻田施用煤灰柴灰问题的研究.土壤学报,1956,4(1):55-58.

13 程学达.浙江省肥料试验研究工作简报.华东农业科学通报,1956(10):538-541.

14 程学达,尹道明,庄德惠等.化学肥料试验.华东农业科学通报,1956(5):319-320.

15 程学达,庄德惠.过磷酸钙对紫云英和黄花苜蓿的效果及其对后作的影响.华东农业科学通报,1956(12):639-642.

16 程学达,李兆楷.有机无机氮磷颗粒肥料与粉状施用肥效比较试验.华东农业科学通报,1957(8):415-417.

17 程学达.肥料知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58.

18 程学达,盛元虎,彭玉纯.水稻合理施肥技术的研究,载于浙江省农、林、水科学研究主要成果汇编(1949-1962).杭州: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编印,1962:28-29.

19 程学达.石灰氮施用方法研究·浙江省农、林、水科学研究主要成果汇编(1949-1962).杭州: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编印,1962:31-32.

20 程学达(主编).浙江土壤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64.

21 程学达,胡之廉,冯志高.浙江省1963年水稻施用矿质磷肥的效果和今后推广意见.浙江农业科学,1964(7):325-329.

22 吴本忠,程学达,王元卿等.稻田冬作轮种对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作用.浙江农业科学,1964(10):482-489.

23 程学达,叶国添,彭玉纯等.浙江省小麦施用几种矿质磷肥的效果试验.浙江农业科学,1964(11):532-536.

24 程学达,黄良榕,詹长庚等.油菜施用矿质磷肥的增产效果及其施用条件.浙江农业科学,1965(1):18-2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