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移动革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移动革命

移动革命,是2006年7月1日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美)斯坦博克 。本书揭示了移动技术的发展如何引发市场创新,并指导业内人士如何正确分析与预测移动产业的发展。[1]

基本信息

书名 移动革命

作者 (美)斯坦博克 [2]

译者 岳蕾,周兆鑫

移动革命1.jpg

ISBN 10位[7121025507] 13位[9787121025501]

定价 ¥38.00 元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年7月1日

装帧 简装本

移动革命2.jpg

内容简介

本书对全新的移动服务(丰富的语音系统、因特网、信息和内容服务)的迅猛发展做出了全面描述。它介绍了全世界通信市场的发展史,从世界通信发展的三大强势(美国、西欧和日本)入手,深入探讨了移动对客户、商务市场、战略决策以及对其他行业的影响。

编辑推荐

本书基于真实的产业数据和现有的发展模式;以诺基亚、摩托罗拉、微软、迪士尼等全球知名公司的成功实践为范例;通过对IBM、时代华纳、《纽约时报》等不同行业的全球知名公司的近80位高层代表的访谈;……全方位地教你如何在移动产业革命和全球化进程中抢占先机!

本书将全球移动行业环境和战略洞察力相结合。相关行业的从业者都可从本书中获得极大的收益。本书对21世纪最具变化的技术进行了激动人心的探讨。这相对于一个科技的神话而言,更是一个我们可以去做的近乎神奇的新鲜事。本书总会令我们产生憧憬。

作者简介

移动革命3.jpg

丹·斯坦博克(Darl Steinbock)博士

现居美国纽约市,是哥伦比亚商学院电信资讯所研究员。现任芬兰科学院纽约办事处负责人,而且是芬兰赫尔辛基经济学院客座教授。他的大部分时间用在全球范围内的授课。

目录

术语缩写

前言

第1部分 市场的改革

第1章 全球化

市场的全球化

全球市场的发展史

移动革命4.jpg

地区市场体系的改革

巨大的新市场

向下一个大市场进军

第2章 改革创新

创新的浪潮

市场的创新

移动服务的创新

移动服务的独特特征

移动革命5.jpg

服务的销售组合

整体的服务组合

新服务的开发

第3章 服务的先锋

服务创新

i-mode的诞生

服务组合

起源

移动革命6.jpg

迅猛发展的内容市场

第2部分 移动客户服务

第4章 服务创新

服务种类

新服务

内容创新

移动门户

移动革命7.jpg

第5章 内容服务

NTT DoCoMo公司的先驱作用

移动内容的革新

移动音乐:铃音无处不在

第6章 移动多媒体和娱乐业务

融合的价值链

先锋成就

移动革命8.jpg

第7章 曾被视为手机的移动设备

从"砖头"到表现自我

设计的演变

市场细分的差异

向可佩戴发展

第3部分 移动商业服务

第8章 移动市场营销和消费者行为

移动市场交易

移动革命9.jpg

市场服务和移动价值链

移动通信市场服务机构的改革

从市场活动到普及

第9章 移动商业服务

移动商业服务的发展

商业服务革新

企业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共同的市场

第10章 策略与移动性

从市场信号到经济价值

移动革命0.jpg

移动性和竞争优势

移动性与竞争策略

移动性、商业模式和战略

序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信业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重要的基础设施,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我国移动用户有4亿左右,而且每年都在不断增加,但随着移动通信规模不断的扩大,移动通信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移动通信业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增速趋缓、ARPU值下降,企业利润摊薄,它正处于一个结构调整期。在这种情况下,移动通信行业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建设移动通信强国的战略目标,关键是要转变移动通信业增长方式,加快由粗放型向集约型、从外延式到内涵式、由规模型向规模效益型的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适应行业发展的规.

移动革命00.jpg

移动革命

在2012年出版的《Networked:The New Social Operating System》[1] 一书中,Lee Rainie和Barry Wellman将移动革命(mobile revolution)与互联网革命(internet revolution)、社会网络革命(social network revolution)并列为新时期影响人类社会的三大革命,其中的移动革命意指移动终端与无线网络的发展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回忆一下移动革命之前的情况就会发现其中的变化之大。在1970年的喜剧电影《老公出差》(《The Out of Towners》)中,主人公由于找不到固定电话联系旅馆推迟预定导致房间给了别人,遇到麻烦时无法和单位协调面试时间从而失去了一次重要的机会,被绑架后也难以寻求他人的帮助。这些当年的喜剧元素在今天看来完全是不可想象的,其中的关键差别就在于移动通讯的有无。

要想全面理解移动革命,需要明确两个问题,其一是人们的社会生活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移动起来的,其二是这种变化对人们的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兴起与发展

移动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主要表现在移动终端与无线网络的发展上。

1. 手机的诞生与普及

移动革命-.jpg

1973年4月3日,世界上第一部民用移动电话在摩托罗拉工程师Martin Copper手中诞生,它重达两磅,最长通话30分钟并且需要一年的时间给电池充电。由于可用性不强,手机在发明之出并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发展速度也较为缓慢,直到1983年,摩托罗拉公司才面向市场推出第一款手机,重量降低为一磅但售价高达3500美元。

在之后的十年中,得益于晶体管和电池技术的发展,手机越来越小。随着便携性不断提高,价格逐渐降低,能够使用的地区越来越多,手机逐渐普及起来,手机的使用者以及信号塔、转换器等支持设备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迅速增多,1985年,美国的手机用户有34000人,到了2011年这一数字增长到302000000,覆盖了83%的成年人和75%的青少年,iPhone、黑莓等手机品牌成为家喻户晓的词汇。 随着数量的增加,手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也不断提高,数据显示,到2010年底,美国有16%的家庭在同时拥有固定电话和手机的情况下几乎只使用手机进行通话,不再使用固定电话而只用手机的比例也达到30%。 另一项2009年的调查显示,45%的加拿大人表示出门必须携带手机,甚至有10%认为自己离开手机已经无法生活。

但是手机的迅速普及并不是完全均衡的,不同类别的群体之间在手机的使用上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根据皮尤公司2004年的调查数据,贫困人口(家庭年收入在30000美元以下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及农村人口的手机使用率明显偏低,尽管手机在这些群体中的普及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差距总是存在,但相对于在互联网使用中产生的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手机领域的并不算大,也缩小的更快,以青少年群体为例,自2005年起,手机的普及群体不断年轻化,截止2011年中期,四分之三的青年人都拥有自己的手机,这一比例在19-28岁的年轻人中更是高达94%。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手机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种族之间的数字鸿沟,与非裔美国人在有线网络的使用上长期落后于白人不同,他们比白人更喜欢使用手机上网,皮尤公司2011年5月的互联网调查发现,41%的白人使用手机上网,而黑人的比例则是53%,拉丁裔美国人也很高。

在加拿大,2009年6月的调查数据显示,28%30岁以上的加拿大人将手机作为他们与朋友、家人保持联系主要方式,22%使用手机来安排日常生活,在18岁-29岁的群体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49%和44%。

移动革命=.jpg

当然,这种手机的迅速普及并不仅仅发生在北美,而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大趋势。截止2009年,全球共有手机3000000000部,信号覆盖世界人口的80%。

事实上,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手机的普及更迅速、更广泛,到2011年,超过四分之三的手机使用者属于非发达国家,仅中国一个国家就有879000000手机用户。[8]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这些国家的固定电话收费通常比北美高很多,二是普及有线电话所需的铜线或光缆比较昂贵,而手机信号发射塔的成本则比较低,三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手机是人们的第一部通讯工具,这进一步增加了它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短信的出现

手机普及过程中一个质的飞跃是20世纪末人们开始使用手机做打电话之外的事情,其中的突出典型是短信息(SMS short message service)的出现。最早的短信技术诞生与20世纪八十年代,但直到十几年后,随着美国、欧洲开始提供相对便宜的160字短信服务,这项功能才迅速普及起来。

根据皮尤公司的调查,2006年时,在18岁以上的美国人中有31%收发短信,到了2011年,这一数字便增长到59%,五年间几乎翻了一倍,在其他人群中,这一比例也都增加了两到三倍。

值得关注的是,短信在青少年群体中尤其受欢迎,2011年,三分之二的青少年使用短信功能,其中12-17岁的群体平均每人每天要收发50条短信,其中三分之一达到100条,其原因主要在于它的便捷性,以及可以在与人沟通时不被他人听到的私密性,在皮尤公司2011年的一次调查中,当被问及在学校之外通过什么方式与朋友进行沟通的时候,54%的受访者选择短信,38%选择手机语音通话,33%选择面对面交流,30%选择固定电话,25%选择诸如Facebook的社交网站(SNS social network site),24%选择即时通讯工具,而只有11%选择了电子邮件。正如皮尤公司报告编辑Amanda Lenhart所说,如果青少年成为美国的领导者,我们将会进入一个文本为主的沟通系统,他们对短信的兴趣远高于直接通话。

移动革命10.png

如前所述,短信的出现为手机增加了私密性,这使得那些希望在学校与家人之外拥有隐私空间的青少年更加倾向于使用手机而不是固定电话,信息学家Rhonda McEwen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在他的一项关于多伦多大学生的调查中,四分之三的受访者拥有固定电话,但其中五分之四表示即便知道对方也有固定电话依然会选择使用手机与朋友联系。此外,该研究还发现青少年是否使用手机联系一个朋友与他们的亲密程度紧密相关,尽管很多人初次见面就会交换手机号码,但他们只会用手机联系那些关系足够亲密的人,至于那些关系一般的人则更倾向于使用社交网络或即时通讯工具。

3. 智能手机的发展

手机的发展并没有止步于短信,2005年以后,随着计算、储存、无线电等技术的发展,移动通讯变得更加便捷。手机本身也发展出了更多样化的功能。传统的厚重手机转变成了一种轻便简洁的"多面手"工具,可以用来通信、浏览网页、上传内容和娱乐,更重要的是,手机可以使我们在短时间内与自己的社会网络建立联系。EWeek的编辑Debra Donston认为"如果说手机让我们彼此相连,那么智能手机让我们与世界相连。"根据皮尤的调查,2007年之后的四年内,使用手机联通网络的人数比例从19%上升到51%;发送电子邮件的比例从19%上升到44%。到2011年,社交共享成为了手机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有74%的手机用户给彼此发送视频或图像,31%的人会将他们发到网上,有20%的人会通过手机来登陆社交网络。

这种多功能的实现往往基于手机中的各种程序。"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通过此类程序来不断对手机的功能进行扩充,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这样一类手机"被我们称为"智能手机"。

T01c50463352aa3eeea.jpg

智能手机的诞生,是掌上电脑(PocketPC)演变而来的。最早的掌上电脑是不具备手机的通话功能,但是随着用户对于掌上电脑的个人信息处理方面功能的依赖的提升,由不习惯于随时都携带手机和PPC两个设备,所以厂商将掌上电脑的系统移植到了手机中,于是才出现了智能手机这个概念。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智能手机IBM Simon(西蒙 个人通讯设备)诞生于1993年,它由IBM与BellSouth合作制造。

"智能手机"与"功能手机"的最显著差别在于前者具有扩展性,即可以通过安装大量的第三方软件扩展自身的功能。多任务功能和复制粘贴被认为是智能手机的标志之一,而除了功能强大之外,智能手机还具有无线上网、PDA功能、开放性的操作系统和人性化几大特点。

智能手机无疑加速着人们的移动生活革命进程。2012年谷歌在全球范围内的一次调查指出,智能手机不仅成了中国消费者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改变了消费者的行为和购物方式,成了消费者的向导。数据显示,中国城市的智能手机用户对智能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有64%的用户每天都会使用智能手机访问互联网;用户随时随地都在使用智能手机,家里(94%)、路上(87%)、办公室(87%)、乘坐公共交通工具(83%)及餐馆(75%)为主要使用地点;超过一半的用户(54%)宁可放弃电视,也不愿放弃他们的智能手机。[11] 而促进这种加速的,是智能手机上大量的应用软件。

应用(APP)在手机上提供了mp3播放器、游戏机、相机、影碟机、录音笔、GPS导航仪、地图、个人助理等功能。PC Word的作家Jeff Bergolucci则认为,仅搭载这些功能中一项的单机设备最终会为智能手机所断送。皮尤在2010年春天的调查表示,有35%的美国成年人--或者说43%的手机使用者--的手机上装有应用。Nielsen Mobile Insights关注了其中在一个月内下载应用的子群体。最受欢迎的应用是游戏(尤其是益智类、策略类、牌类和电子游戏),社交媒体网页、地图和天气预报。

移动革命`.jpg

然而,还有很多手机用户并没有"跟上这个世界的节奏"皮尤调查显示,11%的手机用户不知道他们自己手机上有没有应用;只有24%的美国人会真正使用他们手机上的应用(虽然35%的人声称他们的手机上装有应用);18%拥有应用的人不知道他们的手机上有多少个应用。

皮尤在2011年8月底至10月对1021名技术相关人员和评论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35%的受访者认为应用将成为2020年的电脑上的主导性内容呈现方式,但有59%的受访者选择了网页。 支持应用将占主导地位的受访者认为:"到2020年时,大多数人将更喜欢通过互联网连接使用具体应用,来完成在线工作、娱乐、通信和内容创造。相比开放的网页,应用更容易使用、更安全,也更稳定。"但支持网页的受访者认为:"到2020年时,网络在用户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将强于以往,相比应用,网页是一个功能更强大的平台,它将是人们网络生活中的统治因素。"对于这种争论,有科学家指出,应用和网页的融合正在进行中,未来的用户可能无法分辨出它们之间的不同。

4. 可以无线上网的电脑

15年以前,大多数人使用电脑只是为了完成一些简单的单机任务:编写文档或者电子表格。在皮尤1996年的一次调查中,只有19%的电脑用户同时也是互联网用户;到了2011年,这个比例上升到98%。如今,电脑的首要功能就是上网。可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了电脑的代名词。

移动革命带来的是电脑网络的更大自由,尽管一些人因为可靠和安全的因素依然倾向于有线上网,但是无线网络已经成为美国的主流。88%的笔记本用户使用无线上网,而当加上通过移动手持设备无线上网的人数,有63%的美国人都是无线网络的使用者,其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同时用笔记本和手机上网。在课堂上,大学生们总是用笔记本来记笔记,而用手机上网与朋友们联系。

移动革命``.jpg

电脑无线上网的可能性带来了网络更大范围的使用,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无线上网的用户也要比宽带用户更喜欢进行网络活动。皮尤调查显示,无线上网者在网上注册新用户的比例比只使用固定宽带的用户比例高出41%;在网络银行交易中的比例高出64%;而在网络上做出贡献的比例则更是高出了92%。

5. "云"时代

一直以来,人们都可以通过电脑处理电子文档或分析电子表格,从而完成单机任务。有了网络之后,他们可以发送电子邮件、使用即时通讯软件或者浏览网页。然而,当需要执行一些更大数据量和负担的工作时,简单的网络连通功能就不能继续满足人们的需求了。云技术应运而生,它是指分布式计算技术的一种,其最基本的概念,是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搜寻、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透过这项技术,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在数秒之内,达成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的信息,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效能的网络服务。

早在21世纪初,云计算应用就开始流行,但是直到Myspace和Facebook上线,人们才开始真正步入云时代,基于云技术的社交网络加速了它的流行趋势。社交网络所提供的对朋友生活的即时了解功能,将人们真正推入了云时代生活。

在云时代,"云"会替我们做储存和计算的工作,可以说,云就是一群包括了几十万台、甚至上百万台的计算机,而且还可以随时更新,以保证"云"长生不老。有了"云",商务人士无论在哪里都可以用任何设备连接网络,在云端上寻找所需要的商业资料;共享密码的云可以实现多人对同一文件的共同编辑,或者通过填写在线日历来统计大家的空闲时间。

移动革命q.jpg

"云"技术具有七大实现形式:SAAS(软件即服务)、实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网络服务、平台即服务、MSP(管理服务提供商)、商业服务平台和互联网整合;为我们带来了包括集中的数据存储、快速的事件反应、可靠的密码保障、更完善的日志系统、优化的安全性能、可靠的控制构造、更低的安全测试成本等七大益处。为移动革命的进一步推动提供了技术基础。

然而,使用云技术也具有一定的风险。首先,提供云服务的公司可能会消失,网络也有崩溃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在云技术下,监控变得更加容易,身份和数据的泄露和盗取行为具有了更大的破坏性。对于一些用户来说,gmail邮箱就经常在关键时刻断连。而在2009年10月,手机运营商T-mobile也不得不给用户致信称:由于微软(Danger)服务器的突然崩溃,您储存在移动设备中的信息,包括联系人、日程、照片、备忘录等,可能已经被泄露。2009年12月,拥有大量用户信息的推特被黑客入侵,并在其主页留下了"这个网站已经被**黑客入侵"的字样。

6. 移动革命兴起与发展的原因

纵观以上过程,移动革命的兴起与迅猛发展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

一是移动便携设备,即便携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出现;

二是无线连接技术,它使得互联网摆脱了空间的限制;

移动革命s.jpg

三是"云"计算,它实现了大规模的数据存储和远程操作;

四是手机应用,它使得手机变成了功能多样,更具个性的便携移动网络设备。

作用与影响

诚然手机用户的数量越来越多,但仅有数字上的增加并不能称之为革命,正如传播学者James Katz和Marc Aakhus所说,真正的革命之处在于手机改变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群体之间发生联系的方式。[17] 这主要表现在一下六个方面。

1. 增强连接性

随着移动终端和无线网络的发展,人们几乎总是保持在线状态,这使得个人与互联网、个人与个人的联系都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个人与互联网方面,这种连接性的增强使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网络优先"的思维框架,当他们遇到困难或问题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利用手机或笔记本电脑向互联网寻求答案,而非求助于身边的人,同样,当他们希望与朋友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时,他们首先想到的也是使用移动设备在互联网平台上发布状态、上传照片,而非与身边的人交流,这在只有固定电话和只能有线上网的时代是难以实现的。

移动革命z.jpg

个人与个人方面,智能手机和无线上网的发展赋予了社交网络以移动性,这使得人与人能够时刻保持连接状态,与他们所在的群体随时保持联系,在皮尤公司的调查中,84%拥有手机的年轻人表示他们会在晚上把手机放在床边,以保证在睡觉时可以意识到短信或状态的更新。这种增强进一步改变了人们对与他人产生联系的可能性的感知,今天的我们会很自然地完成一些在前移动时代难以想象的与朋友的联系与沟通。

此外,这种虚拟层面的超连接性对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也会产生很大影响,这主要表现在解放与加固两个层面。一方面,人们不再必须和身边的人发生联系,移动革命使得我们每时每刻都通过在线的方式进行着这一过程,即便只身一人,也并不意味着孤独,无论何时何地,只需用手机打一个电话或用移动终端登陆一下社交网络就不再孤立,甚至有13%的美国成年人表示他们会假装使用手机来避免与周围的人接触且不产生尴尬,[18] 还有一些人表示会在遇到危险或麻烦时假装使用手机来进行自我保护,这就是移动革命对人们显示人际关系的解放作用。另一方面,42%的美国成年人表示有过通过使用手机进行消遣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就在无意识地加强着与他人的联系,比如我们会在无聊翻看手机通讯录的时候给一个很久没有联系的朋友发条短信,这即是移动革命的加固作用。

2. 增强社会交往的压力与控制力

如前所述,移动革命极大地增加了人际交往的数量和随意性,从而不可避免地提高了人们社会交往的压力,电话短信不断并且不管时间合适与否,随时都需保持与他人发生联系的准备状态,这直接导致了工作与生活界限的模糊,同时打电话占线和发短信不回的现象也越来越多,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顺利联系上特定的对象。

另一种社会交往的压力来源于人们害怕错过(FOMO fear of missing out)的心理,移动革命对人们连接性的提高使得人们获得信息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当这种事实上的可能性反响影响了人们对于获得信息的预期就会产生这种心理,他们不敢错过哪怕一个电话,因为它可能带来十分重要的信息,也不想因为错过一些信息而脱离相应的社会群体,被当成局外人。

移动革命`2.jpg

然而,移动革命在增加社交压力的同时也提高了我们对社会交往的控制力,我们可以通过开机关机来调整自己的状态是否"在线",甚至以设备故障为由忽略不愿意进行的交流,使用不同的通讯方式联系不同的人,根据特定的场景选择合适的联系方式等,比如短信的存在可以使我们在电话联系一个人之前询问对方是否方便,在必要的时候挂断对方的电话转而使用短信交流等。

事实上,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这种移动性所带来的压力,人们开始意识到建立某种协定以规范社会交往,从而使其与移动革命造成的随时随地性形成某种平衡的重要性,当这种意识逐渐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移动革命提高社会交往控制力的积极作用将更加凸显。

3. 增加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移动革命不仅增加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交控制力,也提高了我们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当我们遇到突发情况时,我们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迅速与特定的人发生联系,在短时间内调动社交圈中能够解决相应问题的一系列人共同解决问题,其实质是在相当快的时间里建立了一个应急团队,各出所能简单快捷地化解困难,社会学者称之为应急社群机制(Ad Hoc Community),事实上,随着移动革命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刻,这种机制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协调逻辑的一部分,我们会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有意无意地采用这种方式应对挑战,比如一位女士在超市购物时不小心跌倒扭伤了脚,他会用手机打电话给同事请人帮忙请假,并通过手机上网查找最近的急诊室,短信给正在开会的丈夫请他在下班后接放学的孩子回家,这在前移动时代是很难如此顺利而快捷地实现的。

4. 聚集方式的改变

移动革命2`.jpg

工业革命之前,人们通常是按照自己的需求安排活动的,需要交换物品就去市场,需要娱乐休闲就去酒吧,工业革命之后,由于组织化程度的加强,人们的行动开始受到时间与地点的严格限制,早上几点去哪上班,中午几点在哪用餐,晚上几点回家,人们必须在确定的时间出现在确定的地点,然而随着移动革命的深入,人们所受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都在逐渐减轻。

手机和其它移动终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在聚会之前随时沟通自己的位置和预计到达的时间,所以之前约好的时间与地点就变得不需要非常精确,而是大概的、可变的,久而久之人们对准时的在意程度也就降低了,[20] 社会学家Bernie Hogan把这种现象称为"软时间"和"软地点",其特点是更加灵活的生活方式和不断更新的及时交流。

时间层面,它延长了人们聚集的时长。移动革命带来了永久连接(perpetual connectivity)的时代,人们的聚集得以超越现实的面对面的交流而扩展到更长的时间段内,信息学者Rhonda McEwen发现,多伦多的大学生通常会在会面前几分钟以及会面结束后各打一个电话或发一条短信,前者用来协调确认具体的时间地点安排,后者用来表达感谢或者其他感受,人们将其通俗地成为"三明治"式会面,前者是主菜前的开胃菜,后者则是正餐后的甜点。

空间层面,1997年,Frances Cairncross曾在《The Death of Distance:How the Communications Revolution is Changing Our Lives》一书指出:距离曾经是影响人们安排工作和生活的关键要素,而新的通讯技术则消除了这个因素的作用。 而Lee Rainie和Barry Wellman则在2012年出版的《Networked:The New Social Operating System》一书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尽管移动革命使得距离对于人际交往的制约在减弱,但绝非完全没有,并且在某些情况下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移动时代的到来,距离不再意味着联系的可能性的减小,空间地点显的不再那么重要,移动并且联系着的人本身就是更为有效的地点信息所在,手机号码、互联网账号往往比一个固定的地址更容易定位一个人,就如今天的我们更习惯于询问他人的手机号码而非家庭或工作住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距离的制约性的消失,即便在移动时代,现实距离近的个体与个体之间依然更可能有更多的联系,定位系统与软件的出现与发展说明人们并非完全不在意具体的空间地点,因为虚拟联系的移动性和便捷性并不能代替现实联系的全部功能。

移动革命w.jpg

5. 现实存在与社交重心的空间分离

移动革命增强连接性的另一个结果是使人们同时进行多线沟通成为可能,个人的时间安排不再是线性的,一个时间段可以同时处理多项事务,特别是在堵车、候诊等无用的等待时间,人们不在现场也能够通过移动设备即时了解现场的情况甚至进行有效的互动,这就大大减小了之前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学者Scott Campbell和Yong Jin Park将这种现象成为连接的在场(connected presence)。[22] 而这又会引起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现实存在与社交重心的空间分离,即当一个人在现实中处于某处时,他的社会关注与联系沟通的中心可能处于另一处,这在前者被称为缺席的在场(absent presence),在后者则被称为在场的缺席(present absence)[23] ,比如在美国,47%的成年人和34%的16-17岁的青年人曾经在开车时收发短信,49%的成年人和48%的孩子都曾经在乘车时遇到过司机收发短信的情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碰到类似的现象,比如在课堂上用手机上网,在朋友聚会时通过移动网络参与另一个圈子的讨论等等。

然而这种现象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合理,美国有44%的成年人和40%的孩子认为当他们乘车时司机使用手机会置他们于危险之中,在另一项调查中,17%的受访者曾经因为打电话发短信撞到人或其它物体,三分之二认为禁止在会议上使用手机,因为这样会分散注意力并且很不礼貌。 6. 公私空间的界限模糊化

移动革命带来的超连接性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联系与被联系的可能性,这使得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界限不像之前一样严格了。 公可能影响私,比如上司可以通过手机随时打扰你的私人生活,同时私也可能影响公,比如很多人会在公共空间使用手机进行私人交谈,很多人都有过在公共场合"被迫"听到他人私人事务的经历。

移动革命a.jpg

当人们逐渐意识到这种界限的模糊,一些人开始注意在公共空间采取一定措施来保护自己的隐私,社会学家Keith Hampton和助手在公共空间(如公园)和半公共空间(如咖啡店)观察人们使用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的状态时发现,一些人会用笔记本、书、外套等把自己围起来,作为遮挡目光的屏障。

公私界限模糊的另一个影响是对传统礼仪规范的冲击,类似会议被电话中断、课上浏览社交网络、公共汽车上抱怨私人不满的事情在之前都是不被允许的,旧的规则被打破,新的规则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争论不可避免,总的趋势是随着移动革命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这些现象的容忍程度也在逐渐提高,当Louchester在婚礼圣坛上拿出自己的手机将自己的Facebook状态改成已婚时,[26] 我们必须适应势不可挡的移动革命带来的各种变化。

三大革命的关系

1. 三大革命的重要影响

移动革命使人们被时间、空间限制的物理分离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因为它使得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联系到自己的朋友、随时获得信息。

互联网革命为人们提供了不曾有过的机会,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以往不可能实现的渠道收集信息、沟通交流。它也给予了人们某些工具,使得人们在想要发表言论时,可以自己做自己的"出版商"。

社交网络革命使人们的社交活动不再局限在小群体中,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使群体和整个社会化的世界更加多样化。社交网络革命同时允许我们能非常简单地在这些"小世界"中或不同"小世界"间移动。

三大革命一起创造了一个建立全新社会运行系统的机会,这个全新的系统叫做"网络化个人",它意味着我们作为嵌入式群体中的一员工作的时候越来越少,作为彼此相连的个人的时候越来越多。[27]

移动革命x.jpg

2. 移动革命与互联网革命的相互促进

移动革命给予了人们随时可以连接到互联网的"移动接入层",从而促进了宽带的使用和长时间在线。移动革命促使一批人在接入互联网时既可以使用有线连接也可以使用无线连接,这种上网方式为很多使用者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其基础就是信息和交流的持续可及性。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连通的会聚,有一批网络化个人的生活需要可以完全被智能手机和便携电脑满足。

3. 互联网与移动连通:网络化个人在社交网络中进行活动的前提

这种持续可及性已经覆盖了大部分人,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随着人们为了社交、工作、组织等事务逐渐探索与他人的联系,时间和空间变得更加"柔软"。位置很重要,但是无论人在何处,通过移动应用都可以找到。距离没有消亡,只是被重新设定了。伴随着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性质的改变,物理上的在场和"缺席的在场"成为一体。人们花在移动设备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互联网变成了"移动互联网",你的所在地就是你的"接入点"所在之处。

网络化个人使用互联网和移动接入来达成他们对各种各样社会网络和信息资源的"持续的部分的关注"。[28] 这种"移动化"加强了三种线上参与:与他人联系,满足信息疑问,分享资源。

4. 手机的使用:社交圈中的定位问题

研究显示,手机是芬兰青年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通信设备。年轻人因同一兴趣聚集成群体,而手机常常被他们视作自己所属团体的一种象征。在手机的作用下,朋友圈才得以建立。他们通过手机管理他们的事务,并将自己定位在社交圈(指朋友和家庭)中。

年轻人之间进行移动通信交流的核心因素在于:通信与生活的融合以及社会身份的建构--它用来界定谁属于重要的社会团体,如何在与他人相关联的社会舞台上进行自我展示。移动通信已经成为了年轻人定义个人空间的重要手段。在移动通信的帮助下,年轻人建构起了属于自己的社交网络,并定义了他们与父母之间关系的界线。用发短信来维护自己的社交网络,是一个安静而简单的方式,而且不需要父母知识的帮助。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