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福消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積福消災的法門,蓋人心之善惡,起於一念之微,禍福之報應,即由此而定。吾人積極行善,必能多積福德資糧;若力有未逮,能讚嘆隨喜他人之喜,亦是種福也
原文
東漢末年,外戚宦官相互傾軋,天下大亂。董卓奉大將軍何進徵召,率兵入洛陽誅殺宦官,未到,何進被宦官所殺,袁紹乃盡殺宦官。董卓進京後,殺何太后,廢少帝,立獻帝,威震四方。不久袁紹奔山東,號召州郡,起兵討伐董卓。董卓乃劫持獻帝奔長安,被司徒王允所殺。而王允又被董卓的餘部郭汜、李榷所攻殺,王允所倚重的王宏、宋翼二輔也因議計未成,同時被收捕入獄處死。 王宏此人為官剛正不阿,即使王公權貴,也不循私通融,因此和許多人結下樑子,其中督察三輔的司隸校尉胡種就曾和他有過嫌隙。等到王宏下獄,胡種就很幸災樂禍,立刻去催促定王宏的死罪,好報一己之仇。 王宏臨刑前破口大罵:「宋翼真是個差勁的讀書人,實在不能跟之共商大事,他就是不聽我的建議,才會弄到今天的下場。胡種這個人,把別人的災難當作自己的樂事,他這樣幸災樂禍,不久也會大禍臨頭!」 那天以後,胡種晚上睡覺時就常夢見王宏拿木棍來打他……胡種因此生起病來,幾天後竟一命嗚呼哀哉了。(本文取材自《後漢書》卷六十六,王允傳) 若人真以罪獲譴,君子視之,尚且惋惜憐憫。何況王宏是被郭汜、李榷所害,胡種豈可失惻隱之心反幸災樂禍焉?蓋人心之善惡,起於一念之微,禍福之報應,即由此而定。吾人積極行善,必能多積福德資糧;若力有未逮,能讚嘆隨喜他人之喜,亦是種福也。己願積極去惡防邪,固可遠離禍害;而見人之為惡,能哀矜勿喜,引以為戒,必可遠禍矣。吾常存仁厚之心,是積福消災之法門。樂人之禍,禍必及之,胡種是一例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