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秧雞聽簫(高岳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這個雨季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這個雨季》中國當代作家高岳山的散文。

作品欣賞

這個雨季

很多年前,夏天的早晨,少小的父親總是習慣性地跟着爺爺去巡秧田。小春收割後,穀子經過播種、育苗、插秧,大片的秧田便蔚然成形。這個時候,抽着旱煙的爺爺,總是在夏天清爽的晨風中不緊不慢地睃巡着,不時勾下身,扶着已經薅過雜草和稗子的秧苗瞅一瞅,這叫看長勢。尺長的秧苗清幽碧綠,一眼望不到頭,不時有農人像爺爺這樣移步在田埂上,守護着豐收前的那份期待。半米高的父親被大片的像海一般的綠包裹着,唯有一顆小小的腦袋瓜不時在「碧浪」中浮現。

父親慢慢知道,爺爺巡秧田,除了看雜草、看病蟲害,還有一個習慣,就是看苗株是否有被啄食的痕跡,如果有,父親就知道,爺爺要吹簫了。

吹簫,是爺爺從小就會的一門閒時手藝。從自家院壩的竹林里砍來現成的竹子,兩指寬的直徑,取經年老竹,鑽六孔,無須其他煩瑣工序,稍加打磨就成。簫的製作不難,難的是要吹得婉轉細膩、美妙悅耳。橫吹笛子豎吹簫,放在城裡,笛和簫能吹美麗華章,放在鄉下,除了農人的自娛,簫的更大派場是拿去誘捕秧雞。

秧雞是夏秋季節秧田裡常見的一種活物,這玩意兒會飛,且膽小機警,經常在夜間裡溜出來覓食,體型不大,狀如小雞,深褐色,除了喜食小蟲,還特別愛吃秧苗的嫩芽和成熟後的稻穀。在那個產量不高的年代,秧雞和麻雀一樣,都是農人的天敵。

是天敵就要捕殺之,可要捉到秧雞這種靈性的活物談何容易,於是簫就派上了用場。簫這種很古老的樂器除了音質圓潤,還能模仿很多大自然的聲音,比如風聲、比如鳥鳴。爺爺吹簫,可能吹不出一支完整的曲子,但模仿鳥鳴特別是秧雞的叫聲則惟妙惟肖。

誘捕秧雞要選後半夜,也是秧雞求偶覓食的最佳時機。在這個秧雞最活躍的時候,爺爺戴頂斗笠隱身在秧田邊,不徐不急吹出婉轉輕柔的簫聲。悅耳的簫聲是一種求偶的信息,越過秧田在寂靜的夜空中裊裊傳遞,那些隱匿在樹叢或秧田裡的秧雞聽到簫聲便會尋覓而至,這時候爺爺要做的事情就是打開手電筒,讓強光瞬間照射住秧雞,而每一隻秧雞都無一例外像中邪一樣呆着不動,所謂呆若木雞,只等裝入籠中。

秧雞每隻有一二兩重,爺爺一夜能捕到一二十隻,除了讓父親解饞,還有個重要作用就是入藥。《本草綱目》記載秧雞性甘溫無毒,主治「瘺」。這裡所說的「瘺」,相當於今天的頸淋巴結核,秧雞算是治「瘺」藥引之一。

多年後,那支簫傳到了父親手上。從小耳濡目染的父親也能把簫吹得悠揚婉轉,卻不再用做誘捕秧雞的工具。秧雞雖不是什麼名貴大鳥,卻也是大自然的精靈之一,簫的千年傳承,這才算是回到了音樂本真。

[1]

作者簡介

高岳山,必讀社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