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秀英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秀英竹

来自 爱奇艺 的图片

中文名:秀英竹

拉丁学名:Oligostachyum

shiuyingianum (Chia et But) G. H. Ye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纲:单子叶植物纲 Monocotyledoneae

目:禾本目 Graminales

科:禾本科 Gramineae

亚 科:竹亚科 Bambusoideae

族:北美箭竹族 ARUNDINARIEAE

亚 族:北美箭竹亚族

Subtrib. Arundinariinae

属:少穗竹属 Oligostachyum

种:秀英竹

分布区域:中国香港海南

浙江福建江西

超 族:北美箭竹超族 ARUNDINARIATAE

秀英竹(xiù yīng zhú),学名 Oligostachyum shiuyingianum (Chia et But) Wang et Ye,异名:Arundinaria shiuyingiana,是香港独有的禾本科植物,是中国境内濒危物种。于1981年在尖山首次发现,并以胡秀英博士之名而命名。因为仅见分布于尖山中文大学校园,所以特别具有科学研究价值。根状茎细长型。秆复丛生,竹叶翠绿,身高约4至6米,节间幼时常显现紫色斑点。 [1]

秀英竹形态特征

秀英竹 (A. Shiuyingianum (Chia et But) Wang et Ye),禾本科( Poaceae),少穗竹属(Oligostachyum)。竿高4—6米,直径1—2厘米;节间长22—38厘米,中、下部在有分枝之一侧扁平,幼时常有紫色斑点并疏生短刺毛;

竿环明显隆起,高于箨环;竿中部各节常分,3枝。竿箨早落或迟落;箨鞘黄绿色,基部略带褐色,背部具淡棕色细刺毛,边缘具纤毛;箨耳小形,具继毛2或3条;箨舌截形,高约1毫米,边缘有白色微纤毛;

箨片直立,绿带褐色,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基底宽度约为箨鞘顶端之半。叶于开花枝条上为5—9片;叶鞘无毛,常带紫色小斑点;叶耳不发达,鞘口继毛2或3条;叶舌截形,微伸出,暗紫色,高0.5—1毫米,背部有毛;

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2—20厘米,宽8一13毫米,两面无毛,下表面有小横脉,呈狭长方格状。花序总状或简单的圆锥状,仅具小穗2—4枚;花序柄之全部或有时连同花序下部的分枝可为鞘状苞片所包没;

花序轴及分枝均纤细,光滑无毛,或在分枝的棱上有稀疏的糙毛;小穗披针形,长3—8厘米,宽4.5—5毫米,含小花5—15朵;颖2,先端具小尖头,第一颖较小,长8—9毫米;

外稃连同长2—3毫米的短芒在内长17—20毫米,背部有紫色斑点及脱落性柔毛;内稃长12—14毫米,具柔毛,脊上疏生小纤毛,顶端钝,并具有丛毛;鳞被3;雄蕊3;花柱1,柱头3。

本属特征:地下茎为单轴型或复轴型。秆直立,节间于分枝一侧具沟槽,秆之中部的分枝于每节3枚,有时上部的分枝较多,广开展。秆箨早落或有时迟落,革质或厚纸质,常无箨耳及鞘口繸毛。

叶片条状披针形,侧脉4—5对,小横脉明显。总状花序简短,常单独地侧生于顶部具叶小枝的节上,通常小穗2—3(—6),花序轴无明显的节,小穗柄基部常托以膜质小形的苞片;小穗含多花;颖1—3,稀可较。

秀英竹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林下或山谷中。常成片生长。海拔40—1500米。

秀英竹地理分布

秀英竹分布于 香港,海南:陵水。湖北:秭归。浙江:云和、奉化、东阳、平阳、衢县、黄岩、遂昌、庆元、龙泉、青田、泰顺。福建:闽清、三明、福鼎、松溪、屏南、建阳。广东:南雄、高要、信宜。香港。广西:临桂。江西:兴国、寻乌。

秀英竹品种

该科为被子植物的最大科之一。约有660属,9000种,广布于全世界。我国约有230属,1500种,分布于全国各地,其中15属为我国特有属。

秀英竹参考文献

Oligostachyum shiuyingianum (Chia et But) G. H. Ye et Z. P. Wang in Journ. Nanjing Univ. (Nat. Sci. ed. )26(3): 486. 1990.——Arundinaria shiuyingiana Chia et But. in Kew Bull. 37 (4): 591. f. 1. 1983; 香港竹谱2页. 1985.

参考来源

  1. 秀英竹,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