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草炭疽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禾草炭疽病
症状
病叶上出现圆形、长梭形、红褐色病斑,可互相汇合布满全叶,使叶片枯死,病斑之外常有褪绿晕圈。后期病叶变为黄褐色、褐色。在衰老或死亡的叶片上产生大量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发病严重时,分生孢子盘也可产生于幼叶上。茎部也可以发生侵染。病根呈黑褐色。发生此病的草坪出现直径几厘米至几米的变色区,形状不规则,初为红褐色,后呈黄色、浅黄色至褐色。幼苗也受侵染,使苗圃或植生带受损失。
病原
禾生刺盘孢(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um(Ces.) Wils.),异名:禾生丛刺盘孢(Vermicularia graminicola Westend.),属半知菌亚门。分生孢子盘黑色,叶两面生,内有多数黑色有隔的刚毛,直形或弯曲,顶端尖锐,64-128微米×4-6微米;分生孢子梗短柱形,无色,单胞10-14微米×4-5微米;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镰形、纺锤形,有两至数个油球,217-32微米×3-5微米。[1]
发生规律
炭疽菌以休眠菌丝体在病残组织上越冬。翌年生长季内由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灌水、机具传播。饱和大气湿度和较高温度(26.5-29.5℃)最适于此病流行。在这种情况下,草地在1-2天内就完全因此病而枯萎。肥力不足,干旱、土壤过于坚实都有使禾本科草易受感染。
分布与危害
寄主范围:冰草属、剪股颖属、看麦娘属、须芒草属、黄花茅属(Anthoxanthum)、燕麦草属、燕麦属、短柄草属(Brachypodium)、雀麦属、野牛草属、拂子茅属、沙茅属、虎尾草属、狗芽根属、野茅属、扁芒草属、马唐属、稗属、蟋蟀草属、画眉草属、披碱草属、羊茅属、甜茅属、香草属(Hierochloa)、绒毛草属、大麦属、黑麦草属、臭草属、乱子草属、黍属、雀稗属、𬟁草属、猫尾草属、黑麦属、高梁属、鼠尾粟属、早熟禾属、小麦属及玉蜀黍属的一些种可被侵染。[2]
炭疽病不但是高梁、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病害,也侵染大多数禾本科,是草坪草的重要危害问题。特别是管理不善、长势不良的草地更常发生。常与“蠕孢”等半知菌引致的病害同时存在。
防治方法
1.加强管理 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条件,以增强寄主抗病力,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
2.播种前种子处理 播种前用种子重量的0.5%多菌灵、福美双或甲基托布津(均为50%可湿性粉剂)拌种。
3.田间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施50%多菌灵(100克对水30-75升),每隔7-10天一次,直到病情被控制。此外,百菌清、克菌丹、异菌脲、放线酮也有良好防效。
参考文献
- ↑ 禾草炭疽病症状有哪些?爱问知识的人
- ↑ 北京地区草坪常见病害及化学防治技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