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离子芥(Chorispora tenella (Pall.) DC.),中文学名:离子芥 拉丁学名:Chorispora tenella (Pall.) DC. 别 称:离子草、荠儿菜、红花荠菜 门:被子植物门十字花科离子芥属植物物种。一年生草本,宽披针形,边缘具疏齿或羽状分裂;总状花序疏展,花淡紫色或淡蓝色;长角果圆柱形,略向上弯曲,种子长椭圆形,褐色。
离子芥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5-30厘米,植株具稀疏单毛和腺毛;根纤细,侧根很少。基生叶丛;生,宽披针形,长3-8厘米,宽5-15毫米,边缘具疏齿或羽状分裂;茎生叶披针形,较基生叶小,长2-4厘米,宽3-10毫米,边缘具数对凹波状浅齿或近全缘。总状花序疏展,果期延长,花淡紫色或淡蓝色;萼片披针形,长约0.5毫米,宽不及1毫米,具白色膜质边缘;花瓣长7-10毫米,宽约1毫米,顶端钝圆,下部具细爪。长角果圆柱形,长1.5-3厘米,略向上弯曲,具横节,喙长1-1.5厘米,向上渐尖,与果实顶端的界限不明显;果梗长3-4毫米,与果实近等粗。种子长椭圆形,褐色;子叶(斜)缘倚胚根。花果期4-8月 。
离子芥一年生草本,宽披针形,边缘具疏齿或羽状分裂,总状花序疏展,花淡紫色或淡蓝色,长角果圆柱形,略向上弯曲,种子长椭圆形,褐色。[1]
离子芥生长环境
离子芥生于干燥荒地、荒滩、牧场、山坡草丛、路旁沟边及农田中,海拔700-2200米,是西北地区常见的田间杂草。
根:根纤细,少侧根。
株:一年生草本,高达30厘米;植株疏生单毛及腺毛。
叶:基生叶丛生,宽披针形,长3-8厘米,具疏齿或羽状分裂;茎生叶披针形,长2-4厘米,边缘具数对凹波状浅齿或近全缘。
花:总状花序疏展。萼片披针形,宽不及1毫米,边缘白色膜质;花瓣淡紫或淡蓝色,长匙形,长0.7-1厘米,先端钝圆,基部具细爪。
果:长角果圆柱形,长1.5-3厘米,稍上弯,具横节,顶端喙长1-1.5厘米,向上渐尖;果炳长2-5毫米,与果近等粗。种子褐色,长椭圆形;子叶(斜)缘倚胚根。
一年生草本,高达30厘米;植株疏生单毛及腺毛。根纤细,少侧根。基生叶丛生,宽披针形,长3-8厘米,具疏齿或羽状分裂;茎生叶披针形,长2-4厘米,边缘具数对凹波状浅齿或近全缘。总状花序疏展。萼片披针形,宽不及1毫米,边缘白色膜质;花瓣淡紫或淡蓝色,长匙形,长0.7-1厘米,先端钝圆,基部具细爪。长角果圆柱形,长1.5-3厘米,稍上弯,具横节,顶端喙长1-1.5厘米,向上渐尖;果炳长2-5毫米,与果近等粗。种子褐色,长椭圆形;子叶(斜)缘倚胚根。花果期4-8.[2]
图片
离子芥分布范围
离子芥产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阿富汗、巴基斯坦、蒙古、苏联及欧洲东南部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苏联.
生物学特性:细胞染色体:2n=14中旱生植物。在干旱环境中能充分利用早春融化的雪水和较多的降雨迅速生长发育,短时间完成生命周期。生于海拔700~2200m的平原绿洲的田边、荒地和山坡。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在荒漠灰化土和草原栗钙土上仍能生长良好。常散生在以蒿属和枇杷紫(Reaumuria soongonica)等优势种组成的群落中,在山地荒漠草原和草原带的石质化阳坡也可见到。通常3月下旬至4月上旬萌发,5月上、中旬开花,6月种子成熟并枯死。黄河中、下游9~10月出苗,出苗较整齐,早春发生数量较少。花果期(3)4~8月,种子于5月即渐次成熟,经夏季休眠后萌发。种子繁殖。植株矮小,在草群中参与度小,产量不高。春季萌发早,生长速度快,可提供少量的饲草。种子繁殖,对水分条件的要求较高。在冬雪和春雨较多的年份,特别是在较低洼地,幼苗萌发较多,提供的产量相对也高;在干旱年份,出苗少而且生长不良。
食用:开花前采集嫩株作蔬食之用。
营养成分:按风干物质计水分12.44%,粗蛋白11.56%,粗脂肪2.56%,粗纤维20.69%,无氮浸出物42.42%,灰分10.33%,此外,尚含钙1.73%,磷0.2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