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福音主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福音主义

中文名: 福音主义

解 释: 一群奋兴布道家

宗 教: 基督教

影 响: 突破宗派及牧区观念

介绍

福音主义是指一群奋兴布道家(evangelists),采用巡回布道的模式,所推动的一个属灵更新运动。这些奋兴布道家大多是平信徒传道人(lay preachers),具有宣讲的属灵恩赐,却不一定曾受严格的神学训练。由于未经教会授职按立,他们甚至不受固定宗派与堂会所约制。它对基督教的影响大致如下:1、突破宗派及牧区观念;2、鼓吹情词迫切的宣讲;3、以讲员为中心的讲道4、注重实际而少神学争执;5、带动各种教会运动;6、推动社会改革福音。十八、十九世纪福音主义者推动了一系列社会改革,包括废除奴隶运动、禁酒运动等,造成相当大的影响。[1]

说明

对基督教 1、鼓吹情词迫切的宣讲 这些奋兴布道家的讲道方法是直接而情词迫切的(甚至可以说是带点煽情的),像卫斯理约翰等奋兴布道家,他们注重感情层面的刺激与反应,他们用强烈色彩的字句,指斥听众的罪恶错失,呼吁他们起来行动,务求令他们扎心流泪、血脉沸腾,当下决志。 不少人批评威特菲德与卫氏的讲章内容单薄,来来去去都是那几个基要福音的简单道理,诸如对罪的指斥与悔改的要求,十字架的道理、耶稣的宝血与死亡,因信藉恩典称义,及后千禧年派的末世论等;对威氏与卫氏而言,讲道的内容远不及演说技巧与对群众心理的控制重要,后者才是一场讲道获致成功的关键元素。时至今日,这种诉诸感情的信仰表达可以说是最时髦的,特别是受灵恩运动影响下的培灵聚会,几乎都是采用这样的形式;反而那些循规蹈矩的释经讲道便愈来愈罕见了,因为信徒不喜欢。 这样的宣讲形式引来英国教会的教士强烈反对,但却吸引了大量群众,并且特别受穷人欢迎。他们原是被那个向上层社会看齐、追求高雅体面的圣公会所忽略的一群。英国绅士阶级最喜欢制造别树一帜的礼仪品味,连口音也与社会大众有分别;教士志切仿效这样的礼仪品味,故他们的讲章文笔典雅优美,内容则陈腔滥调,脱离现实生活,自然不受民众欢迎。奋兴运动直接面向群众的实际需要,以满足他们的渴求作为传道者事奉的成功准绳,这不啻是在宪制宗教改革的更正教阵营中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革命,并且真正贯彻了“信徒皆祭司”此内蕴民主精神的更正教原则。不过,日后庸俗化的复兴运动,却将这个取向极端化,成为市场导向(福音机构最有这样的危机),使福音职事变成消费主义的形态(群众喜欢甚么,我就供应甚么)。 2、以讲员为中心的讲道 奋兴布道者委身于宣讲工作。讲道成了促成信徒生命复兴的秘诀。虽说宗教改革已将昔日大公教会的圣礼观念除去,大幅简化了崇拜的礼仪程序,改革宗更将讲道定为崇拜的中心;但是,将讲道的地位与效用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还是这群奋兴布道家。如前所说,对这群奋兴布道家而言,讲道不单可以达意(传递知识),更更是传情的有效媒介,故讲道不同于授课,而是一个活动或经历(event)。由于演绎方式比要传讲的内容更重要,故讲员往往比讲道本身更具吸引力,以讲道中心变成以讲员为中心。 3、注重实际而少神学争执 奋兴布道家一般不大关心神学课题的争论。他们较为严重的神学分歧只在炼选和救赎的问题上,卫斯理约翰反对有限救赎论,属于亚米纽斯派;而威特菲德则是清教徒、严格加尔文派,主张双重预定论。奋兴布道家大抵亦就此课题分为两派,一派赞成加尔文的看法,另一派则属亚米纽斯派。卫氏曾与一位奋兴布道家托普雷代(Augustus Montague Toplady Toplady,1740-I778)发生激烈辩论。托普雷代为极端加尔文派的牧师,其音乐作品非常著名,如《万古盘石为我开》。 4、带动各种教会运动 福音主义受敬虔主义影响,不以建立宗派为鹄的,却主张藉福音改造教会,对十八、十九世纪的英国教会影响甚大;而在美国,福音主义更席卷全国。福音主义者由于强调信徒生命的改变,诉诸人的宗教感情而非思想,故将信仰大幅度简化,既不理会复杂的教义分歧,亦无视不同宗派传统的界线,单单要求信徒接受、经验与履行福音;而作为一个在教会建制外的平信徒运动,福音主义者亦毋须顾虑对教会的神学与属灵传统的继承与效忠问题,可以将基督教信仰还原为最基本的内容。所以,福音主义在美国推动了一个跨宗派的合一运动。平情而论,从宗派层面谈合一,实在是难于登天的,但在事工层面谋求合作,要打破宗派间的藩篱,就轻易得多。 除此以外,卫斯理约翰的成圣观念,在十九世纪开展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圣洁运动,日后的神医运动五旬节灵恩运动,皆可溯源自此。 5、推动社会改革福音

参考来源

  1. [1],天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