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湄洲镇辖岛,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中心东南42公里,距大陆仅1.82海里,是莆田市第二大岛, 是妈祖的成神地。湄洲岛陆域面积14.35平方公里,人口3.8万,年均气温21℃,海岸线长30.4公里。包括大小岛、屿、礁30多个。距中国台湾省台中港72海里。全岛南北长9.6公里,东西宽1.3公里,中部为平原,海岸线长30.4公里。 全镇包括乌丘都使用莆田话,其南为莆田乌丘乡。1988年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省级对外开放旅游经济区,1992年成为国务院批准创办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湄洲岛素有“南国蓬莱”美称,既有扣人心弦的湄屿潮音、湄洲祖庙、九宝澜黄金沙滩、“小石林”鹅尾怪石等风景名胜30多处,更有2亿妈祖信众信仰的妈祖祖庙,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和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期间,朝圣旅游盛况空前,被誉为“东方麦加”。

1998年湄洲岛被辟为福建省对外开放旅游经济区,1992年设立国家旅游度假区,2020年12月被列入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

湄洲岛的旅游景点有妈祖祖庙、鹅尾神石园、湄屿潮音、九宝澜黄金沙滩等。[1]

[]

历史人文

传说典故 妈祖文化

“妈祖文化 ”一词最早是在1987年莆田举行妈祖千年祭学术研讨会上由上海师范大学林金文教授率先提出并得到多数人的认可。据宋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记载:“独为女神人壮者尤灵,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 ……元祐丙寅岁、墩上常有光气夜现,乡人莫知为何祥。”妈祖信仰最初仅限于湄洲区域,后逐渐传播至外。妈祖文化包含了从妈祖信仰到从信仰而产生的一系列派生文化和派生文明。王秀文认为:妈祖文化包含妈祖文化的道德内涵、信仰内涵和多学科文化内涵。妈祖信仰内涵主要包括妈祖的各种信仰活动和信仰习俗;妈祖文化的多学科内涵是指妈祖文化所包含的涉及各学科的文化内容,如由妈祖信仰形成的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口传文学等,涉及历史、文学艺术民俗、宗教、建筑等各个方面。妈祖信仰历经千年不衰并成为一种世界性的信仰正是由于妈祖文化所蕴含的妈祖精神的存在。

妈祖传说

妈祖原名林默,也叫林默娘。相传,妈祖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廿三,逝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初九,因她出生至满月从不啼哭,父亲给她取名曰“默”。终生未嫁。她生前兰心慧质,聪明好学,8岁能诵经,10岁能释文,13岁学道,16岁踩浪渡海,懂医术,识气象,通航海,在她短暂的一生中,为邻里和过往的海上商贾渔民做了许多好事,经常在海上抢救遇险渔民。宋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林默娘28岁时,辞别家人,在湄洲岛湄屿峰归化升天。人们敬仰她行善积德、救苦救难的精神,为了纪念她,当年就在湄洲峰“升天古迹”旁立庙奉祀,尊她为海神灵女、龙女、神女等。宋徽宗时封妈祖为“顺济夫人”,这是朝廷对妈祖的首次褒封。以后历代朝廷还敕封她“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尊号。站在湄洲祖庙山巅,秀峰奇石、幽洞静林衬托下的湄洲祖庙巍峨壮观;那巍然屹立的妈祖雕像,面朝大海,雍容慈祥,是一尊永恒的海神,是和平的象征。妈祖精魂,古今中外无处不在。

妈祖信仰

湄洲妈祖祖庙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扩建,日臻雄伟。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航海家郑和曾两次奉明成祖圣旨来湄屿主持御祭仪式并扩建庙宇。每逢妈祖诞辰,更有成百上千的港澳台同胞组成进香团来岛上是谒祖进香。在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期,随着大量而不间断的华人海外移民活动,妈祖信仰的传播范围广至东亚及东南亚各地港口(尤其是沿海地区)多可见妈祖庙的踪影,譬如日本长崎、横滨的妈祖庙、澳门妈阁庙、马来西亚吉隆玻天后宫、菲律宾隆天宫、香港铜锣湾天后庙。妈祖的诞生地福建是妈祖信仰最盛的地方,仅在妈祖的家乡莆田一地,就有不下百座的妈祖庙,在民国以前,福建沿海各府县,每县都有几十座妈祖庙,如今,福建各地的妈祖庙数量仍十分庞大,香火旺盛。妈祖文化甚至深入到内陆的闽西客家山区。福建的妈祖庙中有三座被列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妈祖经文

关于天后娘娘的经文,有一种叫做“观音大士说天妃娘娘经”,因元朝佛教甚行而流传至明代后期出现的经文。又明永乐七至十年(1374—1377)的“三教搜神记”里的经文是“太上老君说天妃经文”。近代南洋马来西亚流行的一种经文是“三字经”形式的,是清乾隆年间在南洋另行创建的经文。从许从宫庙留下有关妈祖经文内容来看,经文多叙述妈祖生平事迹或神明法力,较少有严格的意义。只在祭礼中进行一种诵念的过程,但也有一定的生命力。

签支诗句

民间俗谓“跨进庙门两件事,烧香抽签问心事。”实际中国民间信仰乃“是融洽了佛道以及古老的许多传说信仰而成”。(李亦园《人类的视野》)抽签仍是民间信仰的一个古老的成分。莆田许多妈祖庙都有保存签诗(59支),从签支诗文可分为五类:(1)出门、行人、书信;(2)风水、择居、坟地、迁居;(3)婚姻寿诞生子、兴旺;(4)前途、禄位、求财、富贵、生意、诉讼;(5)探病、祸灾、病情、神明等等,均为人们日常生活所碰到。

奇特祭品

妈祖祭品较奇特,一般除了常用的食物外,还备用面粉制作的“水族朝圣”36盘,其中有鱼虾、蟹、蚌等36种。涵江霞徐新宫祭祀妈祖时,要挂天文图,造船图,排海螺壳。忠门港里祖祠祀时,要安放帆船模型。这些奇怪的祭品,都与海有关,所以说祭拜妈祖,实际上也是祭海。

龙舟挂圣母旗

端午节,莆田经常举行龙舟竞渡,它不同全国划龙船以纪念屈原的节日。莆田制作的龙舟上,必须插着挂有“天上圣母”的旗子,船上必须安放妈祖像。这是因为,龙为水中之王,而妈祖为海神。载着妈祖旗号和神像划龙舟,既可驱邪,又可保护龙舟平安,以免发生意外。 装点烛山

妈祖元宵节晚上,不论是大宫小庙,都要装点“烛山”。所谓“烛山”,即在天后宫的庙广场前,用铁或木头制成高低不等的排架,在排架一定距离的位置上,装上竹夹,以便插烛之用。这晚,信徒各献一对龙凤花烛,点燃后插上,于是远看似一座烛山,象征妈祖在海上显神光。事后,信徒自己记住点燃的位置,待龙烛烧到剰下一、二寸时,将火熄灭后带回家中继续点燃烧完,以示瑞兆临门,全年平安。

尾晚元宵

莆田的元宵节惯例自农历正月初九起,到十五名“元宵心”。但妈祖元宵节却延到农历正二十九。据说元宵时民间多用九龙灯游戏,元宵过后,龙灯必须火化让它升天,以保平安;如不火化,便成“孽龙”,危害生灵。但龙乃海中之王,谁能主持这一仪式呢?民间认为妈祖是海神,统领四海龙王,所以妈祖的元宵节定为下正月最后一天,以便让全县的龙灯集中起来统一烧掉,以免留下作乱,这就是妈祖元宵在月底习俗的由来。

泛槎挂席

莆地渔船出海,常在桅杆上挂一帆式草席,以保顺风。据说此俗也是来自妈祖。《天后显圣录》有载:天后欲渡江海,适逢舟中不备篷桨,船夫因风涛汹涌,不敢出行。天后说:“没有关系,可用草席代替它”。于是叫人把草席挂在桅杆的末端,帆挂起后船驶出海,既快速又平稳,有如海鸥的浮影。后来因用草席,笨重不便,就改用布制,上插“天上圣母”三角旗以为代替,这是古代挂席改变而来的民俗。

九重米粿

在农历九月初九,莆田人多蒸制“九重米粿”,即用米浆和配料蒸制。先蒸第一层,然后再蒸第二层,连续9次,即蒸成“九重米粿”。民间传说,蒸“九重米粿”,一是因妈祖殁于九月初九。二是因为“九重”之名取自“九月初九”,两九重复,故名“九重米粿”,“九重米粿”既可敬奉妈祖,又可作为登高野游食品。

香袋辟邪

莆田民间,父母常为儿女到宫庙祈求香袋,供子女戴挂,以保人身平安,不怕妖邪。这种香袋为布制,2寸见方。正面红色,中绣太极八卦,四角落空隙处,绣有“湄洲祖庙”四字。四角边缘尖端,扎杂色绒线;背面为草绿色,正中绣红花一朵,并在三分之一处,加一块红色盖帷,上绣“天上圣母”4字,袋内能藏符咒升香灰,于正面边缘处扎一扣眼,以便穿线戴挂。

悬挂菖蒲

端午节时,旧时莆田人习惯在门上悬挂菖蒲,以为辟邪。这一民俗与各地虽有相同之处,但莆人悬挂菖蒲却与妈祖治病救人的传说有关联。据《天后显圣录》载:有一年瘟疫盛行,莆田县官全家病危,役吏告县官以湄屿妈祖法力广大,县官斋戒亲往请教,天后念其素称仁慈,代为仟悔,取菖蒲九节,令贴病者门首,煎蒲饮之,病者立愈。县官喜再生之赐,举家登门拜谢。自此妈祖名闻全国。此后,民间认为菖蒲乃妈祖所赐,可以辟邪消灾,相继仿效悬挂,渐成当地民俗。

圣杯问卜

莆田民间隔迷信,常用一对木制或竹根制的法器,呈半月形,一面平坦,一面隆起,合成一对俗名“圣杯”,以此问卜。莆田民间传说,有一位铸鼎(即烧饭用的锅)工人来到湄洲铸鼎,连续三次难成,后来才发现是有个女孩站在旁边观看,铸鼎工人以为不吉祥,要赶她离开女孩说:“走开是可以 ,但我要那烧红的铁砂”。铸鼎工答应了她的要求。女孩即用手捧起那烧红的铁砂回家,却安然无恙。据说,这位女孩便是小时候的妈祖,而且后来也就是用这对手所冷却铁砂所形成的“圣杯”,与天界通话。后人仿效,用木或竹制作法器,成为问卜的民俗。

梳篷形髻

梳篷形髻,也叫做帆船发髻。因为湄洲岛习惯男人出海捕鱼,女人在家理事。朝夕祈祝妈祖保佑出海人平安。湄洲岛妇女特别是中、老年妇女,头顶发型都是船帆状的。即在头的中后部,梳成一个别高出10多厘米,成半孤型竖起的类似船帆的发髻,也叫“妈祖髻”。梳法是先把头发分成左、中、右3部分,再把中间部分头发梳成发髻,再梳左右鬓发。然后统一固定起来梳成船帆一样的髻。有时还在摞髻上插上一根大的缝衣针或银针,针上坠着一条红线,使发型更好看。据湄洲岛渔民介绍,妈祖生前也是梳成这种船帆发式的,后人为了仿效妈祖,而形成习俗。梳成这种船帆发髻,除了表明自己是湄洲岛居民外,也希望得到妈祖的庇护。

半截红裤

湄洲岛的大数中、老年妇女,常穿一条特殊的外裤,上半截为红色,下半截为黑色或蓝色。据说这是仿效妈祖的服式。《天后显圣录》载:路允迪出使高丽,道经东海,……见一神女现桅竿,朱衣端坐。又载元顺元年春,粮船七百八十只,由太平江路太仓刘家港开出海洋,遇风突起……官吏恳祷于神后,祷尚未完……,恍见空中有朱衣拥翠盖,停立舟前……,不多时,风平浪静。这些记载说明妈祖着服朱衣,故湄洲岛妇女为神圣而仿效。但妈祖是神明可穿全红,世人为俗人,所以只取一段红色。以此表示对妈祖的敬奉,也借此保平安。

诞辰禁捕

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前后数日内,湄洲海岛渔民有不能下海捕鱼或垂钓的习俗。据《天后显圣录》载:东海多神怪,渔舟常溺。天后说:“此必是鬼神为殃”,便命操舟鼓浆驰大海中流。那时风日霁静,望见水族辏集,锦鳞彩甲,跳跃吐水沫,看见一处涛头,拥着一尊类似王子仪表的神,在天后面前鞠躬高呼。顿时水潮汹涌,舟中人怕得发抖不已。天后说:“不必怕”。即传示免迎。突然水色澄清,海不扬波,才知道是龙王来朝。以后凡天后诞辰,海中水族都集洲前庆贺。据此,湄洲海岛渔民认为这几天内,龙王来朝拜妈祖,潮水汹涌,故不能捕鱼垂钓,以示对妈祖的纪念。另据考察,三月二十三前后数天,湄洲岛四周确有不少水族游戈其中产卵。这也许是传说与天象的有趣巧合。

历史沿革

自莆田在南朝立县后,湄洲岛即属于莆田县,湄洲岛因形如眉宇,故称湄洲,亦名湄屿。

1978年改革开放后,福建省将其列为重点发展的地区之一加以建设。

1988年,湄洲岛被辟为福建省对外开放旅游经济区。

1992年,湄洲岛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旅游度假区。

2010年,湄洲岛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湄洲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2011年,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妈祖祖庙正式获批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湄洲岛自古属于福建莆田,在台湾海峡西岸中部,交通部确定的中国四大国际中转港之一的湄洲湾港的北部。南北长约9.6公里,东西宽约1.3公里,全岛南北纵向狭长,形如娥眉,故称湄洲。

湄洲岛是莆田市第二大岛,陆域面积14.35平方公里,包括大小岛、屿、礁30多个。

其东南有莆田乌丘乡,包括大乌丘屿、小乌丘屿(下屿),原为莆田县湄洲乡乌丘,全镇使用莆田话,乌丘屿六百多人原住民也全部保留使用莆田话。

在隔绝了半个世纪之后,乌丘屿在2002年与福建莆田湄洲岛首次实现恢复了直航,55名乌丘屿乡亲乘搭金门“太武号”客轮回湄洲探亲。

湄洲岛紧靠福建省的“黄金海岸”湄洲湾,离大陆仅1.8海里,东距台湾台中港72海里,南达厦门港100海里,北抵福州马尾港70海里。湄洲湾北岸拥有轮渡码头、3000吨对台客运码头一类口岸等对外交通设施,以及通达全岛各地的公路网。 有非正式行政区划的莆田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

气候特征 湄洲岛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摄氏21度,年均降雨量1000mm左右,气候温和。

主要景点

湄洲岛具有得天独厚的滨海风光和自然资源,是旅游度假胜地。蓝天、碧海、阳光、沙滩构成浪漫旖旎的滨海风光。全岛海岸线长30.4公里,有13处总长20公里的金色沙滩,还有连绵5公里的海蚀岩。岛上有融碧海、金沙、绿林、海岩、奇石、庙宇于一体的风景名胜20多处,形成水中有山,山外有海,山海相连,海天一色的奇特的自然景观。千古绝唱的湄屿潮音,或如管弦细雨,或如钟鼓齐鸣,如怨如诉,如歌如吼。峥嵘嶙峋的鹅尾神石,历经岁月洗礼,酷龟、如蛙、像鹰、似狮、若舟。

白玉沙滩背靠妈祖山,北斜湄屿潮音,笑口迎东海,青山绿水,碧海银滩,白欧踏浪。更有渔村乡情。 祖庙前面海岸岩石错列,有大片辉绿岩,受风涛冲蚀,年长月久,形成天然凹槽,宽一、二米,长数百米。随着潮汐吞吐,产生共振,便发出奇妙而有节奉的音响。游人到此,必融入“湄屿潮音,世代香火”。

黄金沙滩 被誉为“天下第一滩”的九宝澜黄金沙滩位于湄洲岛西南突出部,前临碧波万顷,后枕绿茵千畴。金色的沙滩绵延数公里,宽敞平坦,状如一钩新月,悬挂在湛蓝的大海上。

九宝澜沙滩长3公里,宽500米,滩平坡缓,沙细如面,面对浩瀚无垠的碧海,背依千亩葱茏的木麻黄,滩头奇峰挺秀、怪石嶙峋,造化的钟灵毓秀,令人叹为观止。美国一位环球旅行家触景生情,赞美此地为“东方夏威夷”。2000年以来,九宝澜沙滩已开辟成休闲胜地、海滨浴场。周围有不同档次的旅店宾馆,滩头林荫中遍布优雅的情侣屋和别致的简易帐篷。春秋之间,特别是夏天,观光消暑的游人纷至沓来,尤其是精力充沛的青年人。到九宝澜游览,最好的时辰是晨昏。

鹅尾神石 鹅尾神石园位于风景秀丽的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最南端,占地32公顷,海拔65米,是一座天然的“石盆景”,有“小石林”之称,与北端举世闻名的妈祖庙景区遥相呼应。公园因其形似鹅尾,岩石奇特而得名。这些奇石神形俱佳,形象生动,引人入胜,蕴含美丽动人的妈祖传说和丰富的地质科普知识,已成为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一处代表性的自然景观。

神石园由“金山坳”、“洞里洞外”、“海门”、“狮子山”和“神石冈”五部分组成,包括:海龟朝圣、仙佛照镜、飞戟洞、斧劈崖、鲤鱼十八节、海门、妈祖书库、龙洞听潮、情侣蛙、松海听涛等数十个景点。在神石园里,游人可以登高远眺,可以观赏到巨浪拍打着江岸,可以倾听渔舟唱晚,毗邻的海滨浴场、音乐休闲广场和森林儿童乐园,可供游人尽情嬉戏、休闲。

湄洲岛的妈祖庙尊称为“湄洲祖庙”,创建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即林默娘逝世的同年,初仅数椽;经历代扩建,日臻雄伟。明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回来奏称:“神显圣海上”,于第七次下西洋之前奉旨来到湄洲岛主持特御祭,扩建庙宇。清康熙统一台湾,将军施琅奏称:“海上获神助”,又奉旨大加扩建。湄洲祖庙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是全世界华籍海员顶礼膜拜和海内外同胞神往的圣地。洲祖庙妈祖宝像

湄洲祖庙2006年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妈祖祭典也于2006年被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9月30号“妈祖信俗”成功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拉比召开的评审,列入了《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这是中国首个世界级信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湄洲祖庙后方岩石上,有“升天古迹”、“观澜”等石刻。站在石上,顾盼茫茫大海,白鸥掠波,舟揖穿梭;山海相衔,海天相接。前方岩岸海床有大片辉绿岩,受风涛冲蚀,形成天然凹槽,潮汐吞吐之声,由远而近,初似管弦细响,继如钟鼓齐鸣,再若龙吟虎啸,终则像巨雷震天,骤雨泻地。扣人心弦的“湄屿潮音”因而驰名。

推荐景点 妈祖祖庙、南轴线海上布达拉宫、九宝澜黄金沙滩、鹅尾神石园、妈祖影视城、金海岸沙滩、日文坑海上垂钓、天妃公园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