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福建省泉州市实验小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福建省泉州市实验小学前身是创建于1934年的“卓然小学”。1953年定名为泉州市实验小学。原址在鲤城区中山北路44号,2011年9月搬入新校区,现址在鲤城区县后街50号。学校占地面积45亩,现有教学班45个,学生2267人,教职工138人。学校师资力量强,正高级教师1人,特级教师6人,中学高级教师[1]15人,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骨干教师73人,占专任教师比例54.07%。

历史沿革

1934年,“卓然小学创建”。

1950年,改名“光明小学”。

1953年,转公办,改名“桐山区中山小学”。同年秋,定名为“泉州市实验小学”。

1959年秋,被确定为福建省首批重点小学。

文革时期,被迫改名“反修小学”。

1979年,在学校的努力下复名。

2011年初,泉州市政府专题会议纪要,北门街的泉州实验小学将搬入县后路泉州医高专旧校区,并在秋季开学,正式投用。

办学规模

现学校占地45亩,有教学班44个,学生2230多人,教职工100人。其中特级教师[2]3人,中学高级教师职称5人,小学高级教师50人,大专以上学历占70%,受到全国、省、市各部门表彰教师60余人。学校内设教导处、总务处、教科室、德育室。校园环境优美,各种育人设施和绿化小品相映成趣,形成美化、绿化、教育化的育人环境。学校各项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全,已建成校园网,实现千兆以太网入户,百兆上桌面,光纤宽带网进校的目标。并于2002年9月与《泉州晚报社》联办“泉州市第三实验小学”,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参与教育体制与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所获荣誉

文革时期,被迫改名“反修小学”。1979年在学校的努力下复名。学校被评为省教育先进单位、省示范学校、省文明学校、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校。荣获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全国“红旗大队”、全国红领巾双读先进单位(十年成果)、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航空航模重点单位、省体育十佳传统校、省“王丹萍教育奖”、省“绿色学校”、省信息技术教育实验校等表彰。

2017年11月,学校被授予“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2019年9月,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教学成就

近十年来,学校立足素质教育,分阶段实施教育整体改革。注重培养全面发展又有特长、品德规范兼有进取精神的学生。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德育整体改革、各科教改同步、小学综合艺术教育、体育系列改革、发展性综合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进行实验,促进师生发展,增强办学活力。学校先后参与“注?提”语文实验教材、现代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义务教育沿海版等教材的实验工作。1995年又承担原国家教委“九?五”重点课题“未来教育课程、教材实验”工作。学校在课程、教材、教改实验方面取得显着成效,中央电视台曾两次播出有关学校自主选用教材,实施素质教育的专题节目。学生综合评价改革材料编入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与评价改革》一书,作为全国通识培训教材。现已有80%学生进入新一轮课改。2003年学校被评为省课改实验基地校。学校坚持以教科研为先导,人人参与校本研修。现有国家级研究课题3个,省级2个,市级3个,校级35个。其中《自主选择,主动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主动发展研究》被确定为全国“十五”规划语文教学研究课题。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已在全国十几家刊物上发表或参加各级研讨会。2000年以来,获全国、省级课题(论文、教案)评优表彰有50人次70篇(项),有80多篇教学文章在CN刊物上发表,获全国评比课一等奖5节,省级一等奖3节,市级一等奖22节。

为了更好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学校根据课程改革方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即重视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又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开发校本课程。如《生态园》课程、《人人巧用一条绳》课程、《人人学习一种乐器(竖笛)》课程、兴趣(技能)活动课程。学校还充分调动侨乡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联建儿童乐团、儿童智力开发中心、体育班等培养专门人才的阵地,大批人才脱颖而出。三分之一以上同学在各级各项活动(比赛)中获奖。每年都能向高一级学校输送300多名合格小学毕业生。形成德育为首导向,扎实双基固本,发展能力为重,关注情感态度,全面提高素质的育人模式,成为一所具有“全、实、新、活”办学特色的学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