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福建厦门鼓浪屿安息日教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全景视觉网 的图片

福建厦门鼓浪屿安息日教堂源于19世纪中后期,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派遣传教士登陆鼓浪屿。1904年苏门答腊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华侨信徒郑提摩太到厦门鼓浪屿宣教。他向闽南神道学校校长郭子颖宣讲安息日会真理,郭遂随郑提摩太前往广州拜会安理纯牧师,深入研究安息日会教义后,加入教会。郭加入安息日会后即在鼓浪屿传道。

他在泉州路81号建立福建最早的安息日会布道所,1905年5月,安息日总会派汉谨思牧师夫妇到达鼓浪屿协助郭子颖牧养教会。同年,他们在岛上创办了“育粹小学”。次年3月,总会又派来安理纯牧师夫妇。安理纯到鼓浪屿后,他看到中华幅员辽阔,单靠几位西方宣教士难以使福音传遍全中国。于是他决定创办学校以培养华人从事布道工作。他平时除了宣教、讲学,还积极寻找土地建设学校。1908年,他看上了“五个牌”浪荡山东侧一块邻海的山坡地。1910年在美国驻鼓领事馆的帮助下,购得黄氏族人数万平方米的坟地,建设红砖楼三幢(今鼓声路10、12、14号,14号为礼拜堂,现已拆除),分别作为教学楼、学生宿舍和礼拜堂。工程于1912年竣工。同年,泉州路的布道所和学校迁往美华新址。学校取名“美华神道学校”后改名为“美华中学”。第一任校长为老同盟会成员陈金芳。

1910年,鼓浪屿成立基督复临安息日会闽南区会,隶属于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华南联合会。安息日会在鼓浪屿发展很快,到1915年已有信徒百余人。随着教会的发展,安息日会以鼓浪屿为基地向闽南各地宣教,先后派宣教士到卓港、泉洲、同安、惠安、海澄、石码、永春、漳州、金门等地建立了十几个教会,

30年代,安理纯牧师在鸡母附近侧买下一块石头山地6千余平方米(今鸡山路18号),请来了一位名叫富师的惠安建筑师,就地开山取石平整土地。在安的授意下他设计一幢根据闽南特色可以就地取材完全使用花岗岩石砌成的教室大楼。1934年一幢白色花岗岩三层校舍屹立在山头上,该楼坐北朝南,为花岗岩条石建成的全石构建筑,共3层,建筑面积1005.6平方米,平面为封闭式内廊布局,建筑沿中轴左右对称,中心部位入口处以四根圆柱、三角形山花和台阶为装饰。屋顶为平顶式,四周设高1米的石砌女儿墙。该建筑为美国建筑师设计,受当时欧洲新建筑的影响,注重功能和结构,立面处理简洁、明快。她粗圹美观、采光充足、牢固实用。前面二楼凉台采用四支整体条石的圆形石柱托着三角屋顶具有美式情调非常壮观是鼓浪屿唯一以条石堆砌而成的三层方块大楼,既有闽南地域的特点又有美国大楼的风格的建筑艺术。

竣工当年安理纯就将其奉献给教会。为纪念安的功绩所以取名“安献楼”作为女子学校之用,取名“美华女子学校”。1937年更名为“美华三育研究社女社”。1935年顺利开学,女生70余人,教员20人。安息日会在鼓浪屿发展很快,当时设在鼓声路14号的礼拜堂已无法满足需要,于是,1938年,礼拜堂迁到安献楼二楼。50年代安献堂被改为康泰小学,90年代为音乐小学。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鼓浪屿,教会被迫解散。信徒只好到教友家举行礼拜。抗战胜利后,安献堂才恢复聚会。鼓浪屿安息日会有个特点,教牧人员都由华人担任,西方人只从事教学或辅助工作。教会先后有郭子颖、郭尔康、洪声谷、张碧鸾、洪金喜、许衍槿、陈宗凯等人负责管理工作。

1950年安息日会闽南区会派苏景熙到鼓浪屿主持会务。1951年,鼓浪屿安息日会与海外割断所有关系,教牧人员签名拥护“三自”声明。文革期间,教会停止一切活动。1979年,国家落实宗教政策,安息日会恢复聚会。信徒借用鼓浪屿三一堂,每周6举行礼拜。此后,安献堂归还教堂。由于鼓浪屿人口大量外迁,信徒减少,安献堂遂作为安息日会的养老院。现在鼓浪屿仍有不少的安息日会信徒,他们在安献堂附近一所民宅的2楼进行安息日礼拜。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是一个世界性的宣教教会。这个教会的特点是守安息日即星期六,认定星期天是伪安息日[1],一切以圣经为依据。“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一名始用于1860年。

教会的正式产生应追溯至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其萌芽时期有数十年之久。创始人威廉·米勒是美国纽约人,原在浸礼会[2],1831年开始传道,1855年,在密歇根州设立总部,成立“评论与先驱出版协会”;1861年正式用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命名;1863年建立总会。

参考文献

  1. 关于安息日的100个惊人事实!,基督复临安息日会,2014-09-06
  2. 改革宗之浸信会,个人图书馆,2016-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