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示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示罗,外文名:SHILOH,基督教圣经地名。

基督教的《圣经》又名《新旧约全书》,由《旧约[1]》《新约》组成。《旧约》一共有三十九卷,以古希伯来文(含亚兰文)写成,由犹太教教士依据犹太教的教义编纂而成,囊括了犹太及邻近民族从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的人文历史资料。《新约[2]》一共27卷。

简介

根据士廿一19,示罗位于“利波拿以南,伯特利以北,在示剑大路以东”。这样,它的位置即今日称为塞伦(Seilu{n)的地方,这是一个废墟,在伯特利(贝田 [Beiti{n])以北十四公里的小山上,在路班(el-Lubba{n)东南五公里的地方。在1926至1929年,以及1932年,丹麦的考古队在该处挖掘古物,发现了青铜器时代中期有人居住的遗迹(主前约2100-1600)。那地继而被废置了一段日子,直到大约主前1200年才再有人活动,这情况维持到大约主前1050年。这时候,城的一部分可能被毁,大概毁于非利士人手上。在这段有人居住的日子,考古学者并没有发现早期以色列圣所的遗迹。

根据圣经的记录,以色列人征服迦南地的初期,首先设立会幕的地方便是示罗(书十八1),它也是士师时期以色列人敬拜神的主要中心(士十八31)。当地人每年都在葡萄园里举行跳舞节目,时间大概是在收藏节(出廿三16);便雅悯人便曾利用这个日子抢夺示罗的女子为妻(士廿一19起);这节日大概后来成为每年的朝圣节期,撒母耳的父母便曾参与这行列(撒上一3)。到了以利及其儿子任祭司的时候,圣所已有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建筑,是百姓集中敬拜神的地方;设有殿门及门柱的圣殿(he^k[a{l)取代了约书亚时代的会幕(撒上一9)。虽然圣经没有直接提及这殿被毁掉,但考古学的证据也许能够证明确有其事,而圣经多处以示罗为神审判百姓恶行的例子(诗七十八60;耶七12、14、廿六6、9),也与这点吻合。但在另一方面,王上十一29和十四2却提起示罗人亚希雅;耶四十一5亦谈到其他示罗人。由此可知,在主前1050年以后,示罗仍有一些居民,但祭司们已迁往挪伯(撒上廿二11,参十四3),所以示罗不再是一个宗教中心。

创四十九10是一段特别难处理的经文;“主必不离犹大,杖必不离他两脚之间,直等示罗来到”(RV)。这句子后半的希伯来文 `ad[ ki^-ya{b[o{~ s%i^lo{h 可有以下多种译法。

i. RV 当示罗是弥赛亚的名号(译注:和合本作“细罗”,意思相仿〕。

ii. RV 旁注译成“直至他来到示罗”,那么,这句的主语便是犹大,而应验的时间是指书十八1所记载的事,当时以色列人在示罗聚集,犹大支派豁达地放弃他们一向的优越地位。

iii. 将 s%i^lo{h 修订为 s%ello{h,像七十士译本那样把这句译为“直到属于他的来到”,意指“为他而存留的东西”,隐含对弥赛亚的盼望〔译注:“吕”译作“直到属他的那位来到”〕。

iv. NEB 将 s%i^lo{h 修订为 s%ay lo^,把这句译为“只要他仍旧收到贡物”〔译注:“现”译作“万国要向他进贡”〕。

v. RSV 根据七十士译本这一句的异文,将它译为“直等到他来了,这本属于他”〔译注:“思”译作“直到那应得权杖者来到”,“这”可有不同的解译(安格鲁斯 [Onkelos] 认为它指王国)。

教父们一般接受最后一个解释,而第一个解释是在十六世纪才正式被提出,但在他勒目(Talmud 〔关于古代律法及遗传的犹太法典〕)里有一段存疑的文字却提到这个解释。第一个解释的弱点是它太独特了:圣经其他地方未尝引用“示罗”〔或译“细罗”〕作为弥赛亚的名号,而且新约也没有看出这句话是预言。假如我们接受这是一个名号,那字义便大概是“带来和平的人”,但在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这显得有点不自然。(ii) 似乎是可取的,但它与犹大其后的历史绝不相符,而且,族长的祝福一般不会包含这种时限的。然而,另一个类似的翻译是“只要有人来到示罗”,意指“永远继续”;这译法可以消除上述的反对理由,但这样理解该希伯来片语是十分牵强的。(iii), (iv) 和 (v) 涉及轻微的修订,而且需要颇多的想像力。然而,结廿一27(希伯来圣经的32节)显示同样的文法结构是可接纳的;我们甚至可以说,结廿一27大概就是对创四十九10刻意的回响和阐释。然而,学者通常认为,s%e- 用作关系前置词是比较后期的做法(但参:士五7)。

至于其他或有可取的解释,尤其是斯金纳尔(J. Skinner)和思彼撒(E. A. Speiser)释经书中的评介;在 VT Supp. 1 ( = Congress Volume, 1953),页78-87,林布伦(J. Lindblom)提出一个有趣的理论。有关考古学的资料,见 W. F. Albright in BASOR 9, 1923,页10-1; H. Kjaer in PEQ 63, 1931,页71-88; M.-L. Buhl and S. Holm-Nielsen, Shiloh……: The Pre-Hellenistic Remains, 1969。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