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藏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石藏寺亦称“藏寺”、“什藏寺”等,藏语称“藏噶尔端珠惹卜丹林”,意为“石藏义成极坚洲”。位于县治南偏东,在今河北乡东12公里的石麻地方[1]

中文名 石藏寺

又 称 藏寺

建筑类型 古建筑

位 置 县治南偏东

初建时间 清乾隆三十年

现存状况

该寺现仍设参尼、居巴、丁科、曼巴四个扎仓,均采用西藏色拉寺吉宗教程,其学习程序是先学文化,次学“小五明”,再学“大五明”,然后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长进行单项攻读,以便考取学位。

历史沿革

由第一世藏班智达初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一世藏班智达,本名丹巴嘉措(1737一1780),藏阿柔部落人,传为出生于后藏乃亥麻地方的色拉寺高僧藏格的转世,早年学经于隆务寺,后入藏到色拉寺杰巴扎仓深造, 1762年获得拉然巴格西学位[2] 。返回故乡后,在青海和硕特蒙古前首旗河南亲王旺丹多尔济帕兰木(察罕丹津之孙)的支持下,于1765年,与其弟孕科尔四世罗桑丹增嘉措共建石藏寺,并设立显宗学院,采用色拉寺吉宗教程,属色拉寺系统。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六世班禅进京途经青海,在拜谒班禅的法会上,六世班禅赞誉丹巴嘉措是精通五明的大班智达,同时接受石藏寺为扎什伦布寺子寺,六世班禅还应邀作了石藏寺的名誉寺主。从此,石藏寺声威大震,僧数猛增至千人以上,建筑规模不断扩充,次第建成大小经堂、护法殿及其他佛殿和众打“噶日哇”(活佛府邸),增设居巴扎仓(密宗经院)。藏班智达系统亦称“石藏仓”,共传五世,即一世丹巴嘉措、二世索南木群仓、三世罗卜藏智后嘉措、四世罗卜藏图丹尼玛。罗卜藏图丹尼玛之后,该系统派生为两支,一为石藏仓黄江洋,1914年生,现任海南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一为阿芒仓。藏班智达第一、三、四世均为阿柔部落人,且石藏寺的修建主要依靠阿柔部落的经济实力,所以从古到今,阿柔部落为该寺的僧源和香火地。石藏寺除藏班智达外,历史上曾充任过寺主的还有藏拉卜楞仓、拉干查仓、尕科尔仓和阿尕查仓等。另外,据《安多政教史》记载,当时还有参果仓、噶瓦堪布、哇秀堪布、大小吉仓、大小日仓、玛堪活佛、贡塔尔仓、藏格西、尼仓、依俄俄然巴、扎月仓、阿柔赤巴、卓仓等活佛在石藏寺建有府邸。此外,第三世达赖呼图克图年智嘉措曾捐资扩建石藏寺经堂,从第四世根敦图多嘉措起,在石藏寺建“噶日哇”,亦成为该寺活佛。历史上石藏寺曾有属寺3座,即今黄南州河南县的拉卡寺、同仁县的瓜什则寺和四川省的达龙寺。

历次扩建

1941年寺院被毁,寺僧一度流亡甘南桑科地方。解放初,石藏寺得到恢复。1953年,全寺有寺僧150户484人)其中有黄江洋、藏拉卜楞仓、拉干查仓、尕科尔仓、阿尔查仓等大小活佛16人外,另有资玉合1人,文保1人,管家15人,僧官3 人,干巴7人。当时,建有总领全寺的大小经堂各1座、佛殿 3座、印经院1座以及大小昂欠16座(规模较大者4座)和许多僧舍,设有密宗、时轮、医学三个扎仓。1958年,寺僧增至583人,内有寺主藏班智达黄江洋、拉干查仓、阿芒仓(现任寺管会副主任)、藏朱古(现任寺管会副主任)、尕科尔仓、吉赤干、哇秀、列吉仓(现住贵南县)、霍尔仓(现居黄南州河南县)、香萨、尔德(现居河南县)、旦白尼玛(现任河南县政协副主任)、堪布仓、阿柔、参果、赞古、隆务资玉合、贡太、麻堪、夏排(现任海南州人大副主任)、日血(现任寺管会副主任)、哇玉(现居河南县)、宗俄、资玉合洛热等大小活佛25人 。寺院 建筑占地44亩,主要有大经堂1座220间,小经堂1座51间,护法殿1座17间,时轮经院1座35间,时轮辩经院1座19间,时轮静房1座9间,麻尼房293间,昂欠16座826间,加之僧舍,全寺共有建筑2668间。另外占有4.8 万亩草场和大量牲畜,计有马近百匹,牛360头,羊数千只。 1958年主要建筑被拆毁,僧人全部遣返回乡。1962年5月曾批推开放,但没有修复。1981年5月再次批准开放,现修复大经堂1座110间,小经堂1座51间,佛堂2座28间,连同昂欠、僧舍等共计1000余间。有寺僧260人(其中有黄江洋、阿芒、日血、藏朱古等活佛4人,完德51人),由黄江洋等11人组成寺管会。另外,有寺办小学1所,现有教师2名,学生52 名;寺办藏医诊所1座,医生3人,草山1200亩,牛198 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