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礼法师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知礼法师:兴师动众,佛法之深邃如此,为警醒世人对佛法的松懈之心,我将焚身自杀。到时候,你们不要胡乱哭闹,要各自极力,复兴佛教。
原文
露台宗十七祖法名知礼,俗姓金,字约言,四明(今宁波)人。七岁出家,十五岁受戒,廿岁从义通学习露台教义,为北宋朝廷所仰重。但是到了天禧元年(一○一七年),知礼俄然对门徒说∶“为得半首偈颂,值得亡身;为求一句经文,可以投火。佛法之深邃如此,为警醒世人对佛法的松懈之心,我将焚身自杀。到时候,你们不要胡乱哭闹,要各自极力,复兴佛教。”然后便与十位心志一样的和尚共修法华忏法,只待三年期满,便欲举火自焚。
音讯传出,朝野震动。
秘书监杨亿素仰知礼的道风,便向丞相寇准提出申请,需要赐知礼紫色袈裟,以示朝廷对知礼的尊敬之心。寇准当下赞同,杨亿亲自写信祝贺,连同紫色袈裟一起,派使者送与知礼。岂知使者刚走,知礼欲自焚的音讯现已传来。杨亿心惊,急速又提笔写信说∶“方当台教复兴之时,正赖传持为世良导。”劝知礼不要自寻短见。两人之间书信往来,杨亿的信已宣告四封,知礼仍是顽固前语,不愿退让,必要自杀警世。杨亿没办法,只好致信郡守李夷庚及天竺寺沙门慈云就近相劝。李夷庚及慈云接到杨亿的信,不敢慢待,匆促前来劝止。知礼仍是不从。这时,正好有太宗驸马李遵勋的急迫信件递到。知礼拆开一看,信中也是劝止之意。知礼长叹一声,说∶“唉,既是朝野人物皆极力劝止,我不敢拂拒各位的善意,只好吊销前语了。”至此,通过朝廷、僧友及民间信众的各样相劝,总算把知礼的寿数给留住了,可谓兴师动众。为此,驸马李遵勋还于天禧四年(一○二○年)奏其高行,宋真宗特赐知礼“法智大师”的称谓。 [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