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睦剧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睦剧

中文名称;睦剧

地 区;浙江

分 类;戏曲

睦剧是一种清末民初时形成于淳安山区的汉族戏曲剧种。剧目内容大都反映家庭生活,曲调主要是湖广调和三脚调,并伴以锣鼓之类的打击乐器;演出角色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群众称之为"三脚戏"。由于它以当地语言为道白,表演风格淳朴粗犷、活泼风趣,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盛行不衰。1951年,淳安首次举办三脚戏艺人讲习班,将三脚戏改名为睦剧。经整理改编演出的睦剧传统剧目有《南山种麦》、《牧牛》、《看花灯》、《补背褡》等。

简介

​睦剧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浙江西部淳安、遂安、开化、常山和安徽屯溪、绩溪以及江西婺源等地。原名"三脚班"(三小戏),因其活动中心淳安、遂安古属睦州,1949年后定名为睦剧。睦剧与安徽黄梅戏、湖北花鼓戏、赣东采茶戏等均有渊源关系。清光绪年间,这些剧种传入浙西,融合当地民间曲调发展成为富有特色的剧种。睦剧以演小戏为主,原无袍带戏。传统剧目分两类,一类为大戏中的折子戏如《安安送米》、《马房逼女》、《山伯访友》、《杀夫伸冤》等;另一类为民间小戏,如《南山种麦》、《王矮子牧牛》、《磨豆腐》、《补背褡》、《铲菜》、《王婆骂鸡》等。[1]

历史

睦剧是新安文化融合外地文化的特产,是全国315个地方剧种这一,唯淳安独有。睦剧是淳安人民一定历史时期里的文化结晶,是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淳安民间文艺底蕴很深,积存较厚,形式多样。它是在民间文学、民间说唱、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

清朝末期,睦剧流行于浙江淳安、常山、开化一带,因为淳安当时属睦州,睦剧便因此得名。睦剧是由江西安徽传入的采茶戏与当地流行的民间歌舞"竹马班"结合形成,原来只有小生、小旦、小丑三种角色,所以群众又称睦剧为"三脚戏"。据杭州剧协工作人员介绍,正宗的杭州地方戏只有睦剧和杭剧两种,越剧还属于外来剧种。

睦剧戏情简明,情节风趣,语言通俗,生活气息浓厚,边歌边舞,表演自如生动,以表演喜剧、闹剧见长,不出皇帝不出官,演的尽是农民身边事,唱腔粗犷豪放,伴奏以二胡为主,音乐以湖广调、三脚调、杂调三大类,常年活跃在农村,颇受农民欢迎。

睦剧极盛时几乎村村有班,后由于连遭禁演和农村日趋贫困,睦剧艺人星散,剧种几濒湮没。1949年后,业余睦剧团纷纷恢复,并成立了专业的淳安睦剧团。经过整理较有影响的传统剧目为《南山种麦》、《牧牛》、《补背褡》和现代戏《雨过天晴》等。睦剧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度兴旺,但是淳安40多万人口分散在900多个村庄,地处山区,贫困人口多,剧团跋山涉水,演出收入常难以自给。1986年睦剧团解散。

在新的形势下,为了继承和宏扬睦剧艺术,淳安的宣传文化部门积极组建了"睦剧艺社",开办了"睦剧业余艺术学校",并制作出版发行睦剧OK磁带、睦剧MTV等,是中华艺术殿堂中的一份宝贵财富。杭州市文联、杭州市戏剧家协会为了使睦剧不至于无声无息地消失,在淳安县千岛湖风景区组建了一支睦剧演出小分队,还运用睦剧曲牌排演了一出反映农村婆媳关系的新风小戏《月圆曲》。2004年5月,《月圆曲》在第二届国际小戏节上获得剧目金奖和优秀表演奖。

唱腔

睦剧的曲调有100多个,但目前能谱曲的专家扳着指头都数得过来,他们多数在淳安,而且已经上了年纪。睦剧音乐睦剧唱腔分"湖广调"、"三脚调"和"杂调"三大类,抽调共一百余首。

"湖广调"多用于大戏,属雏形式的板式变化体音乐结构,以[平板]为基础,发展了[头]、[回龙]、[紧板]、[煞板],[插句]等板式。[平板]唱词词格为七字或十字对偶句,其音乐属五声音阶宫调式,上句落"2",(偶落"5"),下句落"1";一板一眼(四分之二)或一板三眼(四分之四)。[头]为整段唱腔的首句,是[平板]的变体,其特点是:开首散唱,唱词末尾四字重复时先入板后散唱,旋律出现"4"音,形成临时移宫,最后落在"土"音上。

[回龙]是[头]的延伸,既可与[头]配成上、下句,又可作为[平板]的结束句;其特点是在唱腔的句逗间常有拖腔。[紧板]是[平板]的紧缩,有板无眼(四分之一)。早期,[平板]与[紧板]都只有上、下两句,后期均发展为四句。[平板]:第一句落"5",第二句落"1",第三句落"2",第四句落"1"'[紧板]:第一句落"5",第二句落"3",第三句落"2",第四句落,"1"。[煞板]是[平板]或[紧板]下句腔的变体?二在腔的句逗间套插锣鼓,句末散唱后,加锣鼓煞住。(插句)是一个落"2"音的上句,:它是[平板]到[紧板]的过渡,也可作为其他板式转[于板]的桥梁。1953年后,在[平板]的基础上,又先后发展了旋律较华丽的[慢板],节奏自由的[散板]、[导板]等新板式,使"湖广调"逐步丰富起来。

"三脚调"除少数趋向板式变化的唱腔外,大部分仍属民间小调。多用于小戏,共60余首,有时专戏专用(如[种麦调]只用于《南山种麦》,有的数戏通用(如[骂鸡调]既用于《牧牛》,亦用于《访友谭》等剧) "三脚调"中(大、小反惰,)之类唱腔,因词格为十字、七字、五字等对偶句,曲调风格近似而自成一类,与唱词结构不拘一格,衬字很多,各曲调又耳无联系的民歌小调,形成了差别。

不管是[大小反情]类,还是民歌小调,在过去,艺人们都习惯将其中一些节奏平缓的唱腔统称为[平板],节奏紧促的统称为[急板],词格灵活、叙述性强、并近乎口语的统称为[搭子板],并在板式名称前冠以剧名,或保持原有民歌小调的名称,如[补背褡平板][补背褡搭子板][小反情平板][采桑调][绣花调]等。由于[大、小反情]类的唱腔与"湖广调"有血缘关系,且比"湖广调"柔美,可与"湖广调"相辅相成,故而一直作为睦剧的主要腔调,在大、小戏中广为采用。自睦剧团成立后,它又衍生了[导板],[散板]、[慢板],[哭板]等板式。至于民歌小调,现则仅用作插曲。

[杂调]多作插曲用,有来自道、释宗教音乐的[伸冤调][请五方]等;有来自婺剧的[滩簧急板]、[欢乐调]和来自徽戏的[乱弹调]、[阴司调]、[二黄急板]等。其中[二簧急板]因与"湖广调"及[大、小反情平板]相近,故可彼此连接使用。 上述三类唱腔,均不分男、女腔;舞台语按当地的六声调值结合中州韵,其字调为:

干唱、偶加后台帮腔;句逗间以锣鼓作"过门"。1953年睦剧团成立后,逐步增添了中、西管弦乐器伴奏,并对男、女分宫及角色分腔作了有益的探讨。

分类

睦剧音乐唱腔属于民间歌舞类型腔系,其主要唱腔是"湖广调"和"三脚调",他们都属于采茶戏。有100多支曲调,可分三类:

一为"三脚调",民歌小调,专戏专用,戏名即曲名,如〔骂鸡调〕、〔种麦平板〕、〔对花调〕等;

一为从湖北一带传来的"湖广调",有"头、平板、紧板、急板、煞板"一套可以互相转接的板式唱腔,常用于折子戏和某些小戏;

另一类是吸取婺剧等其他剧种的某些唱调。睦剧原无管弦伴奏,以"长程"、"短程"等锣鼓经为间奏和过门,后来逐渐配以胡琴、笛子、三弦等乐器。睦剧充满生活气息,载歌载舞,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早期它有两种活动形式:一种是与民间跳竹马灯相结合,又跳竹马又演戏,称为"三脚戏竹马班";一种是摆脱竹马专事演剧的"常班"。

保护

睦戏已经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比较出名睦剧《雪兰花》曾经在杭州演出,这部浙西的纯本土的地方戏种,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最主要的困难在于观众爱好者的缺少和演出经费的匮乏。尤其是专业睦剧的剧团根本没有。但是还是希望这个剧种能传承下去,加以创新。

相关视频

睦剧《南山种麦》

淳安睦剧首上央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