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着丝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着丝粒(centromere)是真核生物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mitosis)和减数分裂(meiosis)时,染色体分离的一种“装置”。着丝粒是染色体分离的一种装置,也是姐妹染色单体在分开前相互联结的位置,在染色体的形态上表现为一个缢痕(constriction)。

作用

染色体 着丝粒(centromere)的主要作用是使复制的染色体在 有丝分裂和 减数分裂中可均等地分配到子细胞中。在很多高等真核生物中,着丝粒看起来像是在染色体一个点上的浓缩区域,这个区域包含 着丝点 (希腊语 kínesis 运动; chóros 部位),又称 主缢痕。此是 细胞分裂时 纺锤丝附着之处。在大部分真核生物中每个纺锤丝附着在不同的着丝粒上。如啤酒 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附着在每个着丝粒上仅一条纺锤丝。广义上说着丝粒也常指着丝点﹐然而狭义上的着丝点是将染色体和纺锤丝微管相结合的 蛋白质复合体

若着丝粒丢失了,那么染色体就失去了附着到纺锤丝上的能力,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就会随机地进入 子细胞。然而有着丝粒的染色体也会出现这种异常分配,那就是复制后的两个染色体拷贝并不总是正确地分离进入子细胞。在此过程中发生错误的 概率通常是很低的。若发生错误会引起染色体数目的改变。如在酵母中分配发生错误的概率低于十万分之一。[1]

位置

着丝粒位于 异染色质区内,这里富集了 卫星DNA,也就是短的DNA串联重复序列。此外,在 缢痕区内有一个直径或长度为400 nm左右的很致密的颗粒状结构,这称为 动粒(kinetochore)的结构直接与牵动 染色体向 两极移动的纤丝蛋白相连结。

着丝点和着丝粒

目前正在研究着丝粒 结合蛋白以及其它的一些因素。一个主要的问题是解决 纺锤丝附着到着丝粒的具体机制。

着丝点是 高中生物学教科书常用的 染色体基本结构名称。本套教科书在第1册 有丝分裂和 减数分裂有关细胞分裂中均用“ 着丝点”,而在第2册 染色体组型分析中对 染色体分类却用“着丝粒”。许多学生疑问“ 着丝点和着丝粒有什么区别?是不是同一结构?”

经查, 着丝点为Kinetochore,着丝粒为Centromere,在许多文献资料中使用不一。例如,在《细胞生物学》(198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中二者均有使用,刘祖洞和江绍慧的《遗传学》(198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只用“着丝粒”,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材《植物及植物生理》(修订执笔人孟繁静等,1989年,农业出版社)中只用“ 着丝点”。近来在电镜下观察发现的资料表明,着丝粒( 染色体的 主缢痕primary constriction)为染色质的结构,将染色体分成二臂,在 细胞分裂前期和中期,把两个 姐妹染色单体连在一起,到后期两个染色单体的着丝粒分开。着丝粒两侧各有一个由 蛋白质构成的3层盘状特化结构,为非 染色体性质物质的附加物,称为 着丝点,在 染色质(染色体)被碱性染料染色时, 着丝点部分染色很浅或根本不染色,由于着丝点部位几乎把着丝粒覆盖,所以,染色后观察染色体的外形,在着丝点部位几乎看不到着色。着丝点与 染色体的移动有关,在 细胞分裂(包括 有丝分裂和 减数分裂)的前、中、后期, 纺锤体的 纺锤丝(或 星射线)微管就附着在着丝点上,并牵引染色体移动,意即纺锤体的纺锤丝(或星射丝)直接附着在着丝点上而不是附着在染色体着丝粒上,没有着丝点,染色体不能由纺锤丝牵引移动。因此, 着丝点和着丝粒并非同一结构,它们的功能也不同,但它们的位置关系是固定的,有时用着丝点或着丝粒泛指它们所在的染色体 主缢痕位置是可以理解的。[2]

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七年制临床医学教材《细胞生物学》,在两条 姐妹染色单体相连处,有一个向内凹陷的 缢痕,称为 主缢痕(primary constriction),光镜下相对不着色。着丝粒处于 主缢痕的内部,是主缢痕的染色质部位。电镜下可见 主缢痕两侧有一三层结构的特化部位,称为 动粒(kinetochore),即 着丝点。目前认为着丝粒是染色单体中一段高度重复的DNA序列,该序列不与 组蛋白结合。 动粒是着丝粒 结合蛋白在 有丝分裂 染色体着丝粒部位形成的一种圆盘状的结构, 微管与之连接,与 染色体分离密切相关,每一个中期染色体有两个动粒,位于着丝粒的两侧。

参考文献

  1. [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15817315241d9224cfda50439c376702.html 着丝粒在结构和组成上都是非均一的 怎么理解]作业帮
  2. 什么是染色体什么是染色质,着丝粒搜狗问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