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流过柳叶河(黄兢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 |
《眼中流过柳叶河》是中国当代作家黄兢业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眼中流过柳叶河
西平县重渠乡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叫柳叶河,河水叮叮咚咚歌唱着,滋润着田野,养育着大地。我出生在柳叶河畔,柳叶河从我眼中淙淙流过...... 柳叶河发源于小洪河支流,它穿越京广线,出西平县城东南圈出了一个小镇——重渠乡,远近俗称'重渠桥’。据西平县志载:“重渠,原名许有店.元大德年间,西平县知县李不作在城东南十八里柳叶河上建一石桥,时为西平县境内最大桥梁。”大桥建起后,“原小木桥与新建大石桥并行未废,故名重渠桥”。每当我踏上这座古老的青石大桥,心头便飞翔起无尽的遐想;每当我翻开县志那本沉重的历史,重渠人民的智慧、勤劳、勇敢和共产党人勤政爱民的光辉形象,便像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耸立在我的面前。
柳叶河激情的浪花从我眼中流过。
一九五八年,那是个火红的岁月。我牵着母亲的衣角,第一次来到了柳叶河畔,来到了重渠桥下游500米的地方。我爬伏在柳叶河大堤上,看父辈们'让河水让路,让高山低头’的伟大壮举,太阳洒在宽阔的水面上,大干快上的口号声流淌在汩汩的河水里,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一九五九年夏天,我再随着母亲来到柳叶河畔时,一座大坝巍然耸立在了面前,重渠桥下呈现出一个水光敛艳的平湖。大坝泻水处,父辈们安装了三座石磨,泻出的水流推动石磨欢快地旋转着,人们把粮食倒向石磨,雪白的面粉飘落在磨盘上。母亲告诉我,那叫“水打磨”。
柳叶河汹涌的浪花从我眼中流过。
一九七五年的八月,连日的暴雨冲垮了河堤,柳叶河水发出了惊涛骇浪般的咆哮,重渠乡成了汪洋泽国。耕地淹没,房屋倒塌,牲畜死亡,水利设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洪水冲毁了家园,但冲不跨党和群众的意志。洪水过后,祖国从四面八方伸出了援助之手,派来了医疗队、机耕队。乡党委迅速组织群众,秉承着'一年恢复、二年发展’的理念,带领群众投入到救灾、发展生产之中。通过统一规划,大干苦干,至一九七八年底,全乡群众都脱离了庵棚,住进了整齐漂亮的红瓦房。老百姓高兴地编了一段顺口溜:'75、8’洪水狂,重渠公社成汪洋,冲倒了偏房盖正房,冲倒了草房盖瓦房,幸福全靠毛主席,人民感谢共产党!
柳叶河欢快的浪花从我眼中流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冲锋号,重渠乡人民伴随着柳叶河那欢快的浪花,也溶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特别是歩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乡党委政府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人民的利益摆在了至高的地位,乘势而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美好家园的新航程。今天,重渠乡大地披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木鸟鸣,原野装扮锦绣,大地绘成丹青。当你走在重渠乡宽阔的街道上,两旁的高楼、超市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流光溢彩的夜晚,少男少女、大伯大妈们和着欢快的音乐,在文化广场上翩翩起舞;广袤的大地,道路阡佰交织,树木纵横成行;一座座菇棚、温室大棚错落有致地撒在彩色的田野里,人们哼着小曲,采摘着金针菇、木耳和新鲜蔬菜,然后把产品打上商标,运往漯河、郑州、北京、上海、香港等大城市;梨花,杏花,桃花,油菜花次第盛开,吸引着一拨又一拨踏青赏花休闲娱乐的游客,旅游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农家乐’应运而生。重渠乡的景色美如画 重渠乡人民的生活甜如蜜。
柳叶河淙淙地奔流着。重渠乡的景色越来越美如画,重渠乡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甜如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