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真盘龙亚目

真盘龙亚目(彩画)原图链接来自 知乎 的图片

真盘龙亚目起初指的是盘龙目(Reisz 1987)的一个亚目,但现在重新定义(Laurin and Reisz 1997)为单弓动物的一个演化支,包括大多数盘龙类、兽孔目、哺乳类。[1]

目录

简介

真盘龙亚目起初指的是盘龙目(Reisz 1987)的一个亚目,但现在重新定义(Laurin and Reisz 1997)为单弓动物的一个演化支,包括大多数盘龙类、兽孔目、哺乳类。它们首次出现于早宾夕法尼亚纪(例如:始祖单弓兽Archaeothyris,以及可能更早的Protoclepsydrops),与它们早期的羊膜动物祖先相比,代表哺乳类特征演化许多阶段中的某一阶段(Kemp 1982)。将这群动物与卡色龙亚目区别的共有衍征是基于头颅骨中特定骨头的比例细节。

这些特征包括:长而狭窄的上颞骨(卡色龙类的上颞骨几乎是跟其长度一样宽),额骨与颅眶上缘的接触面较宽(Laurin and Reisz 1997)。

演化

许多非兽孔目真盘龙类在晚石炭纪到早二叠纪这段期间,在陆地上占有优势。蛇齿龙科在晚石炭纪到二叠纪占有优势,但它们体型逐渐变小。基龙科,与非真盘龙类的卡色龙科,是晚石炭纪到早二叠纪的优势草食性动物。真盘龙类的体型从猪到犀牛大小、甚至可达大象大小。最著名的基龙类是基龙,基龙身长10到12呎,是背上有帆状物的大型草食性动物,帆状物可能用来循环体温或求偶。

基龙类与卡色龙类的真盘龙类猎食者可能是楔齿龙科,它们是早二叠纪时期的超级掠食者。楔齿龙类包括著名的异齿龙,它常被误认为是恐龙,是当时最大型的掠食者。它的体型有大型熊的大小(10到13呎)。如同基龙,异齿龙背上也有独特的帆状物,可能也有同样循环体温的用途。所有真盘龙类外表类似蜥蜴、冷血动物、躺卧的羊膜动物。

与楔齿龙类血缘最亲近的兽孔目,首次出现于早二叠纪。事实上,楔齿龙科与兽孔目属于楔齿龙类演化支,此演化支的特征是狭窄而延长的头颅。兽孔目比原始的真盘龙类更占优势,在接下来的二叠纪期间统治陆地。兽孔目在三叠纪演化为第一种哺乳类

分类

  1. 单孔亚纲 SYNAPSIDA (并系群)
  • 盘龙目 Pelycosauria (并系群)

o 卡色龙亚目 Caseasauria

o 真盘龙亚目 Eupelycosauria (并系群)

+ 蜥代龙科 Varanopseidae

+ 蛇齿龙科 Ophiacodontidae

+ 基龙科 Edaphosauridae

+ 楔齿龙类 Sphenacodontia (并系群)

  1. 楔齿龙科 Sphenacodontidae
  • 兽孔目 Therapsida (并系群)

视频

真盘龙亚目 相关视频

恐龙百科——盘龙目
二叠纪的生物大灭绝,到底有多可怕?

参考文献

  1. 真盘龙类 ,个人图书馆,2017-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