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真名实姓(弗诺·文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 1部影响了一个时代的经典科幻作品+9篇大咖解读,硬科幻大师弗诺·文奇与互联网“大触”间的跨界对谈。

>>> 1981年首次出版,决选雨果奖、星云奖,一举联动科幻圈和科技界,预言了从互联网到《神经漫游者》的一切。

>>> 怪不得刘慈欣盛赞它是“描写计算机技术浪漫与震撼的杰作”“科幻小说魅力的最完美体现”!

>>> 出版40年来,陆续有人读懂《真名实姓》,并直言不讳弗诺·文奇给自己的巨大冲击和深远影响。而最终,这些人改变了世界。他们是: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3D世界之父马克·佩斯,密码朋克创始人蒂莫西·梅,等等。

>>>《连线》(Wired)盛赞:黑客们崇拜的必读经典,预示着从互联网、互联网游戏到《神经漫游者》的一切。

《真名实姓》1979年完稿,1981年出版,以科幻史上少见的影响力,一举联动科幻界和科技圈:决选雨果奖、星云奖,为当时的计算机领域带去曙光,成为科幻爱好者和“程序员”们争相捧读的经典。甚至,当代很多互联网“大触”都直言不讳《真名实姓》给自己的深远影响。

弗诺·文奇也因此 成为科幻和科技领域内的热门人物,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他凭借《深渊上的火》《天渊》等多部科幻作品斩获雨果奖。

40年后再看《真名实姓》,它精准地预言了互联网无处不在的当下,仍持续影响着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发展。

作者简介

弗诺·文奇,美国计算机专家,赛博朋克的奠基人,首次提出技术奇点和后人类时代的科幻作家,是融合太空歌剧、赛博朋克、后奇点等类型科幻的集大成者。著有银河界区系列(《深渊上的火》《天渊》《天空的孩子》)、《彩虹尽头》,以及《真名实姓》《循环》等中短篇作品。

原文摘录

“数字假名”这一持久的网络角色的产物,它无法被别人伪造,也无法链接到它们所有者的“真名”,它目前主要用于确保言论自由,允许有争议的意见传播,提供不被地方政府封锁的经济交易。由密码朋克团体和其他人部署的这项技术意味着他们的身份、民族,甚至他们所在的大陆都是无法追踪的一一除非他们的所有者选择透露这些信息。这改变了这个世界传统的“拓扑关系,使没有外部政府监管、税收或干预的多样化交流成为可能。 变化并不总是如此。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父母都希望他们的子孙在和自己的世界一样的世界里长大。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父母知道教育孩子所需要的知识。在那时,对未来的规划比现在更容易。建筑师设计的教堂,需要几百年才能完工。农民们播种橡树籽,用橡树为他们的后代遮阳。今天,启动一个无法在一两个世纪之内完成的项目看上去会很奇怪。今天,任何为期一年以上的计划都是“长期计划”。 为什么我们变得如此目光短浅?我们的善意不亚于我们祖先的善意。我们的问题是:我们无法想象未来。技术变革的步伐如此之快,以至于我们不知道会为孩子们留下什么样的世界。如果我们播种橡树籽,我们想象不到未来孩子们是否会坐在橡树下纳凉,甚至想象不到他们是否真的愿意在树下逗留。世界变化太快了,人类在改变,需求也在改变。我们这代人所从事的很多工作是我们的父辈从末想象过的。整个行业,甚至整个国家,都可能在眨眼之间衰落。

书评

记得2003年五月中旬那段时间,我盘算着六期《科幻世界》也快到了,于是一口气读完《真名实姓》连载一,这下可惨了,整个人象中了魔咒似的,那阵子每天都要急煎煎地在校园中的几家书摊来返好几趟,这样郁闷地过了好多天,依然没有看到六期的踪影。后来才痛心疾首地听到说书人说起,书早就印好堆在仓库里,只是因为非典的缘故,压后很久才面市。

毋容置疑,初读《真名实姓》给我冲击是巨大的。紧凑,细腻,富于意趣的文字(当然其中有译者出色的文字功底的原因),此起彼伏的悬念以及扣人心弦的情节。但给人震撼最为强烈还是文奇笔下那个光怪陆离眼花缭乱的"近未来"网络世界:灌木上面微颤颤的水珠,雾气弥散的氤氲沼泽,汹涌扑腾的火红岩浆-------栩栩如生,充满细节和质感的魔幻世界在你面前徐徐展开。自己象是个无意间闯入一家琳琅满目的玩具店的懵懂孩子,痴痴望着四周新奇眩目玩具。让人不由感叹作者的知识的广博(第一感觉作者本人一定就是位深谙视频网络游戏的"大巫"),他对于整个通讯网络物理技术层面有着如此泾渭分明的了解——盘根错节的互联网,电力网络,通信卫星,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网络协议,数码的传输与破译,甚至是金融流通,人机互联的脑关——文治对这一切的熟悉程度好比自家的后花园。过去只是隐约听说文治的厉害,一个退休的数学及计算机教授,最近几年一古脑拿了几个雨果星云奖,如今才真正见识到他的牛B到了什么地步,一时不由暗暗为自己能遇到这样美国最新的"赛博朋克"的佳作而高兴

文治与过去读到的科幻作家都不太一样,他"慷慨"得让人感到奢侈:《真》薄薄几万字的中篇中那些非凡的创意足够让其他吝啬的作者们去完成好几个长篇。他对一些看似随意的细节描写甚至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地步,从阴雨天气对探测卫星分辨率的影响到暮年女性对颜色感知的迟钝,文治无异于一位无所不知的"天人"。最近看到有些网友对文章的结尾诟病不已,在我看来文治对结局的安排让人叫绝。回到了现实层面,两个无足轻重的"小神诋"的见面让故事峰回路转。对邮件人真实面目的揭露文治回答了"人工智能是否能进化得超出人脑的高度的自我意识,对人类社会造成威胁"这个科幻小说常面对的问题。文治的答案可能是最为合理的,只要想一想,即使人工智能能突破图灵测试,但如其他一些科幻作品中那样出现暴涨的无所不能的计算机智慧是不大可能出现的。反而是那些冰冷低智,带着人类初始使命的程序,带着笨拙蛮横的力量,如同历史上野蛮人入侵对易脆的人类文明带来的致命威胁。

读完《真》后觉得意犹未尽,兴冲冲地想在互联网上找些关于文治的信息,面对眼前展开的英文页面,我一下子给懵住了——《真》出版于1981年!是的,我无法让自己平静下来。1981年!我还没来得及出生的年代。1981年是个什么概念了?就在那一年IBM公司才推出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PC(8086的处理器,1MB的内存),而在此之前电脑还只是少数狂热电脑爱好者手中拨弄的怪物。美国军方为应付"核战争"而构建的网络,还如同白垩纪遗留下的恐龙庞大的骨架——即使已有民用机构加入,网络也只是静悄悄地躺在大学或研究所中,更不用提什么网络游戏了。(这又让我猛然想起文治文中描述的网络世界竟然是构建于无线电波之上,而非光纤——因为到80年代中期光纤才横空出世)我知道在1984年,号称"赛博朋克"浪潮开山之怍的《神经浪游者》才出版,于是我想当然地把《真》诞生的时间放到《神》之后甚至是最近几年。这一切,让我感到无所适从,或许任何的溢美之词都不过分,这部天才之作远远地超越了他所诞生的时代,可以想像,《真》在出版之初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因为毕竟文治所描绘的世界,对于那个时代的所有科幻迷来说,是那样的抽象,遥远,不可名状。《真》的伟大之处正是随时间的磨砺才慢慢彰现出来的。

回到宿舍,费力地从铁板床下面翻出那本没怎么读懂的《神经浪游者》,再联想过去所读到的一些"赛博朋克"作品,包括斯宾塞的《卸除的午夜》以及斯特灵的《自行车修理员》等一些作品。这类作品有着差不多相似的风格和主题。八十年代吉布森掀起的"赛博朋克"浪潮象是一艘巨船,80年代那些被弄得焦头烂额的新浪潮作家以及一些籍籍无名的梦想者,象逃离孤岛般一古脑涌了上去。按照《神》的模式,"赛博朋克"的主人翁都是一些沉湎于迷幻药物,悲观厌世的流浪者或情绪化的白领年轻人,他们所飘荡的空间大多是被严重污染的工业化大都市,驳乱芜杂的网络社区——在吉布森,斯特林们的笔下,整个网络世界阴森黑暗,如同一家光线混暗、墙纸剥落的巨大低档旅店,弥散着腐烂的气味。他们如"局外人"般生活着,虚无如同鬼影般尾随着他们,孤独无依的个体与外部世界进行着殊死的抗争。而文治的《真》却完全是另一翻情景:主人公波拉克在现实中是个小有名气的互动小说作家,即使在网络中他也显得幽默睿智,温温而雅,是一位有着非凡能力,带着有些陈腐的美德的理想主义者,一点也不"朋克"。尽管《真》也充满了令世界轰然颠覆的阴谋与危机,但通篇跳盈着明亮厚实的色彩,向读者传递着一种充满秩序的力量感,更为重要的是其结尾拥有着一个异常光明的未来。在叙事手法上,《真》与"赛博朋克"作品多线条展开,跳跃的情节不一样,前者完全是传统的线性叙事,一点也不"后现代"。或许他们最大的区别还在对网络世界科技层面的描述,"赛博朋克"作品更多是把赛博空间作为一个背景舞台,而不是如文治那样充满野心地,一砖一瓦地去构筑整个细致入微的世界。于是我开始释然了,这应该是文治无法成为"赛博朋克"的旗手的原因——他的文本是无法被后来的作家们模仿跟随的。在这种意义上,"赛博朋克"给吉布森抢了先是理所当然的,《真名实姓》从没有属于,并早已超越了这个流派所创造的广袤的疆域。

此外,文治如此清晰深刻地预见了网络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就在今天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如阳光般渗透我们生活每一个角落的时候,我们的故事大多还停留在网络风花雪月的情感故事的层面上,而在80年代初,文治对于几十年后蜗居在网络中的人们形形色色的生存状态的预言是何其准确。我无法想像文治是怎样不可思议地洞悉到这一切的。"一条鱼儿怎么可能想像坐在飞机里的人所体验的东西?"文治的《真名实姓》向我这样的科幻初习者打开了一扇窗口,窗外是高耸入云的积雪山巅。在感受到强烈的井底之蛙的挫败感的同时,又满心鼓舞——对于科幻,一切的忧虑、彷徨的情绪都是毫无必要的;对于科幻的本身,形式与技巧是相对次要的,厚重的内容与思想才是科幻真正吸引人的地方。 《真名实姓》让我看到通过不断的提升,科幻可以达到的一种高度,一种可能性。科幻作品当然不是留给科学家去完成的,但是,如果是一位捻熟着最为前沿科技发展的科学家,同时又具备着强烈的人文关怀,非凡的文学修为,带着强大的理性力量,这样的境界是多么让人神往呵。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