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车(井道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皮车》是中国当代作家井道德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皮车
朋友,你坐过皮车吗?你见过皮车是哪样的吗?不知道吧,嘿嘿,不急,听我给你慢慢地道来一一
所谓“皮车”,其实在以前咱们农村的各个生产队里都的,年轻人不知道,可四五十岁以上的人都见过,有的甚至都在上面坐过玩耍过,它就是电影《青松岭》里“长鞭哎那个一呀甩,叭叭地响哎,赶起了那个大车奔前方唻侬儿哟”的大马车。
皮车这个美名,是俺庄上一个俺们都喊他毛胡老爷的老头,在他年轻的时候给大马车起的雅号。
毛胡老在年轻的时候确是一位威武标致的帅小伙。
他一米八五的大个头,身材魁梧,脚大如木㭠,手大似蒲扇,饭量特大,吃饭用瓦盆,力大无比,干起活来像头牛,由于咱们这里经常闹水灾,口腹无食,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只身去了大东北的黑龙江讨生活。
在黑龙江,地大物博,黑土冒油,只要不偷奸,肯卖力气,还是能混个肚子圆的,他就在那里帮助生产队干农活,赖以安身。
那时候,东北的生产队里已经有了两个大橡皮毂的大马车,它由一匹大枣红马驾辕,两匹白马拉套,为生产队拉庄稼运肥料,灵活方便。
可在咱们老家,仍然是用四个窄木轮的木大车,俗称太平车,拉货笨拙,拐弯费劲,走路“吱呀”作响且极易翻车。
由于那匹大枣红马不听调教,驾上辕后又蹦又蹿,出了几欢事故,便无人敢使唤,停在那里实在可惜。
因他人高马大,力气过人,队长就想让他试试。
队长说:“大个子,这大马车交给你使唤,你可敢接手?”
“行,没说的”,凭仗着自己年轻力壮,身大力不亏和一股子年轻气盛的闯劲,他爽快并坚定地接不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刚开始,大枣红马欺生靓人,不服使,将大枣红马套入车辕内它就恶声嘶鸣,蹦蹿踢刨不消停,只见他左手一拉,右手一扬,猛地将长鞭左右连甩,“叭叭”两声脆响,枣红马的两个耳尖鲜血直冒,铁缰口勒得马嘴直张,大牙直切,一会儿就安静了下来。
自此以后,他每天都是“对儿驾”鞭子甩得叭叭响,把这匹大枣红马和两个拉长套的白马使唤得顺顺当当,服服贴贴,天天都把生产队的活干得漂漂亮亮完完全全的,队长和群众都对他赞不绝口。
流年似水,鸿雁传书,听说老家的生产生活有所改善,他又回到了离别多年的家乡村庄。
“毛胡哥,你在东北都干啥哩?”一本家弟弟问道。
“赶皮车!”他爽快地回答。
“毛胡叔,你在那边都干啥活?”
“赶皮车!”他又是爽朗的一声。
“毛胡老,你在黑龙江那边是干啥的?”
“赶大皮车!”爽朗和自豪的回答,是他这一生中轻松熟练驾驭大马车的最大胜利。
他回到老家以后,俺们生产队也添置了大马车,淘汰了四个木轮的太平车,他又勇敢地从队长手里接过那赶马车的长鞭一一紫红色的长鞭杆,两只鲜红的穗头,软而细长的牛皮鞭子。只见他扬手用力一甩,叭,嘚儿驾,三匹骏马拉起大车,奔向田野,冲上山岗。
在一次给大队上山拉石修桥的时候,因山路狭窄,弯多且坡陡,装满大石头的大马车由于路滑的惯性,向山下直冲而下,刹车已被拉漰,驾辕大红马四条腿的后座力已无法使马车停下,就在这紧要关头,毛胡老飞身向前,一只胳膊抱住大红马的长勃胫,一只胳膊抱住左边马车大杆,向后挺腰蹬腿,用他那強壮的身躯将大红马和装满一车石头的大马车死死地逼停在悬涯边上,这时,同行的两人立即搬来大石块把车轮掩住,这才避免了一场车毁人亡的重大事故。等惊魂稍定,把一切收拾妥当,将石头拉到工地,卸完车以后,这才发现毛胡老的一双黄球鞋已脱了底,一颗大拇指一样大的三尖石块已钻进他厚厚老茧的脚底的肉里,脚上的血已凝成了黑紫的干块。
一九七六年的深秋,俺队里一潘姓人家要搬回老家,毛胡老赶起大马车和另外两个社员一起将老潘一家六口人和粮食傢俱送回家。
连绵的秋雨过后,道路沆洼不平,泥泞不堪,正当马车往田路大桥上闯岗的时候,一辆迎面驶来的大客车猛地一鸣长笛,由南向北直闯上岗,冲上大桥,汽车的轰鸣,喇叭的刺叫,车轮冲起的泥水直接扑打到马头、马身和马车上,刹时间,三匹大马惊恐嘶叫,凌乱逃蹿,这时的马车若向右翻,连人带车就会直接掉到大河里,偿若马匹向左冲蹿,就会和大客车相撞,大客车就有翻入左侧大河的危险,在这干钧一发之际,毛胡老和另两个社员及老潘死死拉住三匹乱蹿乱闯的大马,毛胡老再一次用他那魁梧的身躯,在大马车的右边,用那坚强的后腰顶住大马车,伸出两只大手撑住桥上的水泥护栏,双脚蹬住桥边台阶,拼命地扛住了左轮已经向右翘起的大马车,使它静止在半空中,坐在车上的潘家娘儿几个这时已被吓得急喊乱叫,脸色蜡黄。
紧急停止的大客车也立即打开车门,一些年轻力壮的乘客也急忙下车,协助他们再次拦住惊马,停稳马车,并将车上的人紧急扶下车来,这生死惊险的一刻,终于化危为安,但是,一个社员的手指被缰绳勒断,留下终生残疾,毛胡老这次更是腰腿和双肩都被挤伤,但他却是嘿嘿地一笑:“好了,好了,不怕了不怕了,安全了没事了”。……
田野里,公路上,皮车已淘汰了,但赶皮车的人却没被大家遗忘…… [1]
作者简介
沧海归龙,本名井道德,安徽省灵璧县人,六十年代生于老汪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