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干细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皮肤干细胞 |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被覆于身体表面,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及附属器组成。在抵御微生物入侵、紫外线辐射以及防止水分的丢失、调节体温和维持人的外貌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皮肤有极强的修复和再生能力,这与皮肤干细胞的存在具有直接的关系。虽然目前对皮肤干细胞的位置、种类和数量报道不一,但研究较多的主要有表皮干细胞(Epidermalstemcells)和毛囊干细胞(follilarstemcells)。2015年7月,美国科学家利用皮肤干细胞培育出人类“迷你”心脏。
目录
细胞介绍
细胞特征
临床应用
应该案例
细胞介绍
表皮干细胞是各种表皮细胞的祖细胞,来源于胚胎的外胚层,具有双向分化的能力。一方面可向下迁移分化为表皮基底层,进而生成毛囊;另一方面则可向上迁移,并最终分化为各种表皮细胞。表皮干细胞在胎儿时期主要集中于初级表皮嵴,至成人时呈片状分布在表皮基底层。表皮干细胞在组织结构中位置相对稳定,一般是位于毛囊隆突部皮脂腺开口处与竖毛肌毛囊附着处之间的毛囊外根鞘。
表皮干细胞与定向祖细胞在表皮基底层呈片状分布,在没有毛发的部位如手掌、脚掌,表皮干细胞位于与真皮乳头顶部相连的基底层;在有毛发的皮肤,表皮干细胞则位于表皮基部的基底层。其中有1%~10%的基底细胞为干细胞。不同发育阶段的人皮肤表皮干细胞的含量不同。胎儿期表皮基底层增殖细胞均为表皮干细胞和短暂扩增细胞,而少儿表皮基底层中部分细胞为表皮干细胞和暂时扩增细胞,成人表皮干细胞和暂时扩增细胞所占比例则进一步降低。
细胞特征
皮肤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表皮干细胞最显著的是慢周期性(slow cycling)、自我更新能力以及对基底膜的粘附。
①慢周期性在体内表现为标记滞留细胞(label-retaining cell)的存在,即在新生动物细胞分裂活跃时参入氚标的胸苷,由于干细胞分裂缓慢,因而可长期探测到放射活性,如小鼠表皮干细胞的标记滞留可长达2年。表皮干细胞慢周期性的特点足以保证其较强的增殖潜能和减少DNA复制错误;
②表皮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表现为在离体培养时细胞呈克隆性生长,如连续传代培养,细胞可进行140次分裂,即可产生1×1040个子代细胞;
③对基底膜的黏附,其主要通过表达整合素来实现黏附过程,而且不同的整合素作为受体分子与基底膜各种成分相应的配体结合。
表皮干细胞对基底膜的黏附是维持其自身特性的基本条件,也是诱导干细胞脱离干细胞群落,进入分化周期的重要调控机制之一。此外,体外分离、纯化表皮干细胞也是利用干细胞对细胞外基质的黏附性来进行的。
毛囊干细胞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也是慢周期性,而且可以有无限多次细胞周期。一个完整的毛囊周期要经过生长期、退化期和休止期。在毛囊生长期时,位于隆突部的细胞可快速增殖,产生基质细胞,进而分化出髓质、皮质和毛小皮等。
而后,毛基质细胞突然停止增殖,进入退化期。最后毛乳头被结缔组织鞘迁拉,定位于毛囊底部,在毛囊处于休止期时,通过毛乳头上移,使毛囊进入下一个循环。
尽管已经在皮肤表皮、毛囊中发现有干细胞的存在,但目前一些研究学者对确定皮肤干细胞的最终来源仍存在争议。
皮肤干细胞的分离
皮肤干细胞的分离主要利用发现的相对特异的表面标志(如整合素家族成员和角蛋白家族成员)结合流式细胞术进行。
皮肤干细胞的鉴定
利用皮肤干细胞一些相对特异的标志建立了一系列的皮肤干细胞鉴别方法。最初,一些学者是从研究细胞黏附特性入手的。他们发现,在表皮基底细胞定向分化时,它会失去其对基底膜蛋白的黏附性,而这种黏附性是受细胞表面受体-整合素家族调控的。
整合素为异源双聚体,包括α和β两种亚基。在基底层细胞定向分化过程中,β1整合素表达下调,直至细胞完全脱离基底层,其细胞表面β1整合素才丧失表达,故β1整合素可作为表皮干细胞的一个表面标志。
表皮干细胞高度表达3 种整合素家族的因子:α2β1 、α3β1和α5β1。另外,β1整合素高表达也可作为毛囊干细胞的一个表面标志;
角蛋白(Keratins)是表皮细胞的结构蛋白,它们构成直径为10nm的微丝,在细胞内形成广泛的网状结构。随着分化程度的不同,表皮细胞表达不同的角蛋白,因而角蛋白也可作为干细胞、定向祖细胞以及分化细胞的鉴别手段。
表皮干细胞表达角蛋白19(K19),定向祖细胞表达角蛋白5和14(K5和K14),而分化的终末细胞则表达角蛋白1和10(K1和K10);有实验结合表皮干细胞表面的α6整合素及另一个与增殖有关的表面标志10G7,可以区分干细胞与定向祖细胞。
α6阳性而10G7阴性的细胞处于静息状态,在体外培养中具有很强的增殖潜能,认为是表皮干细胞。而α6与10G7均阳性的细胞是定向祖细胞,体外培养证实其增殖能力有限;有p63 (一种与p53 同源的转录因子)也可区分人类表皮干细胞和暂时扩大细胞。表皮干细胞分化为暂时放大细胞后p63 表达量迅速减少,连续培养的表皮干细胞可维持p63 分泌。
临床应用
皮肤干细胞的临床应用
皮肤干细胞的临床应用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在细胞替代治疗中的应用。当皮肤受到外伤、疾病等的损伤时,位于皮肤表皮基底层和毛囊隆突的皮肤干细胞就会在内外源因素的调控下,及时增殖分化生成相关细胞,以修复机体受损表皮、毛囊等结构。
特别是大面积Ⅲ度烧伤、广泛瘢痕切除、外伤性皮肤缺损以及皮肤溃疡等导致的严重皮肤缺损,仅靠创面自身难以实现皮肤的再生,需要足够的皮肤替代物进行修复。这时可以进行自体皮肤细胞的培养并应用于创面覆盖。
培养的皮片在体外及移植于创面后均保持有正常表皮的自我更新能力,即保留了干细胞自我更新与分化潜能的特性。培养的表皮除用于自体移植外,还用于异体移植,如应用于慢性溃疡与Ⅱ度烧伤创面。直接利用皮肤干细胞进行组织原位修复。
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人工真皮是利用组织工程技术形成商品化用于临床的真皮替代物,它可诱发正常的皮肤愈合过程,已用于治疗大面积烧伤病人的暂时性皮肤覆盖及慢性皮肤溃疡的治疗。
基因治疗中的应用[1]
干细胞因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因此一直为基因治疗首选的靶细胞。将表皮干细胞作为皮肤遗传性疾病等基因治疗的靶细胞已成为可能。将外源基因通过逆转录病毒导入表皮干细胞并植入体内后,机体可长期维持转导基因的表达,这就为表皮干细胞应用于基因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基因治疗除可用于皮肤遗传性疾病治疗外,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皮肤肿瘤等也同样适用。如毛囊肿瘤,在了解其发生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导入肿瘤抑制基因阻断或抑制肿瘤发生过程,还可将耐药基因或造血生长因子基因导入正常毛囊干细胞或耐药细胞株,提高化疗耐受力。
应该案例
北京时间2015年7月16日,美国科学家对从人体皮肤提取的多能干细胞进行遗传重组,培育出了一颗拥有人的心脏细胞的微心室。这颗“小心脏”能像完整大小的心脏那样跳动。研究人员表示,这种“迷你”器官可替代动物实验,筛查新药或测试药物对婴儿的影响,而且还将帮助科学家们揭示更多人体心脏形成和发育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