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溝記憶(譚佐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百丈溝記憶》是中國當代作家譚佐興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百丈溝記憶
百丈溝,這個打兒時有記憶開始就經常出入的地方,因母親出生在那裡,有這份特殊關係而銘刻在記憶深處。小時候就常常聽到一首兒歌:百丈溝百丈長,包穀面面和紅苕,一吹一個泡,一喝一條槽。兒歌伴隨着童年,直到多年後的今天,依然對百丈溝陌生而熟悉。
陌生是因為好多年沒回過百丈溝了,熟悉是那裡留下的記憶依然清晰如昨天。因為母親出生在園壩子,幺舅對我們特別好,小時候就特別喜歡去他家玩。從我家到園壩子有點遠,交通不便,只能走山路。百丈溝屬於峽谷地形,一條河流沿蜿蜒谷底奔流而下,流經新店子,魚精壩,包家堡,羅田,後在萬州匯入長江。小時候就在河裡用一種叫苦葛的植物鬧(方言)魚(只會把魚鬧昏,不會至死),方法簡單效果很好。
因為山路崎嶇,跋山涉水,路途遙遠,只有特別的日子才會到幺舅家去,小時候的記憶只有逢年過節的時候,特別是春節的時候是必須去的。每年正月初七八的,就由母親帶着我們去拜年,從我家去么舅家,要經過黃伯岩,克馬石,有時也會走新店子或者九鼎山。每次去了就捨不得回,通常就在長五間,上樑橋,下樑橋,古樹嘴,新店子,羅家灣,魚精壩,河腳等有親戚的地方走人戶,一般要玩十來天才戀戀不捨的被催回家。時光荏苒,歲月更迭,雖已多年再未去過,但依然記憶猶新,揮之不去。
百丈溝留給我的記憶遠不止這些。參加工作後,更是給我留下難以忘懷的記憶。因在建南參加工作,交通不便,坐車要經謀道到打杵坳轉車,極為不方便,如果錯過唯一那趟車了還得在路上住一晚,所以基本上就是選擇走路去。從家裡到建南有三條路,分別是土一溝,沙嘴,葉鳳山。一般不走沙嘴,走另外兩條路的時候多些。
先說葉鳳山,是因為要經過園壩子,剛好可以在么舅家吃中飯了再走。這條路最近,但走的人相對少些,又是大山,而涉水過河的地方也多些,山路多,都是小路,人煙稀少,這條路安全隱患大些。只有翻過葉鳳山到碑埡口了才會走大路。這條路還是我自己趟出來的,記憶更深刻些。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年回家有事,要趕時間,又未走過這條路,只聽別人說過,在我詢問了熟悉這條路的人詳細情況之後,就忐忑上路,好在是個下雨天,又逢趕場(也叫趕集)天,我就心裡想着,山大人稀又是雨天,問路很難,就想着反正一直找路上踩過而留下腳印最多的地方走,就這樣摸索一路前行,後平安到達,而且並未走錯。這件事情給我好多啟示:方法總比困難多,凡事總有規律可尋,方向對了就不要顧慮太多,路就在腳下,只要敢蹚……人生不也是如此嗎?
再說土一溝。這條路最遠,是最開始走的路,大路多,山路少,涉水過河相對少些,相對平穩點,用時較多,相對安全性高些。這條路從家裡出發要經過譚家壩,土一溝,包家堡,石馬山,茶園。這條路也是我最怕走的一條路,因為途經土一溝的時候,是小路,兩邊的毛草長得比人還高,隨時就有可能在頭上的樹枝上盤着一條蛇,一不小心也會在你不注意的時候串出一條蛇,嚇得我在原地半天不敢動,因為我生平最怕就是蛇。所以這條路在後來我就很少走了。
歲月如梭,日新月異,韶華易逝人已老,曾經少年今已翁。好在國家繁榮昌盛,國強民富,百丈溝已不再是昔日的窮山溝,早已天塹變通途,油菜花開,稻香遍野。儘管如此,兒時記憶中的百丈溝依然不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抹去記憶,那份熾熱永遠眷念。[1]
作者簡介
譚佐興,筆名,幽蘭,網名,飄,七十年代初出生於一個小山村,讀書時發表過散文,愛好文學,喜歡詩歌散文,愛寫隨筆,對生活充滿熱愛,興趣廣泛,隨時寫點感想,有感於生活,熱衷於生活的浪漫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