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蠟綿粉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白蠟綿粉蚧 學名:Phenacoccus fraxinus Tang 類屬:同翅目粉蚧科
形態特徵
成蟲:雌蟲體長4~6mm,寬2一5mm。紫褐色,橢圓形,腹面平,背面略隆起,分節明顯,被白色蠟粉,前、後背孔發達,刺孔群18對,腹臍5個。雄成蟲黑褐色,體長2mm左右,翅展4-5mm。前翅透明,1條分叉的翅脈不達翅緣,後翅小棒狀,腹未圓錐形,具2對白色蠟絲。
卵:圓形,長0.2一0.3mm,寬0.1~0.2mm,桔黃色。
若蟲:橢圓形,淡黃色,各體節兩側有刺狀突起。
雄蛹:長橢圓形,淡黃色,體長1.0—1.8mm,寬0.5—0.8mm。繭長橢圓形,灰白色,絲質,長3-4mm,寬0.8一1.8mm。
卵囊:灰白色,絲質。有長短兩型:前者長7-55mm,寬2—8mm,表面有3條波浪形縱棱;後者長4-7mm,寬2—3mm,長橢圓形,表面無棱紋。[1]
發生規律
在鄭州1年發生1代,以若蟲在樹皮縫、翹皮下、芽鱗間、舊踴繭或卵囊內越冬。翌年3月上、中旬若蟲開始活動取食,3月中、下旬雌雄分化,雄若蟲分泌蠟絲結繭化蛹,4月上旬為盛期,3-5日後雄蟲羽化、交尾。4月初雌蟲開始產卵,4月下旬為盛期,4月底至5月初產卵結束。4月下旬至5月底是若蟲孵化期,5月中旬為盛期,若蟲危害至9月以後開始越冬。越冬若蟲於春季樹液流動時開始吸食危害,雄若蟲老熟後體表分泌蠟絲結白繭化踴,成蟲羽化後破孔爬出,傍晚常成群圍繞樹冠盤旋飛翔,覓偶交尾,壽命1-3天。雌蟲取食期,從腺孔分泌粘液,布滿葉面和技條,如油漬狀,招致煤污病發生。雌蟲交尾後在枝幹或葉片上分泌白色蠟絲形成卵囊,發生多時樹皮上似披上一層白色棉絮。雌蟲產卵量大,常數百粒產在卵囊內,卵期20天左右。若蟲孵化後從卵囊下口爬出,在葉背葉脈兩側固定取食並越夏,秋季落葉前轉移到技干皮縫等隱蔽處越冬。天敵有圓斑彎葉瓢蟲、綿粉故長索跳小蜂、綿粉故刷盾長線跳小峰、長盾金小峰,對此故有明顯的抑制作用。[2]
分布與危害
分布河北、山西、天津、北京、河南等。危害白蠟、水蠟、柿、核桃、重陽木、懸鈴木、複葉械、臭椿、皺皮酸藤等。
防治方法
(1)冬季植株修剪以及清園,消滅在枯枝落葉雜草與表土中越冬的蟲源。
(2)提前預防,開春後噴施40%啶蟲.毒(國光必治)乳油2000-3000倍液進行預防,殺死蟲卵,減少孵化蟲量
(3)蚧殼蟲化學防治小竅門:
①抓住最佳用藥時間:在若蟲孵化盛期用藥,此時蠟質層未形成或剛形成,對藥物比較敏感,用量少、效果好;
②選擇對症藥劑:刺吸式口器,應選內吸性藥劑,背覆厚厚蚧殼(鎧甲),應選用滲透性強的藥劑如40%啶蟲.毒(國光必治)1500-2000倍液噴霧防治,或用國光必治1500-2000倍+5.7% 甲維鹽乳油( 國光樂克)2000倍混合液防治效果更佳。建議連用2次,間隔7-10天。
③選擇適宜的用藥方式: 針對低矮容易噴施的,可以用噴霧方式防治;針對高大樹體的蚧殼蟲防治,也可使用吊注「必治」或者插「樹體殺蟲劑」插瓶的方式防治,用量根據樹種、樹勢、氣候等因素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