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藜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蒺藜又名白蒺藜、屈人等。为草场有害植物。
性味
辛、苦,微温;有小毒。
归经
归肝经
炮制
炒蒺藜: 取净蒺藜,炒至微黄色,碾去刺即可。
盐蒺藜: 取去刺蒺藜,用盐水拌匀,闷透,用小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晾干。[1]
功能主治
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用于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闭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
附方
- 治身体风痒,燥涩顽痹: 蒺藜四两(带刺炒,磨为末),胡麻仁二两(泡汤去衣,捣如泥),葳蕤三两,金银花一两(炒磨为末)。四味炼蜜为丸。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方龙潭家秘》)
- 治眼疾,翳障不明: 蒺藜四两(带刺炒),葳蕤三两(炒)。共为散。每早服食后三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
- 治胸痹,膈中胀闷不通或作痛: 蒺藜一斤,带刺炒,磨为细末。每早、午、晚各服四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
- 治通身浮肿: 杜蒺藜日日煎汤洗之。(《圣惠方》)
- 治奔豚疝瘕: 蒺藜十两(带刺炒),小茴香三两(炒),乳香、没药各五钱(瓦上焙出汗)。俱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
- 治急引腰脊痛: 捣蒺藜子末,蜜和丸。酒服如胡豆大二丸,日三服。(《外台》)
- 治气肿痛: 蒺藜子一升,熬令黄,为末,以麻油和之如泥,炒令焦黑,以敷故熟布上,如肿大小,勿开孔贴之。干易之。(《千金方》蒺藜散)
- 治乳胀不行,或乳岩作块肿痛: 蒺藜二、三斤,带刺炒,为末。每早、午、晚,不拘时,白汤作糊调服。(《方龙潭家秘》)
- 行经: 当归、杜蒺藜各等分。上为末,米饮汤调服,食前。(《儒门事亲》当归散)
药理作用
- 蒺藜的抗衰作用和强壮作用: 在临床上发现蒺藜皂苷能增强机体 自然杀伤细胞活性 , 可用来防治老年人免疫功能降低。
- 蒺藜的性强壮作用: 蒺藜中提取的一种单一成分皂苷——原薯蓣皂苷能增强性欲,提高性能力。
- 蒺藜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蒺藜总皂苷对缺氧再给氧、缺血再灌注心肌有保护作用引,并且与提高机体内源性抗氧化能力、降低脂质的氧化程度有关。
- 蒺藜对脑血管的作用: 能增加脑缺血部位的血供,起到改善脑循环、保护缺血脑组织的作用,这可能是由于蒺藜皂苷对磷酸二酯酶 有抑制作用。
- 蒺藜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研究表明,蒺藜皂苷可以降低缺氧/复氧诱导的皮层神经元的凋亡,减轻细胞损伤这种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神经细胞内钙超载有关。
- 蒺藜的抑癌作用: 在研究中还发现,蒺藜醇提取物中的蒺藜总皂苷可显著抑制人乳腺髓样细胞的增殖。
- 蒺藜的利尿作用: 蒺藜果实的水浸液部分具有轻微的利尿作用,临床上对腹水和水肿病人有效。
- 蒺藜的降血糖作用: 蒺藜水煎剂能显著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和正常小鼠的糖耐量 。
- 蒺藜的其他作用: 研究发现蒺藜具有调节血脂、调节体内微量元素含量、抗菌镇痛、保护视网膜神经细胞等作用。
- 蒺藜适应性广,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土质疏松,质地肥沃的砂壤土。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茎平卧,无毛,被长柔毛或长硬毛,枝长20-60厘米,偶数羽状复叶,长1.5-5厘米;小叶对生,3-8对,矩圆形或斜短圆形,长5-10毫米,宽2-5毫米,先端锐尖或钝,基部稍偏科,被柔毛,全缘。花腋生,花梗短于叶,花黄色;萼片5,宿存;花瓣5;雄蕊10,生于花盘基部,基部有鳞片状腺体,子房5棱,柱头5裂,每室3-4胚珠。 果有分果瓣5,硬,长4-6毫米,无毛或被毛,中部边缘有锐刺2枚,下部常有小锐刺2枚,其余部位常有小瘤体。花期5-8月,果期6-9月。
生境分布
生长于沙地、荒地、山坡、居民点附近。全球温带都有。生长于田野、路旁及河边草丛。各地均产。主产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四川、山西、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