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芍炮製方法與標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芍炮製方法與標準

【藥材來源】

白芍為毛莨科植物芍藥Paeonia Lacti flora Pall.的乾燥根。夏、秋二季採挖,洗淨,除去頭尾及鬚根,人沸水中略煮後,除去外皮或去皮後再煮,乾燥。

【古代炮製方法】

南北朝劉宋時代有蜜水拌蒸(《雷公》)的方法。唐代有熬令黃(《千金方》)、炙令黃色、炒黃(《產寶》)等法。宋代有焙制(《普本》)、煮製(《總徼》)、微炒、炒焦(《婦人》)、酒炒(《扁鵲》)等炮製方法。元代有米泔水浸炒(《世醫》)、酒浸(《湯液》)、炒炭(《丹溪》)等法。明代增加了童便制(《普濟方》)、煨制(《奇效》)、煅存性(《醫學》)、醋炒(《綱目》)、薑汁浸炒(《仁術》)、鹽酒炒(《回春》)、陳米炒(《宋氏》)、鹽水炒(《保元》)、酒浸蒸(《大法》)、煨熟酒焙(《必讀》)、薄荷汁炒(《瑤函》)等輔料制的方法。清代又增加了酒洗(《暑疫》)、酒拌(《金 鑒》)、肉桂湯浸炒(《條辨》)、桂酒炒(《害利》)、土炒(《時病》等炮製方法。

【現代炮製方法】

  1.白芍: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大小條分開,洗淨,浸泡至六七成透,取出悶潤至透,切薄片,乾燥。篩去碎屑。   2.酒白芍:取白芍片,加入定量黃酒拌勻,稍悶潤,待酒被吸盡後,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干,取出晾涼。篩去碎屑。白芍片每100千克用黃酒10千克。   3.炒白芍:取白芍片,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表面微黃色,取出晾涼。篩去碎屑。   4.醋白芍:取白芍片,加入定量米醋拌勻,稍悶潤,待醋被吸盡後,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干,取出晾涼。篩去碎屑。白芍片每l00千克用米醋15千克。   5.土炒白芍:定量灶心土(伏龍肝)細粉,置炒制容器內,用中火加熱,炒至土星靈活狀態時,投入白芍片,不斷翻炒,炒至表面掛土色,微顯焦黃色時,取出,篩去土粉,攤涼。白芍片每100kg用灶心土20千克。

【飲片性狀】

白芍為近圓形或橢圓形的薄片,表面類白色或微帶棕紅色,片面平滑角質樣,有明顯的環紋和放射狀紋理。周邊淡棕紅色或粉白色,有皺紋。質堅脆。氣微,味微苦酸。酒白芍呈微黃色,微有酒氣。炒白芍表面微黃色,偶見有焦斑。有焦香氣。醋白芍呈微黃色,微有醋香氣。土炒白芍呈土黃色,微有焦土氣。

【質量標準】

白芍水分不得過14.0%,總灰分不得過4.0%,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於22.0%,含芍藥苷不得少於1.6%。炒白芍水分不得過10.0%,含芍藥苷不得少於1.2%,酒白芍浸出物不得少於20.5%,含芍藥苷不得少 於1.2%。

【炮製目的】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歸肝經、脾經。具有平肝止痛,養血調經,斂陰止汗的功能。用於頭痛眩暈,脅痛,腹痛,四肢攣痛,血虛萎黃,月經不調,自汗,盜汗等。白芍生品,擅於養血斂陰,平抑肝陽。用於血虛月經不調,痛經,崩漏,頭痛,眩暈,耳鳴,煩躁易怒,以及自汗,盜汗等證。經酒炙後,能降低酸寒之性,善於和中緩急,止痛。用於脅肋疼痛,腹痛,產後腹痛尤須酒炙為好。白芍經炒後,性稍緩,以養血斂陰為主。用於肝旺脾虛之腸鳴腹痛,泄瀉,或瀉痢日久,腹痛喜按喜溫等。經醋炙後,主人肝收斂,可斂血、止血,疏肝解郁。土炒白芍,可借土氣入脾,增強柔肝和脾、止瀉的作用。用於肝陽脾虛泄瀉,或瀉痢日久,喜按喜溫等。

【應用選擇】

  1.生用   (1)血虛痛經:常與酒當歸、川芎、熟地同用,具有補血調經的作用,用於沖任虛損,血虛血滯,月經不調,臍腹痛,崩中漏下,血瘕塊硬,陣發疼痛等症,如四物湯(《局方》)。   (2)頭目眩暈:常與代赭石、懷牛膝、生牡蠣等同用,具有平肝斂陰的作用,用於肝陰不足,肝陽上亢,頭目眩暈,或腦中發熱,兩耳蟬鳴,如鎮肝熄風湯(《參西錄》);若與山藥、生龍骨、生牡蠣等同用,用於肝陽上亢,頭目眩暈、耳鳴目脹,心悸健忘、煩躁不安等症,如建瓴湯(《參西錄》)。   (3)手足瘛瘲:常與阿膠、生龜板、鱉甲等同用,具有滋陰柔肝熄風的作用,用於熱灼真陰,虛風內動,手足瘛瘲,精神疲憊,如大定風珠(《條辨》)。   (4)崩漏帶下:常與熟地黃、龍骨、牡蠣等同用,具有斂陰止血的作用,用於吐血衄血、崩漏帶下,經水不止,及金瘡出血,如白芍藥散(《準繩》);若與地黃、丹皮等同用,用於熱盛動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症,如芍藥地黃湯(《外台》);若與熟干地黃、烏賊魚骨、鹿角膠等同用,用於產後崩中、下血不止,淋瀝不絕,黃瘦虛損,如白芍藥散(《聖惠方》)。   (5)瀉痢腹痛:常與黃連、黃芩、木香等同用,具有和血調氣,清熱化濕的作用,用於濕熱痢疾,腹痛,下痢膿血,里急後重,如芍藥湯(《保命集》),現用於細菌性痢疾,過敏性結腸炎,急性腸炎屬於濕熱者。   (6)腿腳攣急:常與甘草同用,具有調和肝脾,緩急止痛的作用,用於傷寒傷陰,筋脈失濡,腿腳攣急,肝脾不和,脘腹疼痛,如芍藥甘草湯(《傷寒論》),現用於血虛津傷所致的腓腸肌痙攣,肋間神經痛,胃痙攣,胃痛,腹痛,坐骨神經痛,婦科炎性腹痛,痛經,以及十二指腸潰瘍,萎縮性胃炎,胃腸神經官能症,急性乳腺炎,頸椎綜合徵等屬陰血虧虛,肝脾不和者。   (7)自汗、盜汗:常與黃芪、白朮、甘草同用,具有斂陰止汗的作用,用於虛勞自汗不止,如芍藥黃芪湯(《赤水玄珠》)。   (8)中風半身不遂:常與防風、葛根、羚羊角等同用,具有祛風解痙的作用,用於中風半身不遂,如芍藥湯(《總錄》)。   2.制用   (1)酒制白芍   ①血瘀腹痛:常與當歸、桃仁、紅花(酒炒)等同用,具有養血化瘀的作用,用於婦人血瘀形成,在臍腹之下,作痛喜按,身體素虛者,如化瘀湯(《會約醫鏡》);若與當歸、川芎、五靈脂等同用,用於產後心腹痛,惡血不行,或兒枕痛,如起枕散《古今醫鑒》)。   ②脘腹攣痛:常與桂枝、甘草(炙)、生薑等同用,具有和里緩急止痛的作用,用於脘腹攣痛,喜溫喜按,如小建中湯(《婦科發揮》)。   ③經行腹痛:常與當歸、香附、青皮等同用,具有養血調經的作用,用於營血虛虧、沖任失養,月經不調,或經行腹痛,如養血平肝散(《沈氏尊生書》);若與香附(醋制)、艾葉、當歸(酒洗)等同用,用於婦人子宮虛冷,帶下白淫、面色萎黃、四肢酸痛、經脈不調、肚腹時痛,如艾附暖宮丸(《仁齋直指方論》)。   ④耳痛耳鳴:常與當歸、熟地、山萸肉(炙)等同用,具有滋補肝腎、養陰退熱的作用,用於肝腎不足,耳痛耳鳴、骨蒸潮熱、陰虛自汗,如歸芍地黃丸(《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若與當歸、白朮、蜜黃芪等同用,用於盜汗、氣血兩虛者,如當歸地黃散(《雜病源流犀燭》);若與人參、河車、鹿角(熬膏)等同用,用於五臟虛損,如補天大造丸(《醫學心悟》)。   (2)炒白芍   ①心腹疼痛:常與當歸、川芎、延胡索(炒)等同用,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作用,用於小產後瘀血內阻,心腹疼痛,或發熱惡寒者,如當歸川芎湯(《景岳》)。   ②下利腹痛:常與黃芩、黃連、枳殼等同用,具有祛濕止痢的作用,用於邪入太陰,腹滿咽干,嘔吐不食,下利腹痛,如芍藥黃芩湯(《顧松園醫鏡》)。若與黃芩(炒)、黃連(炒)、白朮(土炒)等同用,具有清熱調氣,養血安胎的作用,用於妊娠痢疾,虛坐努責,如當歸黃芩芍藥湯(《萬氏女科》)。   ③瘴瘧:常與柴胡,半夏,桂心、炙甘草同用,具有疏肝養血的作用,用於瘴瘧十四日外,寒熱不已,如柴胡散(《瘴瘧指南》)。   ④手足拘攣:常與續斷(酒浸炒)、杜仲(薑汁炒)、防風等同用,具有養血祛風的作用,用於氣血凝滯,手足拘攣,風痹等症,如三痹湯(《婦人良方》)。   ⑤骨質增生:常與赤芍、甘草等同用,用於跟骨骨質增生。   (3)醋炙白芍   ①尿血:常與生地、阿膠(蒲灰炒)、荊芥炭等同用,具有斂陰止血的作用,用於尿血、血色鮮紅,如加減黑逍遙散(《醫略六書》)。   ②乳汁不通:常與當歸(酒洗)、白朮(土炒)、通草等同用,具有疏肝解郁,養血通乳的作用,用於產後鬱結,乳汁不通,如通肝生乳湯(《傅青主》)。   (4)土炒白芍   ①伏氣飧泄:常與白朮(土炒)、陳廣皮、軟防風、炮姜炭等同用,用治伏氣飧泄洞泄及風痢(《時病》)。   ②泄痢不已:常與東洋參、黃芪(米炒)、於潛術(土炒)、訶黎勒等同用,用治泄痢不已,氣虛下陷,谷道不合,肛門下脫(《時病》)。

【現代研究】

芍藥中含芍藥苷約3.3%~5.7%,芍藥花苷、牡丹酚、氧化芍藥苷,芍藥內酯苷、苯甲酰芍藥苷、芍藥新苷、(Z)-(1S,5R)-β-10-蒎烯基-p-巢菜糖苷、單萜芍藥吉酮、1,2,3,4,6-黃桔酰單寧、檣單寧、d-兒茶素、沒食子酸、沒食子酸乙酯、鞣質、β-谷甾醇等。還含有揮髮油,油中主要成分為苯甲酸及芍藥酮。及其17種氨基酸。   白芍可延長小鼠對戊巴比妥鈉的睡眠時間,這一作用被認為是抑制大腦皮層所致;白芍對戊四氮、士的寧誘發的驚厥均有對抗作用,能抑制小鼠扭體、熱板反應。芍藥苷對大鼠、豚鼠的離體腸管和在位胃運動、大鼠子宮平滑肌有抑制作用,並能拮抗催產素所致的收縮。芍藥苷對小鼠正常體溫有降溫作用,對人工發熱小鼠有解熱作用。白芍總苷對大鼠多發性關節炎有明顯的防治作用,同時可使佐劑性關節炎(AA)大鼠的腹腔巨噬細胞升高的H202和白細胞介素1(IL-1)水平下降,並可使AA大鼠低下的胸腺細胞有絲分裂原反應及脾淋巴細胞產生IL-2能力恢復正常,表明白芍總苷對AA大鼠有抗炎和機能依賴性的免疫調節作用。白芍提取物可明顯對抗四氯化碳引起的小鼠血漿或血清谷丙轉氨酶和血漿乳酸脫氫酶升高,對肝病理組織改變有一定的保護作用。白芍煎劑對志賀氏痢疾桿菌、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等均有抑菌作用。   不同的炮製方法對芍藥中芍藥苷的影響:採用HPLC法測定不同炮製飲片煎出液中芍藥苷的含量,結果為:生品0.452±0.014,麩炒白芍0.391±0.010,醋炒白芍0.073±0.013,炒黃白芍0.362±0.0.l0,炒焦白芍0.324±0.012,酒炒白芍0.212±0.016。另外也有不同的測定結果,芍藥苷含量:生白芍>焦白芍>醋炒>酒炒>土炒白芍藥材>白芍片;酒白芍>炒白芍;醋白芍;生品>麩製品>酒麩製品>炒製品>鹽製品>酒製品>醋製品>土製品>焦製品>制炭品。採用HPLC方法測定白芍與淺黃色、黃色、棕色炮製品的芍藥苷含量,發現芍藥苷含量分別為1.00%、0.94%、82%、0.55%,其芍藥苷含量隨顏色變深而顯著降低。表明芍藥苷對炮製溫度敏感,溫度升高含量降低,甚至可流失45%以上,所以白芍炮製過程中溫度的均勻性對藥材質量至關重要。另有相似報道酒白芍隨着炮製時間的延長,其中芍藥苷的量降低,且呈線性態勢,提示炮製時間對酒白芍的質量有影響,在炮製酒白芍時要控制時間。採用全自動氨基酸分析儀測定白芍中氨基酸的含量,結果為,總氨基酸含量順序為:生白芍>土炒白芍>焦白芍>酒炒白芍>醋炒白芍>麩炒白芍。其中精氨酸含量,生白芍為6.808%,土炒白芍為6.104%;天門冬氨基酸分別為1.557%和1.002%,均高於其他炮製品。白芍經炮製後磷脂總量下降10.0%,炮製品較生品溶血磷脂酰膽鹼和磷脂酸的含量的比例增高,而其他磷脂組分則有所降低。經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生品及炮製品中苯甲酸的含量,生品為0.794%、清炒品0.793%、麩炒品0.750%、酒炒品0.768%,醋炒品0.780%,炮製對其含量影響不大。   白芍五種炮製品藥理作用比較,以離體兔腸活動為指標,各樣品均能使離體兔腸自發性收縮活動振幅加大,其中以醋製品作用最強;對氯化鋇引起的兔腸收縮加強,生白芍有明顯的拮抗作用;對腎上腺索引起的腸管活動抑制,醋炒、酒制、清炒白芍均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尤以醋製品最為明顯,而生白芍、麩白芍的作用不明顯。鎮痛實驗表明,炮製品的鎮痛作用較生品明顯。白芍的鎮痛作用強弱與炮製方法相關,白芍中芍藥苷的含量並不能直接反映其鎮痛作用的強弱。五種芍藥甘草湯對乙酰膽鹼所致的腸管痙攣性收縮均有明顯拮抗作用,其作用順序為:生白芍甘草湯>;麩炒白芍甘草湯>;醋炒白芍甘草湯>;酒炒白芍甘草湯>;清炒白芍甘草湯。小鼠醋酸扭體鎮痛實驗表明,五種芍藥甘草湯均有不同程度的鎮痛作用,尤以醋炒白芍甘草湯的鎮痛作用最為顯著。五種芍甘湯對巴豆油所致小鼠耳殼炎症、醋酸所致小鼠腹腔炎症及毛細管通透性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各炮製品之間作用強度無顯著差異。五種芍甘湯中酒炒白芍甘草湯中鞣質量最高,作抗炎作用未見明顯增強,提示芍甘湯中鞣質含量的高低與其抗炎作用強弱不成平行關係。   雖然被除去的外皮中也含有芍藥苷,且帶皮者中芍藥苷的含量略高於去皮者,但被除去的外皮中不僅含有與白芍相同的化學成分,也含有白芍不具有的其他化學成分,因此,把除去外皮只看作是除去栓皮或除去非藥用部位是不合適的。水煮處理對白芍的化學成分的性質影響不大,其殘液經定性分析證明也含有芍藥苷,有部分流失,但總的結果是水煮處理(不論是否去皮)者其芍藥苷的含量都明顯高於相應的沒有經水煮處理者。   白芍的產地加工工序應在置沸水煮後除去外皮乾燥的基礎上,增改成置沸水中煮後除去外皮,曬至七成干後,切薄片,乾燥,從而減少白芍飲片在加工過程中,因重新水浸潤軟而導致芍藥苷的再次損耗。藥典規定芍藥苷的含量不得少於0.80%,煮後去皮的白芍含量均高於0.80%,去皮後再煮的白芍含量均達不到要求。   白芍鮮品切制飲片中芍藥苷的平均含量為:2.98%;干品泡潤切制飲片中芍藥苷的平均含量為:1.70%。所以鮮品切制的白芍飲片中芍藥苷的含量較高,且工藝時間短,方法簡單易行。採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分別分析經去皮、水煮和硫黃熏制3個不同加工階段後,白芍中沒食子酸、兒茶素、芍藥苷亞硫酸酯、芍藥內酯苷、芍藥苷、苯甲酸、五沒食子酰基葡萄糖和苯甲酰芍藥苷等8種主要化學成分的變化,結果發現經去皮和水煮,除沒食子酸和五沒食子酰基葡萄糖含量增加外,白芍中其他成分降低。硫黃熏制可降低芍藥苷含量,而產生新成分芍藥苷亞硫酸酯,該成分是由芍藥苷在有水條件下和SO2的反應產物。所以,3個加工階段都可使白芍成分發生較明顯的變化,這可能是白芍加工的目的所在,白芍的加工過程應嚴格控制和規範化。以芍藥苷含量為指標,採用薄層掃描測定法比較研究了水泡、悶潤和氣蒸三種軟化白芍的方法,結果悶潤法炮製的白芍顯著優於其他二法,含量與生品無顯著差異。白芍切片以浸潤12小時比較適宜,也有報道為白芍個子藥材浸泡36小時左右,藥用物質流失較少。   另有報道白芍蒸法炮製加工時間短,有效成分不易丟失,所制飲片中芍藥苷含量高於傳統方法1.5%以上,同時藥材在蒸的過程中有效地殺滅了原材料所帶的微生物,飲片乾淨衛生。以白芍飲片水煎煮液中水溶性成分與含量較高的鞣質成分為指標,採用正交設計實驗考察了泡洗時間,軟化方法,飲片厚度對其質量的影響,結果初步證明,白芍飲片加工工藝應為將白芍個子泡洗15分鐘,常法浸潤透,晾至無黏感,切2~3mm厚薄片為佳。以芍藥苷含量為指標,用正交設計試驗對麩炒白芍和微波加熱炮製酒白芍的炮製工藝進行研究,麩炒白芍和微波加熱炮製酒白芍的最佳炮製工藝分別為:取生白芍片在190℃,炒制10分鐘,用麩量10%;中低火,加熱3分鐘。以芍藥總苷的含量為指標,採用正交試驗設計對醋炙白芍的炮製工藝進行優選。結果以加醋量20%,溫度130℃,加熱10分鐘為最佳炮製工藝。

【附】

  文獻摘錄:「酒浸行經,止中部腹痛。」(《湯液》)「能補能收酒炒才妙。」(《蒙筌》)「避中寒者以灑炒。」(《綱目》)「切片酒炒過則不患酸寒伐生氣。行血分得酒制尤力大。」(《粹言》)「內熱者生用,中寒者酒炒用。」(《準繩》)「芍藥瀉脾火,性味酸寒,冬月必以酒炒,凡腹痛多是血脈凝澀,亦必酒炒用……下痢腹痛必炒用,後重者不炒。」(《握靈》)「甘酸,陰中之陽,白補赤散,瀉肝補脾。」(《普濟方》)「白者補血補脾陰不足。赤者破血積火。」(《仁術》)「今人多生用……人女人血藥以醋炒耳。」(《綱目》)「斂血止血醋炒。」(《說約》)「血溢醋炒。」(《得配》)

【總結】

白芍見於文獻的炮製方法約有10類90多種。漢代多生用,唐代有熬製、炒制、炙制。宋代始用酒制、醋制等輔料製法,並逐漸形成主體炮製方法和技術。清代用土炒,並沿用至今。白芍多生用,具有平肝止痛,養血調經之功效。   白芍含有芍藥苷、丹皮酚、苯甲酸、揮髮油、氨基酸、鞣質等活性成分。分別以上述活性成分為指標,研究白芍的加工炮製方法對其含量的變化,綜合認為:芍藥根趁鮮刮去外皮而不經水煮者與去外皮後經水煮切片者(90版藥典法)相比較,前者芍藥苷和丹皮酚的含量高。而白芍炮製後芍藥苷、丹皮酚的含量均有所降低,含量變化大體為:生白芍>麩炒白芍>酒炒白芍>醋炒白芍>清炒白芍。但其苯甲酸含量則變化不大。現代藥理學、藥效學實驗基本能反映出白芍的臨床作用和療效。如白芍的柔肝止痛、疏肝解郁的功能,已經被藥效學研究所證實。而各種炮製品的藥理作用的比較研究,在某些方面如對離體兔腸的活動等方面已經取得了研究進展,白芍具有多種藥效,其中有一種是能增強機體對感染的預防作用,尤以炮製加工的白芍作用最強,白芍炭能增強止血作用,臨床上用於晚期血吸蟲病,食管靜脈破裂出血等均有待作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 [1]  

【炮製方法】

      1.白芍: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大小條分開,洗淨,浸泡至六七成透,取出悶潤至透,切薄片,乾燥。篩去碎屑。   2.酒白芍:取白芍片,加入定量黃酒拌勻,稍悶潤,待酒被吸盡後,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干,取出晾涼。篩去碎屑。白芍片每100kg用黃酒10kg。   3.炒白芍:取白芍片,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表面微黃色,取出晾涼。篩去碎屑。   4.醋白芍:取白芍片,加入定量米醋拌勻,稍悶潤,待醋被吸盡後,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干,取出晾涼。篩去碎屑。白芍片每l00kg用米醋15kg。   5.土炒白芍:定量灶心土(伏龍肝)細粉,置炒制容器內,用中火加熱,炒至土星靈活狀態時,投入白芍片,不斷翻炒,炒至表面掛土色,微顯焦黃色時,取出,篩去土粉,攤涼。白芍片每100kg用灶心土20kg。

【成品性狀】

  1.白芍:為近圓形或橢圓形的薄片,表面類白色或微帶棕紅色,片面平滑角質樣,有明顯的環紋和放射狀紋理。周邊淡棕紅色或粉白色,有皺紋。質堅脆。氣微,味微苦酸。   2.酒白芍:呈近圓形或橢圓形的薄片,表面為微黃色,微有酒氣。   3.炒白芍:呈近圓形或橢圓形的薄片,表面為微黃色,偶見有焦斑。有焦香氣。醋白芍呈微黃色,微有醋香氣。   4.土炒白芍:呈近圓形或橢圓形的薄片,表面為土黃色,微有焦土氣。

【炮製作用】

  1.白芍:味苦、酸,性微寒。歸肝經、脾經。生品擅於養血斂陰,平抑肝陽。用於血虛月經不調,痛經,崩漏,頭痛,眩暈,耳鳴,煩躁易怒,以及自汗,盜汗等證。   2.酒白芍:經酒炙後,能降低酸寒之性,善於和中緩急,止痛。用於脅肋疼痛,腹痛,產後腹痛尤須酒炙為好。   3.炒白芍:白芍經炒後,性稍緩,以養血斂陰為主。用於肝旺脾虛之腸鳴腹痛,泄瀉,或瀉痢日久,腹痛喜按喜溫等。經醋炙後,主人肝收斂,可斂血、止血,疏肝解郁。   4.土炒白芍:土炒白芍,可借土氣入脾,增強柔肝和脾、止瀉的作用。用於肝陽脾虛泄瀉,或瀉痢日久,喜按喜溫等。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