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腰鼠海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白腰鼠海豚 |
中文学名:无喙鼠海豚 拉丁学名:Phocoenoides dalli 别 称:多尔鼠海豚,白腰鼠海豚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哺乳纲 亚 纲:兽亚纲 目:鲸目 亚 目:齿鲸亚目 科:鼠海豚科 属:无喙鼠海豚属 英文名:Dall's porpoise 命名人及年代:Frederick W.True,1885年 |
无喙鼠海豚是白腰鼠海豚的别称。 学名为Phocoenoides dalli,是最大的鼠海豚,体型短而粗壮,宽阔的三角背鳍。短鳍肢、细尾片。喙短难以识别。身体颜色图案独特,大部分呈深灰至黑色;连续的白斑在腹侧各延伸一半,背鳍上部和尾片后缘呈淡灰色。该种最大体长2.39米,最重200公斤。 [1]
无喙鼠海豚地理分布
仅分布于太平洋北部及邻近海域,从北美西海 无喙鼠海豚地理分布 岸经鄂霍次克至日本北部。
主要分布国家和地区(海域):加拿大、日本、朝鲜、韩国、墨西哥、俄罗斯、美国。
无喙鼠海豚形态特征
无喙鼠海豚是最大的鼠海豚,体长1.8至2.0米,很少超过2.2米,初生体长0.85-1.0米。成体体重为130-220千克,比其他鼠海豚更强壮有力。头小,无喙,前额倾斜,鳍小而尖,位于头部附近,背鳍弯曲成尖三角,三类图案的无喙鼠海豚曾有发现:第一种,全身呈黑色或白色。第二种,黑白混合条纹从头延伸至尾。
最后,是最常见的图案,背侧全黑,腹边白色。无喙鼠海豚的腹部白斑起始处距鳍肢很远。背鳍、鳍肢、尾片呈黑色,尖端些许泛白。
无喙鼠海豚生存习性
深海物种,最常见于远海。也出现于近海一带, 无喙鼠海豚 通过深水航道或水底峡谷靠近海岸。群体性,10-20只无喙鼠海豚聚成一小群,群中很少出现不同物种的混合。结群的鼠海豚在夏天向北迁徙,冬天向南迁徙。
它们并未表现出像其他鼠海豚那种见人特别害羞的神秘行为,而是经常追随船只,表演船首乘浪动作。作为游速最快的海洋哺乳动物,时速可达35英里,快游时呈锯齿状倾斜急驰。也可在海面慢速翻水、快速翻水或逐尾翻腾。逐尾翻腾常用于识别其他物种。
夜间进食,捕食种类和所处深海层相关联,无喙鼠海豚有能力潜入深海,所以深水底栖生物也进入了它们的视野。食谱包括:鱿鱼、头足类动物、灯笼鱼、太平洋鳕鱼、竹夹鱼、鲱鱼、沙丁鱼、甲壳类动物。
无喙鼠海豚繁育状况
雌性3-6岁性成熟,雄性则要等到5-8岁。妊娠期持续11个月,哺乳期通常2年。无喙鼠海豚有三个主要繁殖区,两个在北纬45°以北的北太平洋,另一个在白令海峡中部。有些亚种则把繁殖区选在日本北部海岸。
无喙鼠海豚种群动态
中国: 中国可能无分布,无相关种群数据。
全球: 在北太平洋的许多地区都很常见,甚至在一些范围内有很高的种群密度,种群总数可能超过1,200,000头;在阿拉斯加,总数估计为83,400头(CV=10%);从1991年到2005年美国西海岸的数量在35,000至134,000头不等,平均约86,000头(CV = 45%);在北太平洋西部,日本太平洋海岸和鄂霍次克海中央之间迁移种群估计为217,000头(CV= 23%);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南部之间迁移的种群估计为226,000(CV=15%),在鄂霍次克海北部越夏的数量为111,000头(CV=0.29)。 种群趋势未知。
无喙鼠海豚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物种(LC)。 保护类型 保护级别 管理规定 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
附录Ⅱ 控制商业贸易,除个人少量携带之外,任何出口须取得出口许可证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2级 地方主管部门核发驯养繁殖许可证、经营利用许可证、配额、标识 注:表格来源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