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牵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白牵牛

中文名称:白牵牛

拉丁学名:Pharbitis(L.)Choisy.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科:旋花科

白牵牛(学名:Pharbitis(L.)Choisy.),一年生攀援草本。茎缠绕,长2米,被倒向的短柔毛及杂有倒向或开展的长硬毛。叶互生,叶片宽卵形中近圆形,深或浅3裂,偶有5裂,长4-15厘米,宽5-14厘米,基部心形。花腋生,单一或2-3朵着生于花序梗顶端,花序梗长短不一,被毛。蒴果近球形,直径0.8-1.3厘米,3瓣裂。花期7-9月,果期8-10月。

别称:草金铃、金铃、黑牵牛、牵牛子、黑丑、白丑、丑牛子、二丑

形态

白牵牛,一年生攀援草本。茎缠绕,长2m能上能下,被倒向的短柔毛及杂有倒向或开展的长硬毛。

叶互生;叶柄长2-15cm;叶片宽卵形中近圆形,深或浅3裂,偶有5裂,长4-15cm,宽.5-14cm,基部心形,中裂片长圆形或卵圆形,渐尖或骤尖,侧裂片较短,三角形,裂口锐或圆,叶裂片长圆形或卵圆形,渐尖或柔尖,侧裂片较短,三角形,裂口锐或圆,叶面被微硬的柔毛。

花腋生,单一或2-3朵着生于花序梗顶端,花序梗长短不一,被毛;苞片2,线形或叶状;萼片5,近等长,狭披针形,外面有毛;花冠漏斗状,长5-10cm,蓝紫色或紫红色花冠管色淡;雄蕊5,不伸出花冠外,花丝不等长,基部稍阔,有毛;雌蕊1,子房无毛,3室,柱头头状。

蒴果近球形,直径0.8-1.3cm,3瓣裂。种子5-6颗,卵状三棱形,黑褐色或米黄色。花期7-9月,果期8-10月。 2.形态与牵牛相似,主要区别点是:叶片圆心形或宽卵状心形,长4-18cm,宽3.5cm,通常全缘。花腋生,单一或2-5朵成伞形聚伞花序,萼片卵状披针形。

药理作用

牵牛子甙的化学性质与泻根素(Jalapin)相似,有强烈的泻下作用。牵牛子甙在肠内遇胆汁及肠液分解出牵牛子素,刺激肠道,增进蠕动,导致泻下。据动物试验,黑丑与白丑泻下作用并无区别。关于牵牛子的泻下作用原理,研究很少,它与硫酸镁、大黄不同,在泻下时,不引起血糖的剧烈变化,但能加速菊糖(Inulin)在肾脏中之排出,可能有利尿作用。牵牛子的水、醇浸剂对小鼠皆有泻下作用,但经煎煮后,即失去作用。除去牵牛子甙后的水溶液,似仍有泻下作用,故除已知的牵牛子甙外,可能还含有其他泻下成分。在体外试验,黑丑、白丑对猪蛔尚有某些驱虫效果。牵牛子甙似能兴奋离体兔肠及离体大鼠子宫;静脉注射1mg/kg对麻醉犬、兔的血压、呼吸无明显影响。对小鼠皮下注射之半数致死量为37;5mg/kg。对人有毒性,但不大,大量除对胃肠的直接刺激引起呕吐、腹痛、腹泻与粘液血便外,还可能刺激肾脏,引起血尿,重者尚可损及神经系统,发生语言障碍、昏迷等。三色牵牛(Ipomoeatricolor)含异麦角酰胺(Isolyserga-nide)、麦角酰胺(Lysergamide)及裸麦角碱,有致幻作用。致泻:种子乙醇或水浸出液1.5-3g/kg灌胃,对小鼠有泻下作用,但煎剂则失去致泻能力。兴奋平滑肌:所含树脂0.2%浓度,对家兔离体肠管及子宫均有兴奋作用;皮下注射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37.5mg/kg。牵牛子甙水解产物的盐,可使豚鼠小肠、盲肠、大肠收缩,而牵牛子甙本身无此作用。

化学成份

1.白牵牛种子含牵牛子甙(pharbitin)约3%,系树脂性甙,用碱水解得到牵牛子酸(pharbiticacid),巴豆酸(tiglicacid),裂叶牵牛子酸(nilicacid),α-甲基丁酸(α-methylbutyricacid)及戊酸(valericacid)等。牵牛子酸为混合物,分离得到牵牛子酸A、B、C、D,以后二者为主;牵牛子酸C系由番红醇酸(ipurolicacid)与2分子D-葡萄糖(D-glucose)缩合而成的甙,牵牛子酸D比牵牛子酸C多含1分子鼠李糖。种子还含生物碱;裸麦角碱(chanoclavine),野麦碱(elymoclavine),狼尾草麦角碱(penniclavine),田麦角碱(agroclavine),麦角醇(lyser-gol)等。又含脂肪油11%及其他糖类。未成熟种子含多种赤霉素及其葡萄糖甙:赤霉素(gib-berellin)A3、A5、A20、A26、A27;赤霉素葡萄糖甙(gibberellinglucoside)Ⅰ、Ⅱ、Ⅳ、Ⅴ、Ⅵ、Ⅶ、F-Ⅶ。

2.圆叶牵牛种子含赤霉素A3、A5、A8、A17、A19、A20、A26、A27、A29、A33、A44、A55。又含圣苯素-7-O-β-D-吡喃木糖基-O-β-D-吡喃阿拉伯糖甙(eriodictyol-7-O-β-D-xylopyanosyl-O-β-D-arabinopyranoside),2-羟基-1,4-戊二酮(2-hydro-xy-1-phenyl-1,4-pentadione),2,3,22,23-四羟基胆甾-6-酮(brassinone),栗木甾酮(castasterone)和麦角类生物碱(ergotalkaloid)。

药用价值

圣济总录》卷八十引《膜外气方》:白牵牛散

处方白牵牛子(炒)1两,青橘皮(去白,焙,炒)1两,木通(锉)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膜外水气。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医厅类聚》引作“白牵牛子散”。

注意忌盐一百日。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引《膜外气方

金鉴》卷十六:白牵牛散

处方白牵牛(半生半熟)1钱,甘草(炙)1钱,橘红1钱,白术(土炒)1钱,桑白皮1钱,木通1钱。

功能主治膀胱蕴热,风热相乘,小儿阴囊肿兼四肢肿,二便不利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金鉴》卷十六[1]

参考资料

  1. 白牵牛散,中医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