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巨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白毛巨竹 |
中文学名:白毛巨竹 拉丁学名:G.albociliata(Munro)Kurz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 科:竹亚科 |
白毛巨竹(G.albociliata(Munro)Kurz), 别名:白缘毛硕竹、白纤毛滇竹、版纳龙竹。秆高6-10m,径3-6cm,梢头下弯,节间长20-40cm,淡绿色,幼时密被白色粗硬毛,分枝多数,主枝不明显。叶鞘被易落之浅棕色刺毛,叶舌高3-4mm,先端常下凹,叶片长20-30cm,宽2-3.5cm。材质致密,材性好,不易劈裂用于制作竹凳、竹椅、房橼梨耙、水车等农具,也用于编织 笋味美,可制酸笋干。
目录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主要价值 [1]
形态特征
竿高6-10米,直径2-5厘米,竿壁厚5-10毫米,梢端下垂;节间灰绿色,长20-35厘米,在其上半部被有白色粗硬毛。竿每节有多枝簇生,主枝不明显。箨鞘早落性,革质,背面贴生易脱落的棕黑色小刺毛,以后变无毛;箨耳不明显;箨舌高1-2.5厘米,边缘作不规则的齿裂;箨片直立,披针形或卵状三角形,基部向内作圆形收窄,并沿鞘顶稍外延。末级小枝具8-10叶,叶鞘被棕色至灰白色柔毛,以后变为无毛;纵肋显著;叶耳不存在,叶舌高1.5-3.5毫米,边缘生细纤毛;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5-20厘米,宽约1.5-2.5厘米,下表面灰白色,上表面无毛,惟近边缘则粗糙,叶缘之一侧或两边均具小锯齿而糙涩,次脉6-9对,小横脉不存在,但常具透明微点以代之;叶柄长约2.5毫米。花枝无叶,细长,节间长2.5-7.5厘米,无毛,每节轮生有10-20枚假小穗;小穗纤细,长1.5-2厘米,宽仅2.5毫米,常弧弯,含1或2朵小花,并在下方混杂有1朵不孕的雄性小花,全体无毛;颖2或3片,卵形,先端急尖,边缘具白色纤毛;外稃长椭圆形,先端急尖或有浅裂,具多脉,边缘常内倦,亦生有白色纤毛;内稃较其外稃为短或常甚短,卵形而先端钝,背部具2脊,脊上生纤毛,但上方一朵小花的内稃则无脊而背部圆卷,仅其尖端处生纤毛;花药能伸出花外,黄绿色,被较长的微毛,先端有小尖头;花丝起初连合成一粗短的花丝管,惟以后则增长而为膜质的花丝管;子房狭卵形,被微毛,向上渐变为细长的花柱,柱头白色,单一或2裂。颖果未见。
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产云南勐海和勐腊、滇西。生于海拔500—800米的平坝旷地和林内。
国外分布: 缅甸全境均有分布,在印度和泰国有栽培。模式标本采自缅甸。
主要价值
材质致密,材性好,不易劈裂用于制作竹凳、竹椅、房橼梨耙、水车等农具,也用于编织实用价值极强。笋味美,可制酸笋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