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吻雙帶立旗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白吻雙帶立旗鯛
學名 :Heniochus acuminatus,馬夫魚,又稱白吻立旗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蝴蝶魚科的其中一種。
俗名 : 黑白關刀,白關刀、關刀(臺東)、舉旗仔(澎湖)、孝包鬚(澎湖)。
地理分布 :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東非、紅海、波斯灣、馬爾地夫、葛摩、模里西斯、塞席爾群島、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安達曼海、泰國、菲律賓、印尼、中國南海、東海、日本、台灣、越南、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澳洲、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帛琉、諾魯、斐濟群島、東加、吉里巴斯、吐瓦魯、萬納杜、法屬波里尼西亞、墨西哥、加拉巴哥群島、厄瓜多等海域。
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南亞和東南亞。西起東非洲及波斯灣,東至社會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羅得豪群島。
臺灣分布 : 各地岩礁及珊湖礁海域皆可見其蹤跡。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輻鰭魚綱 Actinopteri
目: 蝴蝶魚目 Chaetodontiformes
科: 蝴蝶魚科 Chaetodontidae
屬: 立旗鯛屬 Heniochus
種: 馬夫魚 H. acuminatus
形態特徵
體甚側扁,背緣高而隆起,略呈三角形。頭短小。吻尖突而不呈管狀。前鼻孔後緣具鼻瓣。上下頜約等長,兩頜齒細尖。體被中大弱櫛鱗,頭部、胸部與鰭具小鱗,吻端無鱗。背鰭連續,硬棘XI-XII,軟條24-27,第IV棘特別延長;臀鰭硬棘III,軟條17-19。[1]
體銀白色,體側具2條黑色橫帶,第一條黑橫帶自背鰭起點下方延伸至腹鰭,第二條黑橫帶則約自背鰭第VI-VIII硬棘向下延伸至臀鰭後部;頭頂灰黑色;兩眼間具黑色眼帶;吻部背面灰黑色。背鰭軟條部及尾鰭黃色;胸鰭基部及腹鰭黑色。
棲所生態
幼魚出現在較淺水域,多半單獨活動。成魚則常成對或成群盤旋在珊瑚礁上、潟湖區或外礁陡坡上數公尺處捕食浮游動物,有時會啄食礁壁上的附著生物。
漁業利用
一般以潛水方式捕捉。為觀賞魚類,無食用經濟價值。可存活於水族箱內。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