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疫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疫疠

来自 快资讯网 的图片

疫疠 是指具有传染或流行特征而且伤亡较严重的一类疾病。具有传播迅速、传染性强、病情严重、致病死亡率高的特点。与现代传染病指由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传染性疾病是一致的。在中医中疫疠与六淫同属于外感病因,致病后称作疫疠,或叫瘟疫。其特点是发病急,病情 险恶,传染性强等。

基本信息

别称 疫疠 [1]

中医病名 瘟疫

传染性 传染性强

词目

疫疠

拼音

yì lì

症状

疫疠所致之病证种类很多,但临床常见的主要有瘟疫、疫疹、瘟黄等证候。

1.瘟疫是感受疫疠之气而发生的急性、流行性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初起憎寒而后发热,头身疼痛,胸痞呕恶,日后但热而不憎寒,昼夜发热,日哺益甚,苔白如积粉,脉数。若不及时救治,死亡率高。

病机分析:疫毒伏于膜原,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故初起憎寒而后发热,头身疼痛。瘟疫病毒,秽浊蕴积于内,气机壅滞,故见胸痞呕恶,苔白如积粉等症状;疫邪日久,化热入里,故见但热而不憎寒,昼夜发热,脉数等症状。

2.疫疹是指在瘟疫过程中热毒侵入血分,迫血外溢而出现发疹病证。主要临床表现:初起发热遍体炎热,头痛如劈,斑疹透露,或红或赤,或紫或黑,脉数。如果初起六脉细数沉伏,面色青,昏愦如迷,四肢逆冷,头汗如雨,头痛如劈,腹内绞痛,欲吐不吐,欲泄不泄,摇头鼓颔为闷疫。

病机分析:疫疹之外发斑疹,是因为外感疫毒之邪侵入血分,外发于肌肤所致;疫毒之邪充斥表里,故初起见发热,遍体炎热,头痛如劈;疫疹脉数,为毒热郁蒸之象。如果脉浮大而数,表明邪不太深,正能胜邪,可驱邪外出;如果脉沉细数,表明邪毒深入,正不能胜邪,邪热闹伏于里;如果脉不浮不沉而数者,表明为热毒陷于半表半里之间的证候。如热毒深伏于里,不能发露于外,则见闷疫之证;疫毒不外达,故见六脉细数沉伏,面色青,热盛神昏,故昏债如迷,热深厥亦深,故四肢逆冷,火毒上攻,故头汗如雨,头痛如劈,腹中绞痛,欲吐不吐,欲泄不泄,甚则摇头鼓颔等症,皆为疫毒伏于里,不能畅达于外之象。

3.瘟黄是因感受瘟毒夹有湿热而引起的卒然发病的病证。主要临床表现:初起可见发热恶寒,随即卒然发黄,全身皮肤、齿垢、眼白黄色深,名急黄。疫毒深重则变证蜂起,或四肢逆冷,或神昏谵语,或直视,或遗尿,甚至舌卷囊缩,循衣摸床,难以挽救。

病机分析

瘟毒夹有湿热,湿热与瘟毒郁于皮肤、肌腠之间,故发热恶寒,卒然发黄。全身皮肤、齿垢、眼白黄色深为热毒炽盛之症;疫毒内伏五脏,阴阳格拒而不相顺接,则四肢逆冷;热毒内陷心包,心神被扰故神昏谵语;疫邪上扰清空,故直视;下犯肝肾,下焦失固,则遗尿,甚则囊缩;少阴精气脱绝,故见舌卷循衣摸床。这些都是疫毒内锢于五脏,精气耗竭之危候。

词汇出处与详解

瘟疫。

1、汉 蔡邕 《月令问答》:"著《月令》者,豫设水旱、疫疠,当祷祈也。"

2、《晋书·李矩传》:"时饥馑相仍,又多疫疠, 矩 垂心抚恤,百姓赖焉。"

3、明 方孝孺《梁武帝》:"异端邪说者,道之疫疠也。"

4、梁启超 《新民说》十一:"近十年来, 广东 人死于者,疫疠每岁以数十万计。"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