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山水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山水田園詩 ,古代漢族詩歌之一。源於南北朝的謝靈運和晉代陶淵明,以唐代王維、孟浩然宋代楊萬里為代表。這類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鍊,多用白描手法。
詩詞來歷
陶淵明等詩人形成東晉田園詩派,謝靈運、謝朓等詩人形成南朝山水詩派,王維、孟浩然等詩人形成盛唐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們以山水田園為審美對象,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閒的田野,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藉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嚮往。[1]
代表詩人
陶潛陶謝作為山中田園派開宗立派的詩人,他們都明顯地受到了玄學思潮的影響,但由於地位及生活道路不同,玄學在他們詩中又有不同的印跡。陶詩中的玄旨和理趣,不只表詩中多有飽含人生經驗的理悟,更重要的是那種玄旨就滲透在詩中「此中有真意」的田園畫面上。而謝詩主要是通過那些「空翠難強名,漁鈎易為曲」「遭物悼遷斥,存期得要妙」之類的玄言理悟來表達,「玄旨」並未完全化入到他的詩中。陶詩雖然以自然為審美對象,並崇尚自然,但是追求的不是外物自身,而是心靈之趣。他的詩,是寫意,而不是摹象。陶淵明原本是飛翔于田園的慧鳥,至情至性,自由自在是他的本性。因性真直率,故做不了污濁世態下的好官,一旦脫離樊籠,復返自然,喜慶之情,不能自已。《歸園田居》(五首),《移居》(二首)活脫脫勾勒出一個超然物外,悠閒、適性的偉大詩人。透過晨霧暮靄,他葛衣芒鞋,荷鋤走來。簡樸的居處,平常的村落,作者卻以十分欣賞的口吻一一道來,甘於淡泊、守拙歸真。詩人率真的心性和卓邇的氣節,猶如芰荷滾露,月白風清。他的田園詩,是他人格精神的外化,所以,他寫景物重在寫意,只追求平和悠閒的心境與沖淡樸素的物境的融合,呈露着渾然天成的大境界。寫詩,對他來說只是那種「曠而且真」的懷抱的自然流露。蘇東坡說「陶淵明意不在詩,詩以寄其意耳」,元好問說:「此翁豈作詩,直寫胸中天」。謝靈運如果說陶淵明開寄意田園山水之先河,與陶同時代而稍後的謝靈運則開模山范水、雕縷字句的先河。謝靈運山水詩句秀辭巧,如善於調度語言的匠師,往往一字而傳山水情態,在提煉詩意,感悟語言方面有過人的才氣,這一點連李白也佩服之至。如「林壑斂冥色,雲霞收夕霏。」(《石壁精舍還湖中作》)「亂流趨正絕,孤嶼嵋中川。」(《登江山孤嶼》)「白雲抱幽石,綠蓧媚清連。」(《過始寧野》)「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春晚綠野秀,岩高自雲屯。」(《入澎蠡湖口》)「野曠河岸淨,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對山姿水態、昏曉陰晴的變化窮貌極形精雕細刻,細微獨到描摹,再現了一種自然美的藝術境界。從這一點上看,謝靈遠絕對的靈慧,觀察事物十分精微,駕馭語言的能力十分高超,山水風光,經他妙手剪輯,即刻製成了流光溢彩的清麗畫面,因而在魏晉時代漢族詩歌中獨樹一幟,令後人有「謝詩如新發芙蓉、自然可愛」之說。孟浩然幽居襄陽鹿門山的孟浩然,寄情山水,一生不仕,是封建時代少有的流名千古的布衣詩人之一。李白有詩《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孟浩然乃真隱者。古代士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他選擇了第二條路,清心寡欲,淡泊寧靜地陶醉於自然山水之中,追求詩歌的最高境界——自然美。他的詩近於陶詩,而又自有風格。「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驚濤來似雪,一坐凜生寒」這類氣象雄渾的詩並不多見。有代表性的還是那些呈現着清寂、冷峭意境,深印着隱者情調的詩作。他詩寫隱者的情懷:「北山白雲里,隱者自怡悅。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天。……」。(《秋登蘭山寄張五》)他詩寫田家的歡趣:「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過故人莊》)清寂冷峭的意境,自然恬淡的情趣,然而掩飾不了內心的孤清和寂寞。抱卷沉思,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個心高氣傲的詩人鬱郁獨行在山道上,山風吹拂着飄逸的長衫。王維王維寫過政治詩,邊塞詩,但能反映他獨特成就的還是他那別有勝景的山水田園詩。他目睹了官場傾軋,世情翻覆,並且自身也體驗到了仕途的沉浮不定後,「願得燕弓射天將,縱死猶聞俠骨香」功業心和熱情迅速冷卻下來。中年以後,即抱持了「漆園非傲吏,自闕經世務。但寄一微官,婆娑數株樹。」的生活態度,內隱外仕,選擇了一條亦官亦隱的生活道路。他的山水田園詩,既是個人心靈的寫照,也是時代思潮在詩國的投影。王維山水詩,既有雄渾壯觀的自然景象,更多見清逸雅致的山水畫面。如:《漢江臨泛》「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再如《終南山》「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前一首詩,寫江漢風光,運用了水墨山水的造境和運筆,大處落墨,勾勒出江漢雄渾壯闊,水天一起浮動,山色若有若無的景色。後一首詩,寫終南山的勝境,意象朦朧,含蘊極富,山中的青嵐疊翠,千岩萬壑盡都籠罩於茫茫「白雲」,蒙蒙「青靄」之中。但是,王維詩中更多是那些帶有幾分禪思玄意的清逸雅致的畫面,他是一位悟性極高的人,超人的才氣不僅在詩、書、畫多方面卓有成就,而且在參禪悟道方面,也有大徹大悟的智慧。畫家的眼光,音樂家的聽覺,詩人的感覺,佛家的心態,賦予他一種不同凡響的藝術力量,他幾乎把每一項景物都注入特有的靈魂和感覺,又把自我消融在景物里,形成了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莊禪境界。王維的山水詩,以境寫心,了無痕跡,象外有象,景外有景,意外有意,韻外有致,有一種悠遠的意境。如《鹿柴》、《竹里館》、《鳥鳴澗》、《草荑塢》等。空山、翠竹、溪水、明月、花鳥……這裡是一個多麼清靜幽美,純潔無暇的天地,又是一個多麼獨立而封閉的世界。這種靜謐、空靈的無人之境,正是詩化了的物我兩忘的莊禪境界!《輞川集》及晚年那些山水作品都閃耀着一種仍有的禪意玄思,顯現出一種物我冥一,思索境諧的畫面。在這裡,詩人把自然吸入自我之中,又把自己的生命消融在景物里,形成了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無人之境」;那「青苔上的陽光、林中的明月、月下的山鳥、自開自落「辛荑花」……,它們既是外在的物象,又是詩人寂靜內心的幻化。王維這類思與境諧的山水詩,不僅內涵了一種靜態之美,而且顯示出「澄澹精致」「深厚閒雅」的藝術特色。 [4]李白繼王、孟之後,李白又為山水詩開拓新境界。李白山水詩的顯著特徵是自然山水景物的個性化。山水詩本來就是詩人審美理想的對象化,是詩人心靈的外化,山水詩必然要表現詩人自我。但是在王維、孟浩然等詩人那裡,自然山水畫主要是他們寄託精神,消融苦悶之處所,因而,「自我」也就常常消融在自然景物之中。而在李白,自然山水不只是他寄託精神,消融苦悶的處所,更重要的還是他追求個人自由解放的天地。強烈的主體意識,使詩人「自我」不是消融隱沒在自然山水畫中,而是使自然積極地表現着詩人自我。他那些最有個性的詩句,如「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飛流直下三千尺」、「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九疊雲錦張」,「登高壯觀天地闊,大江茫茫去不返」表現了詩人不拘撿,肆性情的詩人自我,這裡自無而落的黃河,依傍星斗的廬山、飛流千仞的瀑布,都已融入了詩人狂放不羈、傲岸不群的鮮明個性。李白詩中自然山水,多帶有流動飛揚、奔放不羈的特點,顯示了一種動態美,與王維形成對照。如果說,王維在靜態的山水中隱沒了自我的話,那麼,李白則常常藉助動態的自然山水而浮現出詩人自我。以道教、道家的那種「道」的宇宙觀來看待自然,自然萬物不只是動態的,而且,正是這種動態顯示着萬物乃是有「生命」的存在。於是,詩人便能夠在「天地與我棄生,萬物與我為一」的體驗中,與那些動態的,有生命的自然萬物融通相與,親密往來了:「腸斷枝上猿,淚添山下樽。白雲見我去,亦為好我飛翻。」(《題情深樹寄象公》)「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白雲、明月、山花、清風、……都成了有情的存在,與詩人默合符契,相與往來。物我合一的藝術思維,產生了移情作用,詩人獨坐敬亭山時,留下了「眾鳥高飛去,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樣的詩篇。李白的山水詩,還充滿逍遙遊的精神和超塵出世的幻想,有些山水詩,帶有濃厚的遊仙色彩,如《登太白山峰》「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太白與我談,為我開天關。願乘冷風去,直出浮雲間。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一別武功山,何時復更還。」這裡與其說是詩人在寫山水,不如說是借山水而遊仙。實際上李白把陶謝山水與郭璞遊仙詩熔於一爐,自成風貌。 [5]楊萬里楊萬里從「師法古人」邁進到「師法自然」,建立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當時「詩歌轉變的主要樞紐,開創了一種新鮮潑辣的寫法,襯得陸(游)范(成大)都保守或穩健了。」(錢鍾書《宋詩選注前言》)評論家稱其詩法為「生擒活捉」法,具體說,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當萬象畢來時,用新鮮的語言把親身的觀感生動形象而巧妙地描繪出來。如:「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過松源晨炊漆公店》)極常見的事,寫得活而且新,[]情趣盎然]],並透出某捉哲理。楊萬里對自然景物有着特別的敏感,獨具眼光和心胸,觀察細緻,領會深刻,描寫別有生趣,往往在平凡中捕捉到不平凡的情趣,如:「新秧亂插成井字,卻道農夫不解書。」(《暮行田間》)他還善於捕捉自己剎那的感受,用白描的手法或擬人化的手形象凸現出來,如:「好山才皺無人見,卻斜陽拈出來。」(《舟過謝潭》)流雲是「一峰忽被雲偷去」,寫狂風是「拜殺蘆花未肯休」。同代詞人姜蘷和他開玩笑說:「處處山川怕懈君」。范成大以中國古代田園詩集大成之作--六十首《四時田園雜興》進入兩宋優秀詩人行列。這一組詩是個多側面的立體,是風俗畫和風情畫的結合,現實感強,散發出烈的泥土氣息,錢鍾書在《宋詩選注》中指出:「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使脫離現實的田園詩有了泥土和血汗的氣息,根據他的親切的觀感。抒一年四季的農村勞動和生活鮮明地刻畫出一個比較完整的面貌,使田園詩又獲得了生命,擴大同境地,范成大就可以和陶潛相提並稱,甚至比他後來居上。」南宋後期。有以「永嘉四靈」「江湖詩人」為代表的詩人寫過一些寫自然小景的山水詩,但大多模山范水、寄寓閒情逸趣。至明清兩代,山水田園詩走向衰退,尚模擬,少獨創,雖有「獨抒性靈」的公安、競陵二派,袁枚、鄭夑等才氣橫露的詩人,但傑出的詩人寥若星辰,山水田園詩因資本主義的萌芽漸漸走到了古典詩歌的終點。
詩詞評價
山水詩並不只寫山光水色,名曰「山水」僅舉其大端而已。有的關於民生,有的是隨性而作·····我們也不能以為只要詩中有了山水描寫就是山水詩了,至少應是全詩的主體部分是描寫山水才可以算作山水詩。同時還要注意作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的態度:是將山水本身作為審美對象加以觀照,還是假借山水別有寄託。有所寄託的內容也要注意區別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