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田丛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田丛豁

田从豁,男,国家级中医专家,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为针灸界老前辈朱琏、高凤桐高徒。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主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和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常务理事自1960年开始担任国家领导人医疗保健工作,同时田老对世界承认中医的针灸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是中医冬病夏治贴敷治疗哮喘及中国灸的创始人,至今已让全国数千万人次获益。田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曾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著有《针灸医学验集》、《中国灸法集粹》、《针灸经验辑要》等书

 田丛豁,男,生于1930年,河北滦南人,汉族,中医针灸主任医师,专治过敏性皮炎、哮喘、结肠炎、荨麻疹等疾病。1951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1952年拜朱琏、高凤桐等为师,并参加卫生部中医研究院西学中研究班,自此从事针灸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近50年。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研究员、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教授,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针灸》杂志编委等国内外社会兼职,为全国500名老中医之一。 田从豁,男,国家级中医专家,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为针灸界老前辈朱琏、高凤桐高徒。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主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和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常务理事。 田从豁,男,国家级中医专家,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为针灸界老前辈朱琏、高凤桐高徒。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主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和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常务理事自1960年开始担任国家领导人医疗保健工作,同时田老对世界承认中医的针灸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是中医冬病夏治贴敷治疗哮喘及中国灸的创始人,至今已让全国数千万人次获益。田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曾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著有《针灸医学验集》、《中国灸法集粹》、《针灸经验辑要》等书 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针灸治疗中强调中医辨证施治,注重理、法、方、穴、术,主张当针则针,当药则药或针药并用,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各种灸法、穴位贴敷疗法有深入研究。擅长治疗中风后遗症、精神紧张症、各种神经痛及麻痹、风湿症、胃肠病、哮喘、男女性功能减退、不孕症、痛经、小儿厌食症、大脑发育不全等。   自五十年代起,即以针灸专家身份先后到法国、瑞士、日本、意大利、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进行医疗、教学工作。曾治愈国内外领导人和世界知名人物受到好评。为国内外培养了大量的针灸专业人才和研究生。曾在国内发表论文60余篇。著有 《针灸医学验集》、《中国灸法集粹》(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古代针灸医案释按》、《针灸百病经验》(西文版)等书。主持研制的“冬病夏治哮喘膏”获卫生部科技成果奖。为针灸走向世界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

主治

哮喘|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椎柱炎|股骨头坏死|痛经|中风后遗症|神经痛|麻痹|小儿近视|弱视|青光眼

简介摘要:田从豁,男,国家级中医专家,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为针灸界老前辈朱琏、高凤桐高徒。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主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和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常务理事。自1960年开始......

擅长治疗:哮喘、咳嗽、支气管炎、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坏死、痛经、中风后遗症、各种神经痛和麻痹、颈椎病、腰腿痛、冠心病、青光眼、近视等。

临床经验针灸心得漫谈

关于针刺补泻手法,由于个人经验和习惯的不同,无论哪种方法,运用得当都会产生较好的效果。我在临床中是以提插捻转补泻为主,配合呼吸、迎随、深浅、轻重四法,但在具体应用时,应根据不同病证、不同穴位(主要是穴位所在的部位),施以不同手法。如四肢穴多用提插捻转补泻法,或配合迎随补泻;背部、腹部穴位,往往是几种补泻手法配合运用,头部和四肢末端之浅表穴,则多用呼吸补泻,如鼻衄针上星吸气泻之,崩漏针隐白呼气补之。

另外,针刺治疗要特别注意左右手的配合,要求进针均匀而有力,刚柔相济。针灸医生应练好气功,气随手出,以心通经行气,以意念治病,要善于候气和催气,应做到进针后,患者感到重则重如磐石,轻则轻如羽毛。留针与不留针或留针时间之长短,应根据病情而定。一般治疗杂证、慢性病,宜留针30分钟到l小时为好。

治疗急性病要快要准,治疗慢性病要妥要稳。总之,治病不可急于求功,从根治末,虽慢亦非不好。认证后贵在守方,无论用针用药都有后效,因此治慢性病时,医生要有信心、耐心,切忌变法更方过频。[2]

治疗耳鸣耳聋经验

田丛豁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针灸专家,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研究员、主任医师、博士后导师,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教授,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5中国针灸6杂志编委等国内外社会兼职,为全国500名老中医之一。他1951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1952年拜朱琏、高凤桐等为师,并参加卫生部中医研究院西学中研究班,自此从事针灸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近60年。

田从豁教授在临床工作中运用针灸疗法与中药结合治疗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病人,其治疗的病种涉及临床各科。在其治疗的患者中,有很多的耳鸣、耳聋的患者,包括各种听神经损害、中耳炎、内耳炎、突发性耳聋、老年性耳鸣耳聋等疾病,其治疗疗效非常之好,多数患者在治疗一次后即可以感觉耳鸣、耳聋症状的改善,以后便容易继续坚持治疗。

笔者从2007年开始按照国家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要求,跟随田从豁教授进行学习、临床诊疗以及治疗资料的记录、整理工作。在将近3年跟随田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根据临床观察、记录的资料整理了部分田老师的临床经验,尤其是田老师在治疗耳鸣、耳聋方面,其方法很有特色,特此总结整理如下。

明确病因病机,治病必求其本,治法同中有异 耳鸣、耳聋虽然病理表现相似,但病因病机却大相径庭。田老师强调,治病必求其本。不同的病因病机需要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所以首先需要明确病因病机。有的患者是因为耳内异物或者寄生虫等导致的耳聋、耳鸣,需要耳科检查的配合,治疗上也要去除病因方可见效;因为外感风热,导致风热上扰耳窍,引起耳鸣耳聋症状,需要追问病史,治疗上以疏散风热为主;因为肝阳上亢,鼓动肝风上扰耳窍,引起的耳聋、耳鸣,治疗上以平肝熄风为主;因为肝肾亏虚,不能濡养耳窍,引起的耳聋、耳鸣,治疗上以滋补肝肾为主。所以治疗前必须首先明确病因病机。

病机虽然不同,但是也有共性,治疗异中有同 田老师认为,耳鸣耳聋虽然各有各的病因病机,治疗上也差异较大,但在病机和治疗方面是有一定的共性的。其一为局部经络的阻滞,局部经气的不畅。若局部经气通畅则病邪可以及时通过经络的运行而得到清除,故而不能罹患疾病。反观之即可知,一旦病邪聚集则局部气血郁滞是必然的。所以均需要进行疏通局部经络的治疗。另外,对于肝肾亏虚的病人,在滋补肝肾的同时,也需要针刺耳窍局部腧穴,以使局部经络通畅,水谷精微能够濡养耳窍。所以,疏通经络可以起到既能驱邪又能扶正的功效。其二为疏散局部风热。除了肝肾亏虚不能濡养耳窍的患者外(这样的患者一般均为老年,病程较长,病情逐渐进展,全身状态较差),其余的各种病因,从西医的角度看多会导致局部的炎性反应,从中医的角度看就是局部的风热之邪聚集。治疗上应该疏散局部风热。这一散一清,是多数耳鸣耳聋患者应该采用的共同治法。

局部针灸治疗为主,配合中药整体治疗 在具体的治疗中,田老师常常在局部采用针灸治疗,因为针灸最擅长疏通局部经络,其疗效常常立竿见影。耳窍为一小窍,病邪一旦侵袭,则不易祛除。所以使用针灸疗法来祛除局部病邪。如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一次治疗效果即非常明显。针灸具体取穴常取听宫、听会、耳门、翳风、角孙、率谷、风池等。其中,听宫需要张口取穴,直刺;听会、耳门、翳风、风池等均可直刺;角孙、率谷采用顺经脉走行平刺。在应用针灸疏通局部经络后,配合中药调理整体的阴阳气血,则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尤其是滋补肝肾等治疗,田老师常常采用口服中药来进行调理。其常用方剂有:耳聋左慈丸、六位地黄丸等加减。中药可以针对患者的具体身体状况适当加减药味和药量,更加符合患者病情,符合个体化治疗的方法。

注重循经取穴,尤其强调取手足少阳经穴 在治疗耳鸣耳聋时,田老师特别强调远端取穴,尤其是手、足少阳经穴。手少阳经的循行“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拙”,“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足少阳经的循行“上抵头角,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可见,手足少阳经对于耳部的关系密切。所以,当取手足少阳经穴。常取的穴位有:液门、中渚、外关、阳池、支沟、天井、清冷渊、侠溪、足临泣、阳陵泉、悬钟、丘墟等。

强调苇管灸 田老师认为,灸法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疏通局部经络,具有不可替代的治疗意义。在治疗耳鸣耳聋时,最常用苇管灸。其法将马口铁皮剪成树叶形,其柄端插入一根约3cm长的苇管中。施灸时将苇管插入患耳,在马口铁中放入艾绒,点燃艾绒,则其热力沿着苇管传入耳窍。可以疏通局部经络,改善局部循环。现在有的医生因为强调针刺疗法而忽视了灸法的作用,在笔者的临床观察中,灸法具有不可替代的治疗作用。在对耳鸣耳聋的治疗中,灸法治疗方式独特,作用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学习。

积极应用芒针治疗 田老师在治疗中也积极应用芒针治疗,其芒针可以长达1m。临床常见的是芒针刺督脉,其针从大椎穴刺入,沿着督脉向下,针入甚深。既可以泻邪热,又可以疏通气血、振奋阳气。田老师也常在膀胱经第一侧线及华佗夹脊穴施用芒针,可以改善脏腑功能、增强免疫力,起到治本的效果。但是应用芒针时需要注意避免针尖走偏,造成气胸。这就需要谨慎细心和技术技巧的结合。

病案举例 患者张某,女,45岁,因连日劳累、睡眠休息不佳后突然出现双耳耳鸣,耳鸣如蝉,持续不停,听力减退,求治于田老。

2009年10月16日,一诊: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田老考虑其劳累之后起病,病机之中既有素体肝肾亏虚,又有过劳后虚火上炎。所以既需要清热祛风、疏通局部经络,又需要滋补肝肾、补益气血。但二者相比较,虚火上炎、攻于耳窍的因素为主要因素。患者刚刚起病,当前以耳窍局部风热之邪壅盛为主要表现。故而治以疏通局部经络,祛风散热,调理阴阳。予针刺听宫、翳风疏散局部风热;大椎泻热;风门疏风;百会、中脘调理督任以调理阴阳。其中听宫、翳风、风门、百会、中脘施以毫针平补平泻手法,大椎施以芒针泻法,留针30min,并且针后予以大椎用刺血针放血、并拔罐以泻热。

2009年10月23日,二诊:患者耳鸣仍严重,近日患感冒,出现鼻塞、偏头痛症状。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田老认为:患者感冒亦需控制,否则将影响治疗耳鸣的疗效。予针刺听宫、角孙、翳风疏散局部风热;太阳、风池疏风;鼻通以通鼻窍;中脘、神庭、百会调理督任以调理阴阳;肓俞、足三里、三阴交以补益先天及后天,益气扶正。均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患者耳鸣症状较严重,需配合中药汤药治疗,予疏方:磁石(煅)15g、酒大黄6g、白芍10g、丹皮10g、桑叶10g、蝉衣3g、龙齿6g、生甘草6g、羌活10g,7剂。方中煅磁石聪耳明目,滋补肝肾,又能潜阳安神,有助睡眠;酒大黄泻热,且有活血化瘀之效,可散局部瘀结;丹皮清热,且能活血散瘀;桑叶、蝉衣疏散风热,善清肝经风热,即可利于耳目,且能平肝;羌活解表祛风;白芍养血柔肝,滋阴而能潜阳;龙齿平肝潜阳并且能够安神助眠;甘草调和诸药。上药同用,共奏聪耳明目,疏风泻热,活血散瘀,平肝安神之效。

2009年10月30日,三诊:患者仍耳鸣,但耳鸣声响程度减轻,近日伴有时有头顶自觉胀痛,今日腹泻3次。舌淡红,苔薄黄,脉弦。予针刺百会、后顶、通天缓解头顶胀痛症状;听宫、翳风疏散耳窍风热;大椎泻热;肝俞、肾俞滋补肝肾。其中除大椎采用芒针泻法外,其余穴位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并予上方加黄芪15g、白术10g健脾止泻;患者头痛考虑仍有外感表证,予加桂枝6g,解表通络,7剂。

2009年11月6日,四诊:患者耳鸣声响程度减轻,已无腹泻,无头痛,近日伴有咽痛。舌红,苔薄黄,脉弦。予针刺百会、中脘调理督任、调理阴阳;听宫、翳风、角孙疏散耳窍风热;颌下穴疏散局部热邪配合列缺泻肺热治疗咽痛;天枢、肓俞、足三里、三阴交滋补脾胃、肝肾以扶正。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中药方以上方为基础加减,患者已经无腹泻,上方去黄芪;患者已无头痛,上方去桂枝;患者咽痛,加黄芩10g、生地10g清热;薄荷6g疏散风热,利咽疏肝;陈皮10g行气解郁,7剂。

2009年11月13日,五诊:患者耳鸣声响程度减轻,近日伴有流涕、咽痒、咳嗽。舌淡红,苔薄黄,脉弦。予针刺风门、风池祛风;大椎泻热;中脘、肓俞、三阴交补益脾胃肝肾;鼻通、神庭疏通局部经络、缓解流涕症状;廉泉缓解咽痛咽痒症状;听宫疏散耳窍风热;外关疏通手少阳经络,通行三焦气血。除大椎采用芒针泻法外其余穴位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并予疏方:以上方为基础加减,患者咽痒,较上周咽痛略减轻,上方去黄芩、薄荷;予加牡蛎10g助龙骨安神平肝,7剂。

2009年11月20日,六诊:患者耳鸣明显好转,多数时候已经无耳鸣。近日眠差。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患者症状基本消失,中药停用,针灸以调理善后。予针刺听宫、风池疏散耳窍风热;中脘、肓俞、三阴交补益脾胃肝肾;神庭安神;外关疏通手少阳经络,通行三焦气血。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

这个病例中,患者耳鸣症状严重,反复感冒,体质较弱,正虚与邪盛相兼,治疗难度较大,但经过针灸与中药结合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

当然,田老师在治疗中还很讲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配穴。在长期的针灸、中药结合治疗中,田老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所以见效快,疗效好。其当针则针,当药则药,针药结合,多种疗法结合的治疗特色,值得我们去学习、传承。[3]

19张常用针灸处方

田从豁教授从事针灸临床、科研、教学工作50余年,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现采用田从豁教授1970-2006年诊治的针灸门诊病历348份,总结田老临床常用穴方19个。但由于病历数有限,所总结的穴方不可能反映田老全部经验。 穴方中的手法为通过与田老交流、田老讲解并演示所总结。田老常用提插捻转补泻法,适当配合迎随、呼吸补泻法。提插法重插轻提为补,轻插重提为泻;捻转法拇指向前用力为补,食指向前用力为泻。提插捻转幅度一般不大,动作要轻柔,同时注意体会手下感觉,空虚者为未得气,过于沉紧则患者疼痛不适,应“如鱼吞钩饵”,患者感觉舒适为度。迎随补泻一般采用30一45°刺,顺经为补,逆经为泻;呼吸补泻则随患者呼吸进针、出针,即“吸内呼出”为补,“呼内吸出”为泻。

下面将所总结的穴方报道如下:

1、利水除痹方取穴:水分、阴交、肓俞。主治:痹症日久、腹胀、腹水、浮肿等正气虚或水湿盛之证。加减:病久体弱加足三里;肝失疏泄加阳陵泉;肾阳虚衰加命门、肾俞;水饮凌心加心俞。手法:水分用泻法,阴交用平补平泻法,肓俞用补法。体会:利水除痹方最初为田老治疗痹症日久的经验用方,后逐渐用于腹水、浮肿等水湿较盛兼有正虚之证,亦取得很好疗效。因穴位距离脐部较近,临床运用时应注意严格消毒。

2、疏散外风方取穴:大椎、风池、风门。主治:外感风寒或风热外束之证。加减:风寒加大椎拔罐,风门、肺俞隔姜灸;风热加大椎放血拔罐或少商、商阳放血;肺气郁闭加尺泽、列缺。手法:大椎向下斜刺,用平补平泻法;风池向鼻尖方向斜刺,用泻法;风门向下斜刺或直刺,用泻法。体会:本方无论外感风寒风热,均可运用,临床应注意根据具体情况配用不同穴位。3穴深处均有重要脏器,不宜深刺,且田老认为外感病邪在表宜浅刺,故本方针刺勿过深。

3、调和冲任、补肾益精方

取穴:关元、三阴交。

主治:遗尿、不孕不育、更年期综合征、月经不调等肾精不足或冲任失调之证。加减:脾虚气弱加足三里、中脘;肾虚加肾俞、肓俞、命门、志室、太溪;冲任不调加气海、中极。手法:补益阴精用补法,调和冲任用平补平泻法。体会:本方为治疗月经不调常用对穴,田老取其补益肾精的作用,用于治疗各种肾精不足或亏虚之证,临床运用常配足三里、中脘健运脾胃,有阳中引阴之意。

8、安神和中方取穴:百会、印堂、神门、中脘、足三里、三阴交。主治:失眠、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脏躁等心神不宁,或兼脾胃不和之证。加减:阴阳失衡加巨阙;阳气不振加大椎;头目不清加风池。手法:百会直刺7 mm,刮针向下的补法,或用温和灸法,余穴用平补平泻法,或依据病性虚实采用补泻之法。体会:对于失眠、神经衰弱等病,田老注重从平衡阴阳入手,取穴要求阴经穴与阳经穴同取,上部穴与下部穴相配,以调和阴阳。 9、醒脑健脑方取穴:风府、风池、百会、大椎。主治:中风、高血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脑髓失养,或神昏、痴呆之证。加减:热盛神昏加十二井、水沟;肝经气逆加合谷、太冲;病久加膈俞、肾俞;肾精不足加肓俞、肾俞;脾胃虚弱加中脘、足三里。手法:实证大椎用放血拔罐法,放血量5 mL以上,余穴用泻法,虚证用补法。体会:田老重视头部腧穴的运用,认为头部腧穴密集,但目前应用较少,疗效不肯定,可能与针具偏细、刺激量较小有关,为加大刺激量可采用双针刺或多针丛刺等方法。

10、调和气血、疏肝理气方取穴:肩髃、曲池。主治:中风、痹症、痿证、荨麻疹等经络失畅、气血失和或各种疾病证候中兼有肝郁气滞者。加减:营卫不和加大椎;肝郁明显加阳陵泉、期门。手法:平补平泻法。体会:本方为田老的老师高凤桐老中医所授。本方作用一是疏肝理气,二是调和气血和营卫,三是通经活络,用于疏通局部经气,有“治痿独取阳明”之意。临床根据不同治疗目的选配不同腧穴。

11、滋阴益阳方取穴:肓俞、气海、中脘。主治:各种疾病见阴阳虚证者。加减:阳虚加大椎、百会;阴虚加太溪、三阴交。手法:补法,可加用灸法。体会:田老补虚多从脾胃入手,选穴除脾、胃本经穴外,重视任、督脉穴位的运用,肓俞为肾经与冲脉交会穴,为田老常用腧穴。本方既可用于虚证,又可用于虚实错杂之证,为一补益基本方。 12、和胃降逆方取穴:梁门、中脘、足三里、内关。主治:胃脘痛、呕吐等胃失和降之证。加减:脾胃不和加章门。手法:中脘、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梁门、内关用泻法。体会:本组与下面调和肝胃方、宽胸理气方、和降肺胃方、通腑降浊方几组均含调畅气机升降之意,而各有侧重。田老认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调气机必从脾胃入手,故几组均取胃之募穴、腑之会穴中脘、胃经合穴足三里调畅中焦气机。

13、调和肝胃方取穴:期门、中脘、足三里、三阴交。主治:胃脘痛、胁痛、吞酸、泄泻等肝旺脾虚、气机失调之证。加减:脾虚较重加章门、脾俞;肝郁较重加阳陵泉、太冲。手法:平补平泻法。

14、宽胸理气方取穴:膻中、中脘、足三里、三阴交。主治:哮喘、咳嗽、心痛、胸闷等肺气不降,或胸中气滞之证。加减:痰湿蕴肺加肺俞、丰隆;心气不足加心俞、巨阙。手法:中脘、足三里、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膻中用泻法。

15、和降肺胃方取穴:天突、中脘、足三里。主治:咳嗽、呃逆等肺胃气逆之证。加减:虚寒证中脘加用灸法;实热证加大椎放血拔罐;寒凝证加胃俞或肺俞用灸法、中脘加用灸法。手法:中脘、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天突穴根据不同症状采用不同手法,咽痒咳嗽直刺12 mm深,针尖抵气管内膜处,患者欲咳未咳时出针,用捻转法泻之;咳喘痰多先刺入皮下,再斜刺至气管向下入针37 ~ 50 mm,吸气缓慢入针捻转向下补法30秒后,呼气出针;神经性呕叶、呃逆先刺入皮下,再斜刺沿食道向下入针50 ~ 75 mm,向下捻转30 ~ 60秒,呼气出针;梅核气先刺入皮下再斜刺向下,针尖沿胸内缘入针37 ~ 50 mm,捻转向上针法,30秒后出针。 16、通腑降浊方取穴:天枢、中脘、足三里、三阴交。主治:便秘、泄泻、腹胀等肠胃气机不畅之证。加减:热证加大肠俞、合谷、曲池;寒证加中脘、关元;脾虚加脾俞、中脘;肾虚加关元、命门。手法:平补平泻法。 17、调理中焦方取穴:天枢、中脘、气海。主治:久病脾胃虚弱,气虚不运,或中焦气滞,腹胀、便秘等证。加减:水湿不运加水道、阴陵泉或脐周4穴(肓俞、水分、阴交);水谷不运加足三里、下巨虚;瘀血阻滞加大椎放血拔罐;痰浊内生加丰隆。手法:气虚者用补法,或用灸法;气滞者用泻法。体会:病在脾胃,田老常用此方加减,重在行中焦气机,益气健脾,助运化。病在他脏,兼有中焦不运或气滞者,也可合用本方。

18、暖宫活血方取穴:关元、外陵、归来。主治:经、带、胎、产疾病寒凝血滞、冲任失调之证。加减:病久本虚加中脘、足三里;精亏加命门、志室、太溪。手法:依据病性虚实采用补泻之法,可加用灸法。体会:本方为田老治疗妇科病的基本方,临床根据具体疾病配用不同穴位,如不孕多加三阴交、血海,带下多加带脉、维道、丰隆,月经不调多加气海、中极、肝俞、肾俞、脾俞等穴。

19、独取阳明方取穴:百会、肩髃、曲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主治:中风、痿证、痹症等经络空虚或阻滞,或气虚血瘀之证。加减:瘀血阻滞加大椎放血拔罐;中风脑髓失养加大椎芒针通调督脉;言语不利、失语加舌下穴速刺;经络阻滞加风池搜风通络。手法:平补平泻法,或依据病性虚实采用补泻之法。体会:“治痞独取阳明”,本方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是一个治疗痿证、中风后功能障碍等的基本方,但往往仅取阳明经穴收效较慢,故应适当加用大椎刺血拔罐等法祛瘀生新。为防止中风后遗症患者产生肢体痉挛,田老一般不加用电针治疗。

小结田从豁教授临床非常注重辨证,认为辨证是中医用药、选穴及确定手法的依据,临证时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辨证为主,运用八纲、脏腑、经络等具体辨证方法,诊断疾病与证候,确定治则与治法。治疗中注重“以平为期”,田老临床多从阴阳、气血、脏腑、经络、邪正关系论治,而治疗均注意“以平为期”,祛邪不忘扶正,善于调理脏腑,调和气血。非常重视中焦脾胃的作用,很多疾病的治疗从脾胃入手,疑难杂症、久治不愈者则多从痰论治。[4]

参考资料

相关视频

国医泰斗田从豁教授做客北京卫视《养生堂》

田从豁经验取穴法——关节三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