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生米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生米镇曾是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下辖,现已划归南昌红谷滩新区管辖,已经融入南昌主城区,属于南昌红谷滩九龙湖片区的一部分。南昌地铁2号线也有一站名,穿越此处,为生米站。全镇区域总面积120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总人口4.7万,集镇人口54451(2017) ,

生米镇位于生米大桥西桥头,东临赣江,西至南昌长凌镇外商投资工业区,北连红角洲高校科技园,南与厚田沙漠风景区为邻。320国道、昌樟高速公贯穿全境 。南昌市西外环线环绕该镇10公里,并设置昌南互通立交,公路四通八达,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辖生米镇松柏园社区及生米镇会仙潭社区两个社区、铁路、东城、文青、朱岗、青岚、相里、摄溪、感里、夏宇、南星、胜利、郡塘、曾港、长岗、南路、生米、山图、中堡等18个村委会。全镇现有耕地面积58305亩,其中水田37172亩,山地83500亩,可养殖水面8000亩。境内五分之四为丘陵,五分之一属滨湖地区,地势西高东低,最高海拔72.1米,最低海拔18米,平均海拔45.1米,年平均气温17.6℃。该镇主要家作物有水稻、藠头、花生、红薯、大豆、茶叶,特色农品有藠头、花生茶叶。2004年,全镇农业总值达4.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80元。生米镇基础设善,全镇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水、电供应充足,移动通讯、程控电话遍及全镇,宽带互联网已经连通。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设施齐全,金融服务方便快捷,全镇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公路。[1]

历史沿革

1949年属二区,1958年设生米公社,1984年建乡,1989年建镇。1997年,面积140平方千米,人口4.2万,辖生米街居委会及中堡、铁路、山图、东城、文青、青岚、朱岗、夏宇、相里、摄溪、感里、胜利、郡塘、南星、曾港、南路、长岗、生米、18个行政村。

名称由来

传说一

真君有一仆名许大者,与其妻市米于西岭,闻真君飞升,即奔驰而归。行忙车覆,遗其米于地上,米皆复生,今有覆米冈、生米镇犹在。"

"生米"可是晋朝就有了,是许逊(真君)治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南昌因洪而害,所以有绳金塔,所以出了一个英雄许真君。就丰富南昌文化而言,在遍地都是"洪都"标识的南昌,再加一个"生米",有什么不好?南昌的文化底蕴是道教,舍"生米"而求"洪都"是无稽之谈。

许逊为晋代著名道士。字敬之,南昌人。祖父和文亲都世慕仙道。据道书记载,他少年时曾入山射鹿,鹿胎堕地,母鹿不顾自己的箭伤,折回头来伤心地舔其子而死。许逊怅然感悟,遂折弓弃矢,锐意修道。

许逊聪明颖悟,博通经史,明晓天文,地理,音律,五行,谶纬之书,尤其喜好神仙修炼之术。据说他曾 师事著名道士吴猛,修学道法;曾择西山之阳逍遥山,以修炼为事。后举为孝廉,任旌阳令,治政廉简,大施利济,吏民悦服,时人感其德化。后见晋室纷乱,乃弃官东归,遨游江湖,在豫章地区传播孝道。据说曾拜谌母为师,道法高妙,豫章各地多有许逊锁蛟斩蛇,为民除害的神奇故事。据说曾求得太上灵宝净明法,被尊为净明道派祖师。后乃归隐西山,精修不懈。

至孝武宁康二年,许逊已一百三十六岁,八月朔日,有仙人自天降,曰:"奉玉皇诏,授子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八月望日,举家四十二口,同日拔宅升天,鸡犬随之。宋徽宗敕封:至道玄应神功妙济真君,证位为天枢使相,为天府四相之一。

成语"鸡犬升天"就是这个典故。"生米"也来自这里。在他升天的那天,他的一个仆人正在西市买米,听说许真君升天,往回赶,车子翻了,把米撒在地上,说来也怪,那些在地上的米居然又生出米来。所以后来把翻车的地方叫"覆米冈",所在地叫做"生米"。

外地人到南昌来,问,为什么叫"生米"呀?就把故事讲给他们听,显得咱们也有文化了不是?

传说二

西山万寿宫进门正殿是"高明殿",供奉九州督仙太史高明大使许真君,偏殿供关老爷,后面还有一个明堂,供奉三清。高明殿上许真君的法身威风凛凛,可是脸上却充满了慈爱,他是儒道教完美的结合体。许多仙佛故事里的主角本身就是神仙下凡,修炼只是走走形式,反正有人来点化,再上天庭只是早晚的事情;许逊却是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从人拾级而上,走向神坛的。他多次与神通广大的蛟龙抗争,阻止了洪水,拯救了豫章人,治水这个永恒的主体从大禹到诺亚,没有象他的故事那样生动具体。据说蛟龙是不死的,和撒旦一样每千年会复活,于是许真君就把它埋在西山边的生米,用符镇压它,并且把自己的道场建在附近的西山上,亲自镇守。至今去生米乡,人们都会注意到在绿色的田野中突兀出一块广阔的空地,那里有一块石碑,上写着:许逊埋龙处,没有一个豫章人会去动那里的一块土地----无论他相信还是不相信。豫章人只要来到许真君的法像前,就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也会心甘情愿的给他磕三个头:不磕神、不磕鬼、不磕仙、不磕佛,也要磕一个爱民如子、清正严明的父母官;磕一个一心为公、大义凛然的大英雄。

地理位置

生米镇位于长堎(新建区中心城区处和红谷滩新区接壤)东南、赣江西岸。地处丘陵、多溪流。面积120平方公里,人口54451(2017) 。距市区中心20千米。南(昌)樟(树)公路贯穿全境,赣江可航运。境内乌龙桥始建于宋代,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行政区划

辖生米街一、二、三3个居委会,璜溪、中堡、铁路、山图、东城、文青、朱岗、青岚、相里、摄溪、感里、夏宇、南星、胜利、郡塘、曾港、长岗、南路、生米、斗门、安丰、黄佩、富乡、渔业等24个行政村。镇政府驻生米街。

经济概况

生米镇是工业基础好,它主要以发展建筑材料、农产品加工、交通运输等为主。 生米镇主要的农作物有水稻、花生、藠头等。充分发挥藠头、花生、茶叶三大资源优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已建成万亩以上藠头、花生种植、茶叶生产等具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以藠头、花生产品为龙头,全镇藠头种植面积1.5万亩,年产量4500万斤;花生2万亩,年产600万斤;年生产加工茶叶1000担。三大农产品远销湖南、湖北、浙江、广东等地。

生米--新建区的千年古镇,农业大镇,商贸重镇,我国江南最大的花生集散地,国家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协会命名的"中国藠头之乡"。

生米地处赣江中下游,南昌市西南郊区,距省会中心城区15公里,东临赣江,北与红谷滩相连,紧靠320国道,昌樟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建设中的南昌西外环线环抱全镇,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全镇总面积120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总人口54451(2017) 。全镇有耕地面积6万余亩,年种植藠头3.5万亩,总产量达7000万公斤。

60年代前,仅有生米、斗门两个行政村种藠,总面积约2000亩,亩产不足1000公斤,总产量约200万公斤,主要用于腌制咸菜食用。至70年代,南昌罐头厂采用生米藠头为原料,做成的"长青牌"甜酸藠头,荣获国际博览会金奖后,国内收购厂家逐年增多,藠价随之上升,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实和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我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以农民增收为目的,通过搞活流通,招商引资,深化加工等一系列举措,把藠头这一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有效地破解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难题,使藠头成为我镇的支柱产业,藠头收入达到1.5亿元,占全镇农业经济的60%以上。

生米藠头具有层多、色白、肉脆、个大而匀的四大特色。层多则耐腌,肉脆则爽口,色白则无污染,这是任何地方的藠头无可媲美的。故国内许多罐头厂家争相采购生米的藠头为原料。我镇藠头主要销往湖南、湖北、浙江、广东、上海、福建等省市,经深加工后,一直畅销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及港、澳、台地区。这几年又拓展到欧美市场。经市场调查:日本进口的藠头80%来自中国,而中国出口的藠头80%又来自生米。

发展前景

藠头是人类的绿色食品,是人们餐桌上的美食佳肴。因其具有消食,除腻、防癌的功效,在人们物质生活日益提高的今天,藠头产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世贸组织的加入,预示着生米藠头进入了一个更加辉煌的发展时期。我们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精心做好"藠头文章"。近几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组建藠头行业协会。2003年9月正式成立了南昌市藠头行业协会。会员由藠头种植大户、销售经纪人、加工企业法人组成。宗旨是:服务藠农。通过为藠农服务,推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并搞好各项技术服务,聘请专家为藠农解决种植、加工中的实际问题,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提升藠头品质,提高加工效益。

大力招商引资、发展藠头加工业。将以藠头为媒,广交天下朋友,奉行"你发财,我发展"的宗旨,诚招天下客。并正在规划藠头加工基地,搭建经济发展平台,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把藠头加工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争创国际知名品牌。

认真搞好良种繁育,防止品种退化,大力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争创绿色食品,申报原产地保护。

举办了首届"中国·生米国际藠头节"。2004年6月首届"中国·生米国际藠头节"的成功举办,让更多的客商和国际友人了解了藠头,了解了生米,让小藠头走向了大世界。2004年6月12日至15日,中国·生米(首届)藠头节在江西南昌市新建区生米镇隆重举行,来自美国、日本、英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共300余人参加了此次藠头盛会。藠头节期间,新建县与参会客商签订了17个项目合约。生米镇是我国最大的藠头生产基地。生米藠头因其色白无污染,层多耐腌制,肉脆爽口,个大匀称,具有杀菌、健胃、消食、除腻等功能,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据统计,中国出口的藠头原料中有80%出自该镇。2003年,生米镇的藠头通过国家农业部的验收,被认定为"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

藠头种植

生米镇种植藠(jiào)头历史悠久,产量最多,品质最好,被誉为藠头之乡。生米镇的藠头具有层多、色白、肉脆、个匀的特点,层多则耐腌、肉脆则爽口,色白则无污染,是人们餐桌上的美食佳肴,具有消食、治腻、抗癌的作用,是人类难得的绿色精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多年来,生米镇的藠头一直畅销湖南、湖北、浙江、福建、上海、广东等省市,经加工后,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并拓展到欧美市场。

生米镇每年种植藠头3万亩,总产量超亿斤。随着个体民营经济的发展,个体民营藠头加工厂似雨后春笋,遍布村村寨寨,全镇藠头加工厂已有30余家,年加鲜藠头能力在6000万斤以上。看好生米的藠头资源,纷纷与生米镇联营办厂。随着我国加入WTO,藠头市场前景乐观,开发藠头产品大有可为。

花生种植

生米镇每年种植花生2.5万亩以上,年总产量达1000万斤。生米镇的花生具有壳薄、肉酥、含脂多的特点,深得广大消费者的好评,一直畅销市场而不衰。生米的花生主要是经剥壳,精选后销往广东、深圳。生米除销售本地花生外,每年还要从邻近乡镇,县、市收进大量的花生,经加工后,外销,年吞吐花生量达5000万斤以上,号称我国江南最大的花生集散地。

茶叶种植

生米镇的茶叶品质超群,名扬四海,具有生津解渴、提神益思、消食除腻、健美减肥、增进健康之功效,每年新茶上供不应售。生米镇万亩茶园遍布丘陵山区,土源肥沃,阳光雨露充足,茶园生机盎然,年产茶总量达到300万斤。生米镇地域广阔,土地资源充足,茶叶生产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在优势。

旅游产业

南昌宝葫芦农庄(生米景区)是2007年7月在该镇落户的集休闲娱乐、旅游度假、生态观光于一体的旅游重大项目,该项目是赣州宝葫芦农庄在南昌投资发展的平台,其目标是打造一流的具有省际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国家5A级综合性休闲娱乐旅游区。

生米景区

南昌宝葫芦农庄(生米景区)项目坐落在生米镇,本项目所在地区位优势明显,位于生米大桥南侧,东临赣江,与南昌市隔江相望,毗邻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和新建县望城新区,320国道赣粤高速公路擦肩而过,与规划建设中的南昌铁路西客站相隔不远,交通水陆两便。南昌宝葫芦农庄项目总投资5亿元人民币(其中:第一期投资1.5亿元,第二期投资1.2亿元,第三期2.3投资亿元,用五年时间完成整个投资)。本项目占地1380亩,设计日瞬间最高游客容量为1.9万人次。该项目的空间布局分为"六区一中心":大众娱乐区、水体欢娱区、少儿启智区、乡村生态观光区、生态植物园区、休闲度假区和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其中大众娱乐区、水体欢娱区和生态动植物园区列入第一期建设计划,预计用一年时间建成,主要项目有:五环过山车、惊险矿山车、激流勇进、气缸式太空飞船、豪华波浪、完美风暴、五彩摩天轮等众多新、奇、特大型游乐项目;第二期预计用一年的时间建成乡村生态观光区和少儿启智区;第三期用三年的时间建成包括五星级假日酒店在内的休闲度假区。本项目所在地段均为荒山,生态环境较差。在建设过程中,将利用现有山形地貌保护好山林植被,保持水质清洁,突出湖光山色的自然景观,让游客尽享绿色氧吧、城市生活之乐趣。

调研工作

调研会上,我镇党委书记黄作霖简要介绍了生米镇基本情况、四大产业及五大优势,并重点汇报了新一届党政领导到位后全镇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听完汇报,陶部长饱含深情的说道,此行完成了两件事:一是圆了一个心愿,一直想到生米这个有着美丽名称的地方看看。二是完成了一个任务,按照市委、县委的要求与乡镇书记、镇长谈心、谈话。接着,他满怀信心的说道,生米是一个最具希望,最富挑战的名镇,如今的生米正面临着复兴的机遇,在这一重要阶段,必将历经新生的阵痛,但困难是一时的,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团结奋进、攻坚克难的一班"生米人"的努力下,定会实现华丽转型。他深感生米镇"三个好"和"三个清":班子气象好、发展机遇好、全镇氛围好;优势看得清、定位讲得清、思路理得清。最后,他语重心长的告诫班子成员,要紧紧围绕"转型"做到三点:一是观念要转新,要加强学习,多读书看报,接受观念的洗礼;二是思路要转宽,要重视"三个支撑",即产业支撑、人才支撑、基层组织支撑;三是作风要转变,要养成雷厉风行、不讲条件;解决矛盾、绝不上交;愉快共事、互相支持的作风。

社会事业

生米镇在全面消灭学校危房的基础上,全面完成了校园绿化任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卫生院建设大大加强,在完成了门诊部、住院部的改造,添置了医疗设备,兴建了标准化厕所的基础上,村级卫生网络建设进一步健全,2007年,该镇共新建村级卫生所15所,各类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儿童计划免疫全面普级,人民的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通过宣传、动员、引导全镇农民积极参与合作医疗,全镇农民参合率达到94%,2006年至2007年两年给予农民医疗补偿共计210万元,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真正得到有效的缓解,群众参合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该镇敬老院建设在完成第一、二期工程、顺利搬迁入住后。

2007年,生米镇继续按照"政府指导,规划先行,农民参与,干部服务,财政补贴,社会配合,长效管理,稳步推进"的思路,扎实有效地开展了以"三清、三改、三造"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邀请市、县规划局完成了重点地区的建设规划,镇政府财政投入配套资金10万元,启动省、市、县、镇11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落实了镇、村干部责任制;全面实施了"穿衣戴帽"工程,农村面貌有了明显改观;集镇所在地主要街道在集中整治的基础上,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充实了环卫人员力量,添置了环卫车,街道亮化、洁化、交通秩序均进一步得到改善。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救助。按照群众评议、组织考查、上级审核、张榜公布的程序,将全镇1250名农村特困群众纳入了农村低保;对符合市政府相关文件要求的残疾人,在纳入低保的同时还给予了就业补偿;对困难失学儿童开展了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实施了"希望工程",全镇共救助失学儿童200余名;为了体现党和政府的温暖,该镇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对50名农村"两老"离任的困难人员,发放了每人每月80元的定期补助,受到广大村民的好评。

镇党委、政府本着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建设:新建了相里村草塘李家自然村3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高低压线路4.6公里,解决了30户农户用电;在抗冰救灾灾后重建工作中,重建了10千伏线路5.6公里;配合铁路西外环枢纽建设迁移杆线16根,线路1.3公里;在迎峰度夏工程中,新建青岚村雅庄自然村400伏线路1.9公里;将长岗村朱唐自然村80千伏安变压器增大为200千伏安。投入资金20余万元对辖区内所有抗旱排涝设施进行修复,病险水库加高加固。启动并稳步推进8个试点村的新农村建设。集镇建设:为策应南昌宝葫芦农庄建设,投资50余万元对宝葫芦农庄大门口至城管大楼的公路进行了拓宽、挖下水道、铺设人行道板;为加强对集镇街道的长效管理,成立了专门的街道管理领导机构,进一步规范了摊点摆放、宣传广告标语的悬挂,环境卫生明显改观;抗冰灾期间,由镇政府出资3万元,及时对镇农贸市场风雨棚进行了修补、加固;对集镇东延、北伸、南展各1公里水泥公路的路灯进行了安装,集镇亮化范围进一步扩大;另外,新建了生米集镇315千伏安变压器一台以及高低压线路2.1公里,解决了90户居民用电。交通建设:镇政府投入资金8万元对镇内主干道水泥公路破损路面进行了一次修补,积水路面进行排沟处理;为确保交通安全,对无证无照,报废车辆进行了查处;在镇、村各主要公路路口设置了减速标志10余处;客运大楼和客运站正在进行装修和配备必要的配套设施,即将投入使用,进一步缓解交通压力,从根本上解决车辆乱停乱放现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