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生物學家 |
簡而言之,以生命為研究對象的成功人群就可以稱之為生物學家。
生物學可以分為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等,所以生物學家又可以細為動物學家,植物學家,微生物學家等。
根據研究生命活動的內容,又分為生態學家、生理學家、遺傳學家、細胞生物學家、分子生物學與系統生物學家等。
目錄
著名生物學家
名言
著名生物學家
著名生物學家姓名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喬治·約翰·孟德爾(Gregor Johann Mendel)
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
林奈(Carolus Linnaeus)
托馬斯·亨特·摩爾根(Thomas Hunt Morgan)
歐文頓(E.Overton)
詹姆斯·沃森(James Dewey Watson)
羅伯特·威爾金斯(Robert Wallace Wilkins)
霍華德·馬丁·特明(Howard Martin Temin)
羅薩琳·富蘭克琳(Rosalind Elsie Franklin)
威爾金斯(Robert Wallace Wilkin)
劉易斯·托馬斯(Lewis Thomas)
卡米洛·高爾基(Camillo Golgi)
弗朗西斯·哈里·康普頓·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
艾弗里(Oswald Theodore Avery)
施萊登(M.J.Schleiden)
施旺(Theodor Schwann)
歐內斯特·海克爾(Ernst Haeckel)
伽伐尼(Luigi Galvani)
瓦爾德爾(H.W.G.Von Waldeyer)
斯圖爾德(F.C.Steward)
斯帕蘭扎尼(L.Spallanzani)
薩姆納(J.B.Sumner)
切赫(T.R.Cech)
奧爾特曼(S.Altman)
S.J.Singer
童第周、張立、
李振聲、李義、饒毅、何琳、
陳楨、談家楨、朱洗、楊長輝
Grendel
G.L.Nicolson
伊麗莎白·布萊克本(Elizabeth H.Blackburn)
卡羅爾·格雷德(Carol W.Greider)
傑克·紹斯塔克(Jack W.Szostak)
阿達·約納什(Ada E.Yonath)
萬卡特拉曼·拉瑪克里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托馬斯·斯泰茨(Thomas A.Steitz)
錢永佑(Richard Tsie)
錢永健(Roger Yonchien Tsien)
曾邦哲(B. J. Zeng/Tseng)
尼古拉·齊金
莉莎·蓋勒格斯
加里·史密斯
巴里·馬歇爾(Barry J. Marshall)
羅賓·沃倫(J. Robin Warren)
貝時璋
麗塔·列維·蒙塔爾奇尼
李約瑟(Joseph Needham)
羅伯特·布朗(Robert Brown)
戈特弗里德·威廉·凡·萊布尼茨(Gottfriend Wilhelm von Leibniz)
Philipp Jakob Cretzschmar
洛佩斯-科洛梅
蒂爾曼
馬吉德
納特
奧斯本
萊德伯格(Joshua Lederberg)
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
讓-克洛德·謝爾曼
亥姆霍茲(Hermannvon Helmholtz)
哈金斯(Charles Brenton Huggins)
艾米·韋戈斯
薩基斯·馬茲曼尼亞
邁克爾·伊洛維茲
萬卡特拉曼·拉瑪克里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托馬斯·施泰茨(Thomas A.Steitz)
阿達·約納斯(Ada E.Yonath)
泰森·赫德里克
卡爾文(Melvin Calvin)
泰森·赫德里克
吳瑞
羅賓-艾貝爾
Lynn Margulis
Wladyslaw Taczanowski
霍爾敦
鄒承魯
拉馬克
薩克斯
楊向中
王曉東
蒲慕明
海克爾
李卓城
部分生物學家簡介
達爾文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FRS ,1809.2.12 — 1882.4.19)1809年2月12日誕生在英國的一個小城鎮。他以博物學家的身份,參加了英國派遣的環球航行,做了五年的科學考察。在動植物和地質方面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採集,經過綜合探討,形成了生物進化的概念。
1859年出版了震動當時學術界的《物種起源》。書中用大量資料證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創造的,而是在遺傳、變異、生存鬥爭中和自然選擇中,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不斷發展變化的,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
其後,1872年發表了同樣重要的《人類的由來與性選擇》,「性選擇」作為「自然選擇」的一個補充理論提出,「性選擇」是一個未完成的理論。最著名的一個關於「性選擇」的爭論就是孔雀的長尾巴。
1.細胞學說 19世紀30年代 ,由德國的植物學家施萊登和動物學家施旺提出。
2. 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 可以說是多人研究的結果,1842年,德國的青年醫生邁爾(J.R.Mayer,1814-1878),寫成了他的第一篇關於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論文:《論無機自然界的力》;1847年,英國釀酒商焦耳、德國物理學家赫爾姆霍茨分別發表各自有關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的講演或論文。不過,焦耳被認為是最先用科學實驗確立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的人,但焦耳和赫爾姆霍茨也承認邁爾發現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的優先權。1953年,威廉·湯姆生幫助焦耳終於完成了關於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的精確表述。至此,自然科學中的三大發現之一的能量轉化和能量守恆定律宣告得到公認。
3.生物進化論 1859年,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出版了《物種起源》,闡述了以自然選擇學說為主要內容的生物進化理論,給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以沉重的打擊。這也是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他所提出的天擇與性擇,在生命科學中是一致通用的理論。除了生物學之外,他的理論對人類學、心理學以及哲學來說也相當重要。Gregor Johann Mendel (貴閣亞 壯男·孟德爾) (1822年7月20日-1884年1月6日)是「現代遺傳學之父(father of modern genetics)」,是遺傳學的奠基人。1865年發現遺傳定律。
孟德爾
喬治·孟德爾(Groegor Mendel,1822-1884)出生於捷克摩拉維亞(當時屬奧地利)的一個農民家庭,從小就在家裡幫助父親嫁接果樹,在學習上已經表現出非凡的才能。1844-1848年,孟德爾在布隆大學哲學院學習神學,曾選修迪博爾(Diebl,1770-1859)講授的農學、果樹學和葡萄栽培學等課程。1848年在維也納大學期間,孟德爾先後師從著名物理學家多普勒(C·Doppler,1803-1853)、物理學家埃汀豪生(A·Ettinghausen)和植物生理學家翁格爾(F·Unger,1800-1870),這三個人對他的科學思想無疑產生了很大影響。當時大多數科學家所慣用的方法是培根式的歸納法,而多普勒則主張,先對自然現象進行分析,從分析中提出設想,然後通過實驗來進行證實或否決。埃汀豪生是一位成功地應用數學分析來研究物理現象的科學家,孟德爾曾對他的大作《組合分析》仔細拜讀。孟德爾後來做豌豆實驗,能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成功地將數學統計方法用於雜種後代的分析,與這兩位傑出物理學家不無關係。翁格爾當時正從事進化學說的研究,他認為研究變異是解決物種起源問題的關鍵,並且用這種觀點去啟發他的學生孟德爾。通過翁格爾,孟德爾了解了蓋爾特納的雜交工作。蓋爾特納是一位經濟富裕的科學家,他能不受拘束地在自己的花園內實施有性雜交的宏偉計劃,曾用80個屬700個種的植物,進行了萬餘項的獨立實驗,從中產生了258個不同的雜交類型,這些成果都記錄在1849年出版的蓋爾特納的著作《植物雜交的實驗與觀察》中,雖然這本書寫得既單調又重複,但涉及的範圍很廣,包含着一些極有價值的觀察結果。達爾文和孟德爾都曾仔細地讀過這本書。孟德爾讀過的書至今還保存在捷克布隆的孟德爾紀念館內,書中遍布記號和批註,有的內容正是以後孟德爾的實驗計劃里的組成部分。由此可見,一個偉大的科學思想的形成絕非偶然。
1854年以後,在布隆修道院做神甫的孟德爾同時還在布隆國立德文高級中學代課,講授物理學和博物學,為時長達14年之久。在此期間他完成了著名的豌豆實驗,並成為摩拉維亞農業協會自然科學分會的會員。1867年,布隆修道院老院長納普(Napp)去世,孟德爾繼任。從此,孟德爾為宗教職務所累,告別了教學和研究工作,直至1884年去世。
奧爾特曼(S.Altman) (1939-)
奧爾特曼(S.Altman) 美國人,因發現RNA的生物催化作用而獲1989年化學獎.
1978年和1981年奧爾特曼與切赫分別發現了核糖核酸(RNA)自身具有的生物催化作用,這項研究不僅為探索RNA的複製能力提供了線索,而且說明了最早的生命物質是同時具有生物催化功能和遺傳功能的RNA,打破了蛋白質是生物起源的定論。
切赫(T.R.Cech) (1947-)
切赫(T.R.Cech)美國人,因發現RNA的生物催化作用而與奧爾特曼共同獲得1989年諾貝爾化學獎.
他們獨立地發現核糖核酸(RNA)不僅像過去所設想的那樣僅被動地傳遞遺傳信息,還起酶的作用,能催化細胞內的為生命所必需的化學反應.在他們的發現之前,人們認為只有蛋白質才能起酶的作用.他最先證明RNA分子能催化化學反應,並於1982年公布其研究結果.1983年證實RNA的這種酶活動.
史密斯(M.Smith) (1932-2000)
加拿大科學家史密斯由於發明了重新編組DNA的「寡聚核苷酸定點突變」法,即定向基因的「定向誘變」而獲得了1993年諾貝爾獎。該技術能夠改變遺傳物質中的遺傳信息,是生物工程中最重要的技術。
這種方法首先是拚接正常的基因,使之改變為病毒DNA的單鏈形式,然後基因的另外小片斷可以在實驗室里合成,除了變異的基因外,人工合成的基因片斷和正常基因的相對應部分分列成行,猶如拉鏈的兩條邊,全部戴在病毒上。第二個DNA鏈的其餘部分完全可以製作,形成雙螺旋,帶有這種雜種的DNA病毒感染了細菌,再生的蛋白質就是變異性的,不過可以病選和測試,用這項技術可以改變有機體的基因,特別是穀物基因,改善它們的農藝特點。
利用史密斯的技術可以改變洗滌劑中酶的氨基酸殘基(橘紅色),提高酶的穩定性。
穆利斯(K.B.Mullis) (1944-)
美國科學家穆利斯(K.B.Mullis) 發明了高效複製DNA片段的「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方法,於1993年獲獎。利用該技術可從極其微量的樣品中大量生產DNA分子,使基因工程又獲得了一個新的工具。
85年穆利斯發明了「聚合酶鏈反應」的技術,由於這項技術問世,能使許多專家把一個稀少的DNA樣品複製成千百萬個,用以檢測人體細胞中艾滋病病毒,診斷基因缺陷,可以從犯罪的現場,搜集部分血和頭髮進行指紋圖譜的鑑定。這項技術也可以從礦物質里製造大量的DNA分子,方法簡便,操作靈活。
整個過程是把需要的化合物質倒在試管內,通過多次循環,不斷地加熱和降溫。在反應過程中,再加兩種配料,一是一對合成的短DNA片段,附在需要基因的兩端作「引子」;第二個配料是酶,當試管加熱後,DNA的雙螺旋分為兩個鏈,每個鏈出現「信息」,降溫時,「引子」能自動尋找他們的DNA樣品的互補蛋白質,並把它們合起來,這樣的技術可以說是革命性的基因工程。
科學家已經成功地用PCR方法對一個2000萬年前被埋在琥珀中的昆蟲的遺傳物質進行了擴增。
童第周(Tung TC)
男,1902年5月28日出生,1979年3月30日逝世,浙江省鄞縣人,是中國卓越的生物學家、教育家、中共黨員。生前曾擔任過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動物研究所所長。他是卓越的實驗胚胎學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生物科學研究的傑出領導者。
卡爾文
Calvin,Melvin (1911~1997) 美國生物化學家,植物生理學家。1911年4月8日生於明尼蘇達州。1931年畢業於密歇根礦業技術學院,1935年獲明尼蘇達大學博士學位。1937年在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工作,1947年為教授。歷任加利福尼亞大學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化學生物動力學組組長、化學生物動力學室主任、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副主任等職。並任美國植物生理學會理事長(1963~1964)和美國化學學會理事長。
薩克斯
德國生物學家(植物學家)
貢獻:1.發現綠葉中的色素在葉綠體
⒉1864年做過這樣的實驗:把綠葉放在暗處數小時,消耗葉片中部分營養物質,然後把葉片的一部分暴露在光下,另一部分遮光。經過一段時間後,用碘蒸汽處理葉片,結果遮光的部分葉片無顏色變化,而照光的一部分葉片顯示深藍色:證明了綠葉光合作用產生了澱粉。
名言[1]
1.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達爾文
2.我不認為半小時是微不足道的很小一段時間。---達爾文
3.在觀察的領域中,機遇只偏愛那種有準備的頭腦. ---巴斯德
4.科學雖沒有國界,但是學者卻有他自己的國家。---巴斯德
5.人們只是基因繁殖的載體。---愛德華.威爾森
6.生物學家們必須時刻牢記他們所看到的並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進化出來的。---弗朗西斯 克里克
7.想要有好想法,就得先多想些主意,然後挑選最好的那一個。---利納斯·保羅
8.眼睛看到的主要取決於我們所追求的。如果我們曾茫然不知所措,最好的辦法就是問問自己,我們最想在將來看到努力之後的自己是什麼樣子。---約翰拉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