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生沙怪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生沙怪柳

沙生柽柳(学名:Tamarix taklamakanensis M. T. Liu)大灌木或小乔木,茎直立,树皮多呈黑紫色;细枝多呈赭石色。叶退化,在绿色营养枝上的叶几全部抱茎呈鞘状,呈阔三角形,春季灰绿色,进入夏季大部分变为黄绿色;生长枝上的叶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或锥形,基部宽半抱茎,略下延。总状花序于夏秋生当年生木质化生长枝顶端,集成顶生疏松的大圆锥花序;花枝和果经冬不落;苞片宽三角状卵形;花梗长约2毫米;花较大,萼片淡黄绿色,较花梗为短;花冠开展,粉红色;花瓣上部边缘两侧略向外反折,下部略向外鼓,花后散落;花盘5裂;花丝粗壮,挺直而不弯曲,花药心形;花柱基部联合,柱头圆头状。蒴果圆锥状瓶形,土黄色或黄灰色;种子短棒状,黑紫色,顶端丛生白色毛。花期7-9月,可部分延至10月初。

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面的库姆塔格沙漠,一直延续到甘肃敦煌的西沿生远离河床和湖盆的沙丘上。该种是中国荒漠地区流动沙丘上最抗旱耐炎热的固沙造林树种。茎杆可作各种工具柄把。嫩枝叶可作饲料。茎皮含单宁8.9% 。([[概述图片来源: [1] ]] )

形态特征

大灌木或小乔木,高3-5(-7)米,、茎直立,树皮多呈黑紫色,光亮;细枝多呈赭石色,一、二年生枝条细而软,常下垂。叶退化,在绿色营养枝上的叶几全部抱茎呈鞘状,使小枝如分节一样,叶仅先端游离,微向外斜伸,呈阔三角形,长仅为1毫米,春季灰绿色,进入夏季大部分变为黄绿色;生长枝上的叶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或锥形,基部宽半抱茎,略下延。

总状花序于夏秋生当年生木质化生长枝顶端,集成顶生疏松的大圆锥花序,每一总状花序长5-7(-12)厘米,宽6-8毫米,着花稀疏,1厘米内仅有花3朵;花枝和果经冬不落;苞片宽三角状卵形,基部宽,半抱茎,长0.9毫米,短于花梗长的1/2;花梗长约2毫米;花5出,较大,花冠直径4-5.5(-7)毫米;萼片5,卵形,淡黄绿色,较花梗为短;花冠开展,粉红色;花瓣5,倒卵形或长倒卵形,上部边缘两侧略向外反折,下部略向外鼓,长3-4毫米,宽2-2.5毫米,花后散落;花盘5裂;雄蕊5,花丝粗壮,挺直而不弯曲,比雌蕊略短,基部稍膨大,着生在花盘裂片的顶端,花药心形,顶端钝圆,无突起;花柱3,基部联合,较长,上部紧靠在一起,有时弯曲,柱头短,圆头状。

蒴果圆锥状瓶形,长5-7毫米,宽2.5毫米,土黄色或黄灰色,3瓣裂,内含15-20枚种子;种子大,短棒状,长2-2.5(-3)毫米,宽0.7毫米,黑紫色,顶端丛生白色毛。花期7-9月,可部分延至10月初。 [2]

产地生境

沙生柽柳在地理上分布仅局限在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中心地带。大致在东经76-89.5°,北纬37-42.5°之间,其分布界线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流沙范围基本吻合。分布区的面积在30万平方公里;垂直分布于拔海800-1300米之间。 [3] 生远离河床和湖盆的沙丘上。

生长习性

沙生柽柳是一种非常喜光的树种。特别适应干旱、炎热、少雨的流沙环境条件。在粘土地区及河漫滩因土壤透气性不良很难找到它的天然实生苗。根系发达,具有明显的主根,同时,也具有强大的水平侧根。1年生实生苗的根系深达1.3米,成年植株主根可深达6米以下的地下水层。高生长迅速,1年生实生苗高可达1.1米,10年生植株达5米以上,但直径只有3厘米粗,这完全是为了适应沙埋;10年以后生长速度减慢,年生长量50厘米左右。枝条萌发力很强,平茬后可在基部萌发出大量枝条,平茬后2年株高可达3米多。不怕沙埋,可以说,越埋生长越旺盛,越埋生长速度越快。沙埋后植株多呈丛状,一丛一般有主杆20-30根,多则40-50根,少数可以上百根,大丛往往占地100平方米,因而它的防风挡沙能力也强。沙生怪柳于4月初萌发生长,7月下旬开始开花,花期可延续到10月初,果成熟于9-10月间,茹果3裂,内含15-20个黑紫色带白冠毛的成熟种子。10月底11月上旬带叶小枝上部脱落进人冬季休眠期。沙生柽柳3年后进人少量开花结果期,10年以后的植株大量开花结果,在流沙地区其寿命可达50年以上。

扦插

扦插繁殖春秋均可进行。选1厘米粗生长健壮的萌孽枝,切成40厘米长的插穗,株距5厘米,行距40厘米,在沙土地上进行扦插。插前将插条浸抱1-2天,擂后灌水并及时在行间松土,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同时可以提高春季土壤的地温,从而提高成活率。秋季扦插苗入冬前应覆土或搭设保温棚越冬;春季扦插苗当年可高达1米。 [4]

播种

沙生柽柳一般在夏季播种,也可以在来年春季播种。播种前先灌水,浇透床面,然后将种子均匀撒于床面上。由于种子细小,可混入沙子一起撒播,一般5克/平方米左右,再以薄薄的细土或细沙覆盖,也可以不覆盖,任其随水渗入土壤,并与土壤紧密接触。播种后3天大部分种子发芽出土,10天左右出齐苗。一要有充足的水分,因为沙生柽柳种子在发芽期和幼苗期要求湿润的土壤环境,做到勤灌水,每隔3天浇1次小水,保持床面湿润。二要遵循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除掉各种杂草。三要适时追肥,施腐熟的有机肥或尿素等化肥。实生苗1年可长到50-70厘米,直接出圃造林。 [5]

整株移栽

整株移植加强培养成形快。是普遍采用的培植方法。适于晚秋和早春进行。移植后立即灌水,保持土壤湿润7-10天,以后每隔半月浇水1次,成活率可达95%以上。

压条

选择生长健壮的植株,在枝条离地40厘米的近地一侧剥去树皮3-4厘米,露出形成层,然后将剥去树皮的部位置入土壤中,用带杈的木桩固定,使其与土壤紧密接触,适时浇水,5天左右即可生出不定根,10天左右,将其与母株分离、移植。

分株

沙生柽柳一般成丛分布,1丛沙生柽柳有多个枝条。在春天沙生柽柳萌芽前,可将其连根刨出,一丛沙生柽柳可分成几株,然后重新栽植。

栽培技术

水肥管理

柽柳虽然耐粗放管理,但在栽植的头三年,对其进行细致的水肥管理非常有必要,可以加速植株生长,利于形成良好的株形。栽植时,要施入些经腐熟发酵的圈肥作基肥,基肥应与栽培土搅拌均匀。秋末可再施一些圈肥;第二年春末可施用一些三要素复合肥,秋末施用圈肥;第三年可按第二年的方法施肥。从第四年起,如植株长势正常,可少施肥或不施肥。

柽柳栽植后应立即浇头水,7天后浇二水,再过10天浇三水,此后视土壤墒情浇水,总的原则是宁湿勿干,但不宜积水。秋末浇足浇透封冻水。第二年早春浇好解冻水,以后每月浇一次透水,秋末浇好封冻水。第三年按第二年方法浇水。3年后进入正常管理,只需靠自然降水生长,如不是长期干旱,不用特别浇水。

修剪整修

柽柳在园林中常用的株型有两种,即自然灌丛形和小乔木状。

自然灌丛形修剪比较简单,栽培前期可任其丛生状分枝自然生长,重点保护平展枝。及时疏除过密枝、干枯枝、衰老枝,同时将粗大的枝条疏剪掉,以促其多生中小枝条,形成良好的灌丛形,达到最佳观赏状态。

小乔木状选择直立性强的枝作主干培养,其他枝条全部疏除。对选留的枝短截,高度保持在40厘米左右,在其上选择直立性强的枝作主干延长枝培养。长至一定高度后,在其上选择两三个分布均匀的枝条作主枝,秋末对主枝进行短截,培养侧枝,对侧枝上的无用枝及时疏除。经过几年的培养,基本树形就可以形成。在以后的管理中只需将冗杂枝、过密枝、病虫枝和过低枝疏除。

生沙怪柳[1][2]图片来源百度网

物种现状

保护价值

沙生柽柳是中国西部荒漠地区流动沙丘上优良先锋固沙造林树种,也是中国特有种,对研究亚洲中部荒漠植物区系的特点和本属的系统发育均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保护措施

应在集中分布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严禁破坏,并大量培育和栽植,扩大种植面积。各地沙生植物园应引种栽培。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仅是物种的保护,还应包括基因、生境、生态系统和景观不同层次的保护。结合一些特有珍稀物种,建立必要的自然保护区才能达到全面综合保护的目的,例如,在中国建立塔克拉玛干沙生柽柳的自然保护区,既保护了沙生柽柳,也保护了寄生该植物的名贵草药-管花肉苁蓉,还保护了该植物分布区内的野骆驼。实现由物种到生态系统、景观全面综合保护的作用。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Ⅱ级。 [6]

主要价值

生态

沙生柽柳具有生长迅速,不怕沙埋,耐盐碱,抗寒冷,适应干燥、炎热、少雨、多风沙的流沙环境。是一种极为优良的固定流沙的先锋树种。

经济

沙生柽柳木材比重大(可沉于水),含水率低(20%),火力旺盛,发热量次于煤,是沙区群众最好的燃料之一。主茎端直,材质细致,亦是制作各种小型工具的好原料。细枝条可编织筐、篓、抬把等用品。嫩枝及叶可作羊、驴、骆驼的饲草。根茎叶内含有单宁,茎皮内含单宁达8.9%。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