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生死疲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生死疲劳
来自范者豪的图片
shēng sǐ pí láo

书名: 生死疲劳

作者: 莫言

文学体裁: 小说

首版时间: 2006年

创作年代:   20世纪

所获荣誉: 第二届红楼梦奖、第一届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

首版字数: 55万

《生死疲劳》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这5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围绕着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并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

小说《生死疲劳》获得第二届红楼梦奖和第一届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1]

作品简介

在《生死疲劳》小说中,一个被冤杀的地主经历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狗、猴,最后终于又转生为一个带着先天性不可治愈疾病的大头婴儿;这个大头婴儿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身为畜牲时的种种奇特感受。小说透过各种动物的眼睛,观照并体味了五十多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庞杂喧哗、充满苦难的蜕变历史。

小说的叙述者,是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一个地主,他认为自己虽有财富,并无罪恶,因此在阴间里他为自己喊冤。在小说中他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一世为驴、一世为牛、一世为猪、一世为狗、一世为猴、一世为人……小说正是通过他的眼睛,准确说,是各种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

创作背景

《生死疲劳》书名来自佛经,来源自佛经中的一句:“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莫言说,佛教认为人生最高境界是成佛,只有成佛才能摆脱令人痛苦的六道轮回,而人因有贪欲则很难与命运抗争。[2]

在创作前《生死疲劳》莫言在承德参观了承德当地一个有名的庙宇,墙上有六道轮回的壁画。当他看到六道轮回一下想到了小说的结构。通过动物的眼睛来看人类社会,他觉得是个非常新鲜的视点,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便开始下了这本书。[3]

所获荣誉

2006年7月,《生死疲劳》入围首届“曼布克亚洲文学奖”;并入选中国小说学会“2006年度小说排行榜”(榜首)。

2007年获得“‘福星惠誉杯《十月》“优秀作品奖”,2007年获得“福星惠誉杯”《十月》优秀作品奖。

2008年荣获香港浸会大学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首奖”。

2018年9月,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4]

作者简介

莫言出生于1955年2月17日,[5] 原名管谟业,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19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2011年8月,莫言凭借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获诺贝尔奖第一人。[6]

相关视频

莫言谈《生死疲劳》:自己时而哭时而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