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甘青针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甘青针茅Stipa przewalskyi Roshev.)是禾本科,针茅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秆少数丛生,高可达80厘米,基部宿存枯萎的叶鞘。叶鞘基部者略长于而上部者短于节间;基生叶舌钝圆,两侧下延与叶鞘边缘结合;叶片纵卷成线形,下面微粗糙,上面被微毛,圆锥花序,成熟时伸出鞘外,分枝孪生,上部小穗灰绿色,成熟后变紫色;两颖几等长,外稃顶端关节处生短毛,芒两回膝曲扭转,角棱上具短刺毛,5-8月开花结果。

甘青针茅分布于中国内蒙古、宁夏甘肃、西藏、青海、陕西、山西、河北、四川等省区。常生于海拔850-3600米的林缘山坡草地或路旁。

甘青针茅为中上等放牧型饲用植物。幼期叶量丰富,饲用价值高,冬春季,保存下来的基生叶是牛、羊过冬的好饲草。

甘青针茅形态特征

甘青针茅-标本多年生密丛草本 秆少数丛生,高30-80厘米,基部膝曲。叶鞘光滑,顶部边缘膜质;叶舌披针形,白色、膜质,长0.5-3毫米;叶片上面光滑或粗糙,下面叶脉上被较密的短刺毛;茎生叶稀疏,长15-30厘米, [4] 基部宿存枯萎的叶鞘。叶鞘基部者略长于而上部者短于节间;基生叶舌钝圆,长0.5-1毫米,秆生者长2-3毫米,两侧下延与叶鞘边缘结合;叶片纵卷成线形,下面微粗糙,上面被微毛,秆生者长10-15厘米,基生者长达30厘米。

圆锥花序长15-30厘米,成熟时伸出鞘外,分枝孪生,上部着生少数小穗;小穗灰绿色,成熟后变紫色;两颖几等长,先端尖细呈尖尾状,长1.2-1.5厘米,第一颖具3脉,第二颖具5脉,外稃长8-9毫米,具5脉,顶端关节处生1圈短毛,其下具微刺毛,背部具排列成纵行的短毛,基盘尖锐,密生柔毛,长约2毫米,芒两回膝曲扭转,角棱上具短刺毛,第一芒柱长1.5-2.5厘米,劲直;内稃具2脉,背面无毛或疏生短毛。

第二芒柱长约1厘米,芒针短于或略等长于第一芒柱,劲直,针刺状。单株丛鲜重4-10克,分蘖数9-24个,每穗结籽51-85粒。[1]

甘青针茅近种区别编

甘青针茅与丝颖针茅(Stipa capillacea Keng)相近,但秆生叶舌长2-3毫米;小穗较短小;花成熟常脱落仅留空颖;芒较粗硬,芒针短而劲直,极易区别。

甘青针茅产地生境

甘青针茅分布于中国内蒙古、宁夏、甘肃、西藏、青海、陕西、山西、河北、四川等省区。常生于海拔850-3600米的林缘、山坡草地或路旁。

甘青针茅为旱中生密丛禾草,属温带草甸草原种。由于耐寒,也常为中国青藏高原草常见伴生种。在青藏高原哲占湖附近的喜马拉雅山北侧,生长在海拔4600-5000米处。在青海西南,藏北高原及云南、甘肃的甘南也有零星分布,也见于冈底斯山南侧、阿里南部和青南高原西部海拔4000-4400米处。在贺兰山仅见于海拔1800-2300米的阳坡、半阳坡和阴坡。进入黄土高原多分布于半阴湿山地,构成山地草甸草原群落的优势种。常分别与万年蒿、长芒草、落芒草等组成不同的群落,总盖度60-70%,甘青针茅分盖度20-30%,多度达cop,频度80%。作为次优势种,出现在喜马拉雅山北侧以及青海西南,藏北高原的短轴嵩草高寒草甸中,生境较干旱。在冈底斯山南侧、阿里南部和青南高原西部海拔4000-4400米的地区,甘青针茅伴生在喜马拉雅嵩草高寒草甸中。有时上升为建群种,形成以甘青针茅为主的山地草甸草原。在宁夏山地有时也伴生在蒙古绣线菊、大披针苔草及杜松、灰榆、小叶金露梅等灌丛群落中。

甘青针茅生长习性

甘青针茅在宁夏六盘山地区4月返青,7月上旬开花,8月中、下旬种子成熟,9月枯黄,生育期180天左右。花果期5-8月。

甘青针茅主要价值

甘青针茅为中上等放牧型饲用植物。抽穗前马最喜食,其次是山羊、绵羊和牛。幼期叶量丰富,饲用价值高,结籽后因带有尖锐基盘的颖果及芒,易扎伤家畜的口腔及皮肤,适口性显著降低。冬春季,保存下来的基生叶是牛、羊过冬的好饲草。[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