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甘肃通渭

甘肃通渭,隶属于甘肃省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东侧,介于东经104°57′~105°38′、北纬34°55′~35°29′之间。东南、南分别与天水市秦安县和甘谷县接壤,西南、西分别与天水市武山县和定西市陇西县相邻,西北、北、东北分别与定西市安定区白银市 会宁县平凉市 静宁县毗邻。

甘肃通渭

通渭县共辖6镇12乡,总面积2908.5平方公里,43.14万人(2012年)。2012年,通渭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49060万元。

通渭县境内重要的革命历史遗存主要有"榜罗会议"革命遗址、通渭县城红军长征文娱晚会遗址

目录

基本简介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总面积2908.5平方公里,现辖18个乡镇332个村民委员会、10个社区,总人口4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58万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耕地详查面积232万亩(统计数据为183万亩),农民人均5.7亩,处于全省第二位。海拔1410—2522米,年均气温7.7℃,无霜期120—160天,年降水量380mm左右,年蒸发量1500mm以上。境内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资源严重缺乏,水土流失严重,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频繁。[1]


境内矿藏资源主要有温泉地热、花岗岩、汉白玉、硅铁矿、高岭土等。通渭温泉日泛水量6000吨以上,地下200米处恒温113.1℃,地表水温53.9℃,富含钾、钠、锂、锶、硼、钙、铁、碘、硼酸、硫酸、氟、氡等32种元素和化合物,属国内少见的复合型富质高热矿泉,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早有记载,“浴可医治百病,饮可养颜美容”,素有“陇上神泉”之美誉。

通渭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县,至今已有2100余年的历史。境内发现的古遗址和彩陶,属“仰韶”、“齐家”文化。红25军和红一、二、四方面军先后途经通渭,红一方面军途经通渭时,中共中央在榜罗镇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议,史称“榜罗会议”,正式作出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北、以陕北为大本营领导中国革命的重大决定;毛泽东同志在县城文庙街小学接见陕甘支队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时,首次朗诵了他到通渭后酝酿成熟的《七律·长征》。通渭崇尚耕读、人才辈出,东汉通渭籍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为我国五言诗的成熟作出了重要贡献,大陆首位当选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的杨子恒、甘肃籍中科院院士姚檀栋和尚永丰都是从通渭走出的农家子弟。全县现有书画创作人员3000多人,其中中书协会员14人,不少农民扛起犁头是庄稼把式、拿起笔杆是书画艺人。近年来,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国田径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中国红豆草之乡”。[2]

历史沿革

汉置平襄县,宋改为通渭县。取通往

古渭州(今临洮)之意得名。一说,因渭河得名。

2000年,通渭县辖2个镇、21个乡。 通渭县历史悠久,开发较早,距今已有四、五千年。西周为羌戎地区,秦属陇西郡,汉初始置平襄县,属天水郡。宋置通渭县,元属巩昌路,明清属巩昌府,建国后于1956年划归定西专区所辖至今。

通渭县历史悠久,汉元鼎三年置平襄县,为天水郡治所。新莽始建国元年,改天水郡为镇戎郡,改平襄县为“平相县”,地皇四年七月,成纪(今秦安北)人隗嚣聚众10万反莽,攻陷平相,复称平襄,建立割剧陇右诸郡的政权。永平17年,天水郡更名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谷),平襄为辖县之一。三国时平襄县为曹魏广魏郡(治今秦安县陇城)辖,西晋时平襄县属秦州略阳郡。治平四年(1067)置鸡川寨仍属秦州。宋熙宁(1068)元年,陕西秦凤路副督总管杨文广筑大甘谷口寨(今甘谷县杨家城子下村北),朝廷赐名“甘谷城”,又于擦珠谷筑一大堡 (今什川乡李家坪古城遗址),朝廷赐名“通渭堡”,因牛谷河通往渭河而得名。熙宁五年(1072)升通渭堡为通渭寨,属熙河路通运军(治今陇西)辖,崇宁五年(1106)升通渭寨为通渭县,属巩州(治今陇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渭县属天水专区辖,1955年改属甘肃省定西专(地)区(现定西市)所辖至今。全县共辖6镇12乡、332个行政村、3个社区、2440个村民小组。6镇:平襄镇、马营镇、鸡川镇、榜罗镇、常河镇、义岗川镇。12乡:陇阳乡、陇山乡、陇川乡、新景乡、碧玉乡、襄南乡、李店乡、什川乡、三铺乡、华岭乡、寺子乡、北城铺乡。

地理气候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

东经108°48'到105°39',北纬34°30'。东界秦安,南临甘谷、武山县,北接会宁、静宁县,西邻陇西、定西县。东西长78公里,南北宽64公里,总面积2908.5平方公里。耕地185.3万亩,其中粮田132万亩,经济作物23.8万亩。全县辖2镇21乡332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2440个合作社,总户数92125户,总人口442451人,其中农业人口42.71万人,非农业人口1.5万人。县人民政府住所地平襄镇,邮政编码:743320,电话区号:0932 。

通渭县属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壑区,多黄土梁、峁和河谷阶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600米~2200米,为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性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6.6℃,冬季最低气温一般在-20℃左右,夏季最高气温一般在30℃左右,年温差较大。无霜期147天,降水量334.9mm左右。地表水资源9542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1478万立方米。

面积人口

全县东西长约78公里,南北宽约64公里,总面积2912.97平方公里。全县

居民总户数101891户、总人口46.73万人,其中农业户数86852户、农业人口42.68万人。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32897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平襄镇42718、马营镇19737、陇阳乡15540、陇山乡16705、陇川乡14964、新景乡13847、鸡川乡20712、碧玉乡20362、徐川乡12805、襄南乡24464、李店乡17308、常河乡32933、文树乡13540、青堡乡13503、榜罗乡19544、什川乡17804、黑燕乡10422、三铺乡16048、锦屏乡11014、华岭乡17878、义岗乡21448、寺子乡15799、北城乡23804。

资源优势

通渭县地处黄土高原南部的连绵地带,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势西北高、

东南低,属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区,年平均气温7.7℃,降水量300~600mm,无霜期120~170天,日照时数2100~2430小时。是全省18个干旱县、41个国扶县之一。

境内矿藏资源丰富,主要是花岗岩、汉白玉、硅铁矿、高岭土、硫铁矿、地热温泉和煤等。花岗岩分布仅露地储量在6亿立方米以上,高岭土可开采储量187万吨,硅铁矿总储量300万立方米。地热资源3处,距县城8公里处的地热温泉闻名省内外,日泛水量在6000吨以上,地表水温53.9°C,富含铁、碘、氟、钙、钾、锶、氡等19种化学元素,属国内少见的复合型富质高热矿泉,“浴可医治百病,饮可提神美容”,可洗愈皮肤病、胃肠道疾病、风湿病等17种疾病,为陇中著名的疗养胜地,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风力资源

华家岭、牛营大山等区域风力资源丰富,全年可利用有效风速时间大于6000小时,且工程地质、交通运输、环境影响及施工安装等建设条件优越,风能开发前景广阔。概算总投资42亿元的华家岭风电场建设项目已与华能甘肃公司签订了开发协议,一期49.5MW项目已经省发改委批准开展项目前期工作,二期49.5MW项目已经上报省市发改委待批;总投资11亿元的通渭县牛营大山风力发电场项目已与中国大唐集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达成了意向性协议,规划建设总装机容量10-15万千瓦风力发电机组。

光热资源

全县年平均温度7.7℃,极端最高气温达32.1℃,年日照时数为2100-2400小时,年太阳辐射量为130.3千卡/平方厘米,光热资源充足,具有一定开发前景。论证储备了总投资1.2亿元的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装机容量5000KW太阳能发电系统。

矿藏资源

主要有温泉地热、花岗岩、大理岩、安山岩、硅铁矿、高岭土等。通渭温泉日泛水量6000吨以上,地下200米处恒温113℃,地表水温53.9℃,富含钾、钠、锂、锶、硼、钙、铁、碘、硼酸、硫酸、氟、氡等32种元素和化合物,属国内少见的复合型富质高热矿泉;花岗岩仅露地可采储量29.4亿立方米,大理岩总储量约900万立方米,安山岩总储量约10亿立方米。

劳动力资源

全县现有劳动力29.9万人,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7.3万人、城镇下岗职工4000余人,有职业教育学校4所,年培训城乡劳动力2.3万人次,输转剩余劳动力9.5万人次。

文化旅游资源

通渭是东汉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的故里,境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享誉陇上的“通渭温泉”、独具特色的“书画产业”、光辉灿烂的“红色旅游”、历史悠久的“通渭小曲”等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和旅游资源。温泉旅游度假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榜罗会议”遗址列入“全国红色旅游100个经典景区”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通渭小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鹿鹿山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近年来,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国田径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中国红豆草之乡”。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我县正在以创建全国文化旅游名县为目标,打造以“陇中风情游、红色圣地游、书画采风游、温泉度假游”为主的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政情概况

经济发展加快

通渭曾因穷而出名。解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历届领导班子的真抓苦干下,通渭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奋斗,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团结和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实施“五大战略”、培育“四大产业”,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10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7.4亿元,比“十五”末8.6亿元增长82%,年均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1亿元,是“十五”末3.02亿元的5.3倍,年均增长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亿元,比“十五”末1.8亿元增长98%,年均增长15%;大口径财政收入6316万元,是“十五”末2036万元的3.1倍,年均增长25%;财政支出11.22亿元,是“十五”末2.5亿元的4.5倍,年均增长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63元,比“十五”末5060元增长87%,年均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2550元,比“十五”末1583元增长61%,年均增长10%。

优势产业突出

通渭是传统农业县,近年来,县上持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出了“稳玉米、扩洋芋、压小麦、种药材、增果菜”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思路,全县以玉米、马铃薯、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膜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80万亩以上,总产量45万吨左右,玉米淀粉及其附属产品加工能力10万吨。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总产量55万吨左右,有规模较大的马铃薯加工企业5家,精淀粉生产能力达7万吨,粗淀粉生产能力达2万吨,年可加工原料60多万吨;马铃薯脱毒苗和脱毒原原种年生产能力分别达3000万株、5000万粒。现有天然草场87.7万亩,优质牧草留床面积50.83万亩,每年可产玉米秸秆160多万吨,全县已建成肉牛养殖场15个,规模养殖户达1.86万户,牛存栏量5.6万头。境内有中药材品种236种,野生蕴藏量约达80万公斤,其中72种属于全国重点普查的363个品种;以党参、柴胡、黄芪、板兰根为主的道地中药材种植面积4万亩左右,总产量8000吨以上。设施农业发展较快,已建成日光温室820座、塑料大棚9960座3321亩,每座日光温室年收益2.5万元以上、塑料大棚3500元以上。

工业快速发展

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积极构建具有通渭特色的工业体系,推动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特色主导产业、风电开发为主的新型能源产业、服装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兴起。2009年规划并启动建设通渭县工业集中区,总面积13.41平方公里,由农副产品加工园、草畜循环经济产业园、机械建材工业园和物流园4个园区组成;概算总投资131.6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4.6亿元、企业建设投资107亿元,建成后年产值可达120.37亿元,上缴税金6.2亿元。农副产品加工园于2009年启动建设,当年投入资金2000万元征收土地329.1亩,首期入驻的16个工业项目已完成投资4.73亿元,晓铃商贸公司年产6万吨玉米淀粉加工等12个项目建成投产、瀛海堂医药公司年产3000吨中药饮片加工等4个项目即将投产。2011年,工业集中区规划新引进入驻企业11户,项目建设总投资6.2亿元,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已引进入驻皮具和服装加工企业3户,完成投资1.03亿元,工业集中区已成为壮大工业经济的强力引擎。同时,我县还制定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投资企业在基础保障、管理服务、土地使用、财税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

城建步伐加快

着眼于打造“宜居”县城和文化旅游城市,县城建设按4大块进行功能布局,旧城区以宜居为主,新城区以行政办公、教育、卫生公共服务为主,西城区依托温泉资源,以书画交流、观光农业、休闲娱乐为主,东城区以工业园区、商流服务为主。“十一五”时期,完成城镇建设投资26.8亿元,修编了县城区总体规划,实施了旧城改造工程,启动了新城区、西城区、东城区建设,完成征地拆迁3.87万平方米,新建县城区道路9条4.5公里,实施了文化广场、滨河路风情线、南园体育公园、温泉城、城区垃圾处理等项目。今年,全县实施重点城建项目22个,总投资15.6亿元。不断完善城区道路网络,实施总投资6378万元的温泉路、总投资3500万元的滨河路东段道路及景观带、总投资6100万元的北街道路东段改扩建工程,规划实施总投资4.66亿元的北街西段道路改扩建及房地产开发项目。积极改善城区配套设施,实施总投资3738万元的城区污水处理、总投资5799万元的城区集中供热、总投资3715万元的城区街道路灯节能改造项目。继续推进秦嘉徐淑公园、县体育馆、温泉城建设,启动建设总投资6000万元的文化苑项目,实施总投资3.33亿元的书画城项目,规划实施总投资28.63亿元的牛谷河陇中书画风情线综合开发项目。

“十二五”期间,通渭县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扶贫开发为主线,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工业强县、文旅活县、科教兴县五大战略,着力培育玉米和马铃薯、草畜、劳务、旅游四大产业,全力打造全省旱作循环农业示范县、陇中重要的风电基地和全国文化旅游名县,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新通渭。

文化体育

通渭县文化底蕴深厚。通渭群众酷爱书画,习字作画蔚然成风,全县10万余户几乎家家悬挂、收藏字画,书画收藏总量150万件以上,现有画廊260多家,从事书画习作创作的人员3350人,有县以上协会的创作骨干349人,其中有国家、省级书法(美术)协会会员32人,从事书画装裱和经销的人员达2000多人,年书画交易额1000万元以上。1993年曾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通渭县以书画之乡闻名,县文化馆魏岳嵩、刘铎、何钰等的作品多次在省上和全国各种大型展览上展出受到好评。魏岳嵩的《梅兰菊竹》条屏1984年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楷书扇面1987年在《书法》杂志发表。刘铎的行草在中国、日本等国书法爱好者参加的《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书画展览》中入选,并在杜康杯全国大奖中获佳奖。全县还多有书画收藏爱好者,米芾、郑板桥、于佑任等历代名家的作品都有收藏,当代舒同、启功等书法家的作品也散见于民间。

通渭体育事业成绩骄人,先后被国家命名为“全国田径之乡”和“全国体育先进县”,常河、鸡川镇先后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鸡川、寺子、常河、碧玉、榜罗、什川、义岗、马营和原青堡等乡镇先后被评为全省体育先进乡镇。

区域政治

姓名 职务 工作分工 邵志刚 县长 主持县政府全面工作 宗学谦 常务副县长 负责县政府常务工作 高金永 副县长 负责交通工作 徐斌科 副县长 负责精准扶贫、农村经济、农村改革、水利水保、防震减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等方面的工作 张晓玲 副县长 负责教育体育、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工作 刘定顺

副县长 负责发展改革、工业、招商引资、统计、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物价、粮食等方面的工作 董光武

副县长 负责公安、司法行政、民政、残联、食品药品监管等方面的工作 韩刚

副县长 分管县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负责金融、保险等方面的工作 严凯

副县长 协助徐斌科同志分管农业农村工作,重点负责与福建省福清市衔接做好对口帮扶工作 赵彦泰 副县长 负责非公经济发展、工商、质监工作 折叠编辑本段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有小麦、莜麦、扁豆、速效豆

、谷子、糜子、玉米、洋芋、荞麦等17个种类。经济作物有胡麻、蔬菜、瓜果、药材、花卉等上百个种类。

城市工业主要有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建材业。年产量最大的有粉丝、味精、淀粉、地毯、水泥、毛衣裤等二十多种产品。其中“飞天牌”粉丝获全国食品博览会银奖,“温泉牌”味精获全国食品博览会银奖,为部级优质产品,两项均被列为甘肃省名牌产品;仿古地毯获全国优质进出口产品银奖;牦牛绒衫获’95武汉纺织年会纺织类“维尔佳”杯二等奖。境内有西兰、华双、马陇等3条国家干线公里,有17条县乡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县城距省会兰州180公里,横穿全县的310国道已经建成。邮电通讯发展迅速。县城已开通程控国内直拨电话,马营等16个乡镇实现了农话自动化。电力供应比较充分裕,有110千伏输变电线路1条,35千伏输变电站5个。实现了村村通电。

平均海拔1970.5米,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具有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属陇中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区,年平均气温7.7°C,极端最低温-20.7°C。总人口 42.85万人,总土地面积290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5.3万亩,其中粮田133.26万亩,经济作物24.53万亩,人口密度156.33人/平方公里。

文化教育

通渭县文化底蕴深厚,境内发现有温家坪新石器时代遗址和战国时代秦长城遗址,历史上有东汉末年的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明代工部尚书赵荣、开封知府王瓒、清代“陇右真儒”李南晖、四川按察使牛树梅等文化名人。通渭也是中国工农红军途经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地方之一,县内建有榜罗红军长征纪念馆、义岗红军烈士陵园、红军长征纪念碑等革命纪念建筑,红军长征榜罗会议遗址已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100个景点之一,“通渭小曲”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通渭群众酷爱书画,习字作画蔚然成风,全县10万余户几乎家家悬挂、收藏字画,书画收藏总量150万件以上,现有画廊260多家,从事书画习作创作的人员3350人,有县以上协会的创作骨干660人,其中有国家、省级书法(美术)协会会员45人,1993年曾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57所,其中完全中学5所,职业学校4所,进修学校1所,初级中学19所,九年制学校19所,小学295所,幼儿园12所,校舍面积达339418万平方米,拥有教职工5378人,在校学生10868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05%,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5.1%。

特色特产

莜麦是营养丰富的粮食作物,在禾谷类作物中蛋白质含量最高,且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其组成也较平衡。由于莜麦营养丰富,耐饥抗寒,在自治区西部被誉为一宝。征麦含糖分少;蛋白多,是糖尿病患者较好的食品。又因脂肪中含有较多的亚油酸,是老年人常用的疗效食品。

莜麦经过淘洗、晒晾、炒熟、磨制成面,名曰“莜面”。

荞麦

荞麦富含蛋白质、脂肪、VB1、VB2、VE等多种维生素及钙、镁、铁、锌等多种矿物质和纤维素,还富含其它粮食作物中所没有的卢丁(VP)。据《本草纲目》记载,荞麦具有养肝、护肝、补血的营养保健作用,对防止糖病、血栓病等有奇特疗效。

苦荞茶

苦荞麦是生长于特殊环境下的农作物,其保健食疗特性《本草纲目》、《食疗本草》等典著均有记载。乐百味牌苦荞茶精选海拔2100米以上通渭华家岭无公害生产基地培育种植的优质苦荞为原料,是乐百味公司与科研院校历经数年共同合作攻关而创造的科研成果,该公司是国内首家批量生产苦荞茶的企业。

苦荞茶是中华传统食疗经验与现代食品科学的完美结合,是贡献给现代人类健康的科技结晶。苦荞茶集各类矿物质、维生素、生物素为一体,是百分之百纯天然有机食疗保健品。

本品不分男女老妇均可饮用,特别对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有一定的食疗预防效果。并有清热解酒,瘦身健美之作用,本品更适宜妇女、儿童饮用,还有清凉降暑、健胃宽肠之功能。

通渭苹果

甘肃佳信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营苹果园面积3500余亩,年总产值4500万元。合作社瞄准通渭苹果迅猛发展的势头,以组织生生产绿色、有机苹果为主,实施“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战略,采用专家定期培训、乡土技术人员常年驻点指导、社员赴外参观学习等办法统一开展果园管理。先后依托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中国果品流通协会、中国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中国苹果产业协会在国内外建立销售窗口。产品已通关国家有机认证,成功进入家乐福、沃尔玛和欧尚等大型商超。

特色小吃

荞圈圈

通渭人喜欢吃荞圈圈。通渭荞圈圈以开水烫荞面,拌少量小苏打,调成糊状

,旋入特制的木勺或铁勺中,用八成热的油炸至棕红色捞出。瞬时香气四溢,入口松软香酥,口感丰润细腻,加之天然的甜味,让人垂涎,咀嚼时别有风味。

通渭人喜欢吃荞圈圈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传说先祖时期牛谷河畔土地肥袄,各种粮食都是多穗的。一年收的粮食当年吃不完,好多人不敬天道,暴殄天物,懒惰不思农事。玉皇大帝一天下界游玩,看见有人随意糟蹋粮食。玉帝很生气,便要惩罚百姓,命“牛神”将五谷杂粮在三个时辰内全部捋为单穗。“牛神”奉命行事,用了足足三个时辰才拔完了所有五谷。“牛神”见荞麦似乎不是什么正经庄稼,便不想劳神了。看看时辰已到,便顺手捋了一把,不想捋破了手指,“牛神”便匆匆去复命。荞麦染了“牛神”的血,茎杆、叶脉都变成了红颜色,长得特别快,一旬一收,牛谷河畔的通渭百姓靠吃荞麦才免于饿死。“牛神”也因为没有完成玉帝的命令被罚永远到人间劳作。从此以后,百姓都一心向善,但老天的惩戒不可不记,荞麦有活命之恩,用荞麦面做成圈圈意在让百姓完完全全记住不能随意糟蹋粮食。荞圈圈中间做成空的就是告诉后代不勤俭持家就是坐吃山空。

通渭荞圈圈含有其它食品所不具有的芳香甙味,吃起来清香可口。荞面含有对人体有益的钙、磷、铁、镁、钾和微量元素等,以及丰富的维生素B1、B2、E、P、C,其含量都高于其它粮食作物。人体必需的赖氨酸、精氨酸、烟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也很高。荞面含有其它主食中所没有的叶绿素和卢丁。卢丁有软化血管、保护视力和预防脑血管出血的作用。荞面中所含的苦味素,有清热、降火、健胃之功效。所以,荞面被人们誉为“益寿食品”、“长寿食品”。荞面食有杀肠道病菌,消积化滞,凉血解毒,解湿,治肾炎、禁口痢疾、绞肠痧、汤火灼伤的功能。在临床上还可用荞麦治高血压、糖尿病、视网膜炎、心脏病、肥胖病以及预防微血管脆弱等症。荞面还有较好的抗癌作用,特别对老年疾病具有很好的医疗功效。因此,油炸的荞圈圈以其营养丰富,口外香甜,老少皆益成了通渭的一道美食。

甜醅子

甜醅子是通渭的传统小吃,又名酒醅子,其原料有三:一为莜麦,二是青稞

,三是小麦。做法相同。

做法是将莜麦或青稞(去外皮)簸净,清水洗去杂质,入锅煮熟(表层开口),沥出凉冷,加入甜醅曲和匀,装进坛中密封,保持恒温(15℃上下),经3~5天发酵,开坛食用,醇香、清凉、甘甜,夏能清心提神,冬则壮身暖胃。

清明一过,便是普遍制作甜醅子的时节,甜醅子的主要原料和米酒有些区别-是麦子类,其品种有二,一是莜麦所制,二是青稞所制,表稞是青藏高原独有的原料。两种做法大致相同,制作时先拣去莜麦或青稞的瘦凿,再把莜麦装入口袋或放在编制簸箕内再三搓拌,去其浮皮,青稞则要舂净精皮,然后放进锅内煮八成熟捞出放案上晾,以份量多少比例加入曲子拌匀,入瓷盆内,置热炕头或灶上捂严发酵,待两三天闻到清香酒味时便成。此物吃起来又香又异,还有醇芳的酒汁,故名甜醅子。

甜醅能否发酵成功关键在于掌握温度,而揭盖时间却因季节而不同,这就全凭酿造者的经验了。更值得一提的是,甜醅发酵时反复生成的甜醅酒可谓稀罕之物,醇美香甜,营养价值高,夏季食用避暑效果尤佳.

甜醅极受群众喜爱,除居家酿制自食外,出售者亦不少。无论在县城的大街小巷还是村集镇市上,随处可见甜醅摊。一根扁担两只箩筐,脸盆里满是白生生、蜜旺旺的甜醅。一碗下肚,甘甜如饴,满嘴生津,倍觉神清气爽,这酒香醇厚的甜醅实在是让人受用无比。

酿皮

酿皮是通渭著名的地方风味小吃,通渭县的每条街巷都有卖酿皮子的小馆

、小摊,还有推车挑担、串户叫卖的。这种凉吃的食品,在夏秋炎热天里,最受人们欢迎,食用者非常普遍。

酿皮是用面粉制作而成的。其做法是将面粉用凉水和成硬团,然后在清水中揉搓,这样可以使面粉中的蛋白质和淀粉分离。淀粉沉淀后,倒去清水,加放食碱,调成面浆,舀入平底盘上笼蒸熟,凉冷后切成筷子粗细的长条即可。面粉中的蛋白质则另外蒸熟,切成薄片,随碗搭配。一碗黄亮透明的酿皮子,加上油泼辣椒、精盐、酱油、蒜泥、芥末、香醋、芝麻酱等调料,再加一小撮青菜,具有色艳味美、油浓汁足、凉爽利口、喷香解暑之特点。酿皮食法多样,既可当主食,又可当菜看,可凉可热,四季皆宜,深受大众欢迎。

民俗文化

刺绣

从古到今,通渭妇女擅长刺绣。在鞋头、袖口、裙子、枕头、和男人穿戴的围腰

、袜底等衣物上刺绣各种图案。在儿童的衣服、鞋、帽、门帘、床罩、沙发、台布、电视机套上面扎花刺绣是妇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刺绣的图案模仿花草鸟兽、名人字画、传说故事中的人物等,题材花样及艺术技巧十分丰富,姑娘出嫁是“摆嫁妆”的习俗其实是显示姑娘刺绣手艺的重要内容。

通渭刺绣分七类,包括花卉,动物、人物、风景、卡通、生活用具、小附件饰品。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爱好者都尝试不同的刺绣手法。目前常用Fairy线绣出作品,绣出的花卉、人物、卡通、风景都能表现出完美的艺术风格。Fairy线线色丰富(至今为止有453种颜色)。绣线饱满,色泽柔和、持久;即使经过洗涤、暴晒也绝不褪色。

通常情况通渭刺绣的具体针法需要以下几步:1、针下去。2、手下去。3、拉线。4、针上来。5、手上来。6、拉线。最熟练的绣法是挑绣。挑绣其实就是在上面的步骤中省略掉第2步和第3步,针上来以后不换手,直接接下一针的出针处。继而可以省掉第5步。挑绣的速度绝对不止提高了一倍。还有挑绣只适合绣成片的颜色时使用,散乱的针因为要计算下一针的出针点,比较麻烦,也容易绣错。而对那种只有几针的颜色就更加的无能为力了。关于绣法。起针的时候取一根1米长绣线对折,用对折的这头穿针,这样就留出了一个环,在绣完这根线的时候可以不用收针,再取一根线从留出的环中穿过去,然后对折穿针继续绣。虽然对速度并无多大提高,但是可以省一次起针和收针,既方便又省线。在绣金线的时候一定要在第二根线的两端各打个结,这样金线就不会散开,也不会被拉的毛毛的,可以像普通绣线一样绣,不用剪得短短的,也不会浪费。先绣轮廓:这个也没什么好说的,对付大片的颜色,先把轮廓绣出来,然后往里填。多针同时作业:这个要好好说一说。对付只有两三种颜色却需要频繁换针的图案,就可以用这种办法。就是把这几种颜色分别用针穿上,该绣哪种颜色的时候不用换线而是直接换穿这种颜色的针,是不是方便很多呢。

绣布也是有文章可做的,用消失笔或者线打上格子,可以事半功倍。另外在绣散乱的颜色时,可以先用消失笔做上记号,这样既可以防止绣错,也可以提高速度(绣成片颜色的时候就不要了吧)。经过双手亲自绣出的作品一定能给居家生活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也是访亲探友时最珍贵的礼物。一种趣味的手工,一种艺术的休闲。这种喜好,在通渭人的生活中已持续一百年以上。刺绣简单易学,是一门即学即会的手工艺术。它用专业的绣线,以简单的十字交叉绣法,绣在专用的绣布上,有着令人惊叹的美丽效果。在绣的过程中,您能充分体会到动手的乐趣,并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目前,通渭刺绣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吸取了各家名绣的特色和精髓,拥有独具特色的刺绣艺术。其人物肖像刺绣作品中既有摄影与油画之艺术效果,又有针线的天工巧成。观其作品人物皮肤质感细腻,色泽层次分明,眉目传神,衣带飘逸,血色相连绝无匠气。其山水,书法,动物花鸟等刺绣作品更具特色,整个作品以绢为底,以国画补以背影,绣画交融,天成一体,在刺绣艺术中别树一帜,而更以人物肖像绣品独步古今,其以独创的艺术风格自成一派。

水烟瓶

在通渭乡间的成年人中,吸烟者居多,而烟具也就显得颇为重要。二十世纪初期,

由于当时经济落后,人们的消费水平还低,只因水烟价格比较便宜,故吸烟者大多以水烟为主。因此,水烟瓶已是大多数烟民必备的烟具了。 

水烟瓶的制作材料较为普通。论其质地,上等者用青铜制之;中等者用黄铜制之;下等者铝合金或竹子均可制之。

论其结构,较为复杂。主要由金属外套、主体、瓶头、烟盒、附件五部分构成。金属外套是上下底面为椭圆形(或长方形)的空心柱体。外面还有雕刻精美花纹图案。上底面有两个大圆孔(或方孔),主体下部的水箱和烟盒分别由此两孔放入。烟盒有的是圆柱的,也有的是长方体形的,下有底面,上加盖子,是装烟丝的地方。水烟瓶的主体件部是圆柱体(或长方体)盒子,是专门用来装水的。它自上而下逐渐缩小成一条弯曲管道,管道端口便是吸嘴。在水箱上部的外侧又有一个圆柱体管道,是插瓶头的。瓶头呈圆柱体管状,上端较粗,端口处安装着用金属片制作的烟笊,是吸食时放烟丝的。在吸嘴和水箱之间通常还配上金属链条做装饰品。外套的上底面烟盒与水箱之间有两个小孔,插有烟钎和镊子做附件,它是用来掏烟灰的工具。

吸食水烟,工序较多。其准备工作是在主体下部的水箱中装入适量的水,同时把水烟块用热水浸湿,待揉好后撕开装入烟盒,并经常保持一定的湿度。吸食时首先点燃煤油灯,左手握上水烟瓶,右手揉上约半个大豆体积的烟丝放入烟笊中;然后用事先削制好的木片点燃烟丝,即便吸食。

水烟和其他烟一样,吸食时间一长,也会上瘾。倘若一旦烟瘾发作,呵欠眼泪同时俱来,顷刻之间十分难受,此时用食物是无法代替水烟的。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吸食水烟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因此,大多数水烟瓶随之无人问津,便成了人们家中的摆设。

通渭温泉

概述

甘肃省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东部,距省会兰州160公里,距天

水旅游区仅80公里,是敦煌莫高窟至天水麦积山旅游线上的中转站,境内310国道、靖天公路、通甘公路、马陇公路横穿县城,交通非常便利,通渭县是红军长征红二十五军、红一、二、四方面军途经之地。1935年9月27日由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通渭重镇榜罗,并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即“榜罗镇会议”,作出了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正确战略决策,红军从榜罗镇出发经通渭温泉,于29日进驻通渭县城,毛泽东在县城文庙街小学接见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时,首次朗诵了他那气势磅礴的《七律·长征》诗篇,9月30日晚,在县城南园体育场举行了盛大的文娱晚会。2004年底,“榜罗镇会议纪念馆”革命遗址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通渭自古历史悠久,属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的汇合区,中原文明和西部文明的交汇点,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有东汉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明代工部尚书赵荣、开封知府王瓒、清代“陇右真儒”李南晖,四川按察史牛树梅等历史文化名人。自1993年以来,通渭县被国家有关部委相继授予“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田径之乡”、“中国红豆草之乡”和“全国体育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通渭温泉位于县城西南8公里处的汤池河谷中,历史悠久,饮浴效果独特,浴可医治百病,饮可提神美容。其水温高、水量大,水质优而居西北温泉之首,有“陇上神泉”之美誉。

历史

通渭温泉历史悠久,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十七)记载:“温水自黑水峡至岑峡,南北十一水注之,北则温谷水,导平襄县南山温溪,东北流经平襄故城南”。今之通渭即古之平襄县。明代成化年间,工部郎中通渭籍诗人王瓒就写过作为“通渭八景”之一的“温泉冬涨”:“万壑琼瑶早雪天,灵泉汩汩泛青烟,路人莫讶色如涨,谁煮金鹅不记年”。清朝道光年间,通渭知县屠旭初在此主持建二亭,以分男女之浴,并署名还写成《温泉志》,他在碑文中说:“地无茂林绿荫交加,山非秀岭层峦红云缭绕”,“四季温暖,可以熟鸡蛋,多年疾病,入池久浴,汗出病愈,立起成疴”,有“神泉”之称。因泉水日夜涌冒,顺山谷自然流失,故温泉被当地人叫“汤地河”。

地质背景

温泉出露地汤池河沟,沟底狭窄,两侧谷坡残存有高十余米洪积和重力堆积台地,台面平坦,宽50—80米。沟谷沿东北向发育,纵坡降8—15%。该区域褶皱,断裂构造发育,以北西西向断裂构造为主。汤池河断裂发生在脆性地层中,断裂带及附近构造十分发育,这些构造裂隙既是热储,同时又是导水性能好的通道,容易使热流体沿着断裂破碎带由深部向浅部传导。深大断裂的存在是热水形成的重要条件,同时在热储之上的露有大面积厚层第三泥岩、砂质泥岩,具有良好的阻水隔热性能,对热储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贮存于华力西期花岗岩及震旦系混合质片麻岩构造裂隙中的地下水,受深层断层所阻,穿越第三系泥岩,上升到地表的承压自流热矿泉水即温泉。

水化学特性

根据甘肃矿产应用开发所提供的《甘肃省通渭县汤池河医疗矿泉水评价报告》(1999年7月)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通渭温泉感官性状良好,无色、无味、无沉淀,富含40多种微量元素,水化学类型为SO42--Cl--Na+-Ca2+型,PH值为7.3~7.8,为中性和弱碱性。含有较丰富的锂、锶、硼等元素,其中锂、偏硅酸、锶、溶解性总固体等四项达到饮用天然矿泉水界线指标,氟、偏硅酸、氡达到命名矿泉水浓度,偏硼酸达到有医疗价值浓度,温度达到医疗热水水温要求,有以氟、偏硼酸、氡、温度四项达到医疗矿水命名要求,为全国少见的多微复合型优质矿泉水。

疗养保健

在神泉洗浴是享受高档次纯天然保健,使皮肤光亮滑润,强身健体,其机理主要是通过物理和化学的刺激作用,温度为34—36℃时,对神经系统有显著的镇静作用,37—39℃时,胃液分泌增多,胃肠蠕动增强,加快血液循环。42—44℃时强烈发汗,排泄代谢产物,协调组织机能的恢复,吸收对人体有益的各种微量元素。化学的刺激主要是氟适量进入人体,抑制嗜酸细菌的活性,阻止某些酶对牙的不利作用,从而预防龋齿的发生,同时防止血管壁硬化;偏硅酸含量高于国有标准2倍,进入人体可增强动脉壁弹性,保护内膜使脂质不能侵入,可预防动脉硬化、冠心病及心血管疾病;硅是关节软骨和结缔组织形成必不可少的,饮浴可治疗各种关节炎、肩周炎。锶元素含量高于国家标准20余倍,在肠内吸收,可增加钠的排泄,预防高血压;含量丰富的偏硼酸能够强力杀菌消毒、消炎;特别是氡气属脂溶性气体穿透到神经组织内部,是当今治疗癌症的主要化学成份。

坚持洗浴,刺激人体皮肤,特别对银屑病(牛皮癣)、湿疹、鱼鳞病、皮炎、疥疮、脓疱疮、红斑狠疮、痔疮、神经痛、瘫痪病、风湿病、关节病、坐骨神经痛、脉管炎、白癜风、肾炎、前列腺炎、盆腔炎、宫颈糜烂、各类性病以及老年皮肤瘙痒均有独特疗效。来温泉洗疗7—21天,配合中西药合理辅助治疗,总有效率达98%,治愈率达88%以上。

目前状况

通渭温泉矿区所在的汤池河流域总土地面积9.59平方公里,温泉分布于汤池河中约1公里,属硫酸钠型矿泉,地下200米恒定水温113℃,自流地表水温51—54℃,日出水量6000吨,空间上形成四个泉群,包括汤池河4个泉点和附近的1个自流井及芦家川的四个泉点,均出露于华力西期花岗岩体内。其中第一泉群常年水温均在48℃,流量达到12.038—12.191L/S,为主要泉群,第二泉群位于汤池河矿泉群下游约900米的芦家川沟谷谷底,常年水温在28.5—30.4℃, 总流量为3.256—3.573 L/S,位于温泉医院东南60米处的热水井,常年水温高达54℃,出水量为6.626 L/S。目前使用的温泉主要是自流热水井,其它8个泉点有的出口被堵住,有的处于自流状态,流出的泉水除用于热带鱼养殖和居民用水以外,均流于溪流中,造成浪费. 1958年,由政府拨款在此修建了一座浴池和一所医院及温泉水保站等建筑,后几经改造,增加了住院设施和两排用于洗浴的平房,设施较简陋,近年来,由当地农民进行租赁、修建了几处鱼塘,用于热带鱼养殖和垂钓,温泉地热矿采权属县卫生局下属的温泉医院拥有,温泉医院占地1.4万平方米,现有业务用房面积900平方米,正式员工23名(含7名退休人员),临时员工8名,负债20万元。温泉所在地区域建设用地60亩,国有林地25亩,农户47户,在温泉地处的汤池河两侧南山和北山由于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现已基本达到绿化,植被面积达700亩左右。近10年来,省内外、国内外慕名前来观光、旅游、洗浴、疗养者络绎不绝,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年平均接待洗浴、疗养20多万人次,年收入500多万元。

红色旅游

建设背景

通渭县榜罗镇是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长征途经的重镇之一。1935年9月26日,由毛泽东、彭德怀、叶剑英、王稼祥等领导的红一方面军分三路纵队,从武山县进入通渭县榜罗镇;1936年9月3日,由朱德、张国焘、徐向前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第31军93师由武山县进入榜罗镇及其附近;1936年10月12日,由贺龙、肖克、任弼时、关向应率领的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经武山进入榜罗镇。红一方面军进驻榜罗后,党中央领导在榜罗镇小学校长办公室的报刊杂志中了解到全国抗日热潮高涨和陕甘苏区“反围剿”斗争的重要情况后,9月27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会议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讨论了党中央的战略方针,改变了在接近苏联的地区创建根据地的既定方针,从党内最高层正式做了出了把红军长征落脚点放到陕北的正确决策,并宣布以陕北苏区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从而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和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找到了理想的落脚点,彻底结束了红军长期没有明确的落脚点而游击转战的被动局面,从此走向陕北,走向胜利,走向成功。

为贯彻榜罗会议精神,9月28日清晨,在榜罗小学旁边打麦场上的核桃树下,冒着零星小雨,陕甘支队召开了连以上军政干部动员会议。毛泽东、张闻天、彭德怀、林彪等出席了会议,毛泽东发表了重要讲话。毛泽东在讲话中,进一步分析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北方的严重性和北上抗日的伟大意义及陕北可以成为抗日阵地的经济、政治条件,提出全军要避免同国民党军队作战,迅速到陕北的行动方针。

榜罗会议遗址是红军长征途中一个重要里程碑。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榜罗红军长征纪念馆已在过去的几十年接待并教育影响了来自省内外数以万计的人民群众,并以它地处天水、定西市所属四县交界地带及省道马陇公路旁侧的独特位置,直接教育影响着陇中、陇右乃至更大范围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发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建设内容

1、新建公路一条,景区内道路硬化。2、建设面积为2700平方米的会议纪念馆一座。3、建设面积为1200平方米的景区游客接待、管理中心一处。4、对毛泽东办公、住所及榜罗会议遗址(原小学校长室)的修缮。5、修缮连以上军政干部会议遗址。6、修缮中央其他领导人及红军警卫团居所遗址。

投资规模:项目总投资1.72亿元。

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形成了以榜罗会议遗址为心,向周围遗址、遗迹辐射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榜罗会议遗址成为红军长征“红色旅游景点”线路上的重要景点之一,也将成为我省自天水麦积山至敦煌莫高窟的黄金旅游热线的又一景点。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多,将带动地方各项产业发展,年营业收入可达300万元,实现利税25万元,对拉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项目进展:该项目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做了重要指示,并经通计发〔2004〕93号文上报市计委,现已由省发改委上报国家旅游局待批。

合作方式:合作

婚嫁仪式

迎亲

在通渭农村,男婚女嫁仪式十分隆重,现在看来,其中不乏有一些不合时宜的繁文缛节,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这里古老淳朴的民俗民情。

男子迎亲称"引新媳妇"。迎亲必先择卜吉日。吉日将临,男方整理院落,洗刷门窗,求字裱画,通知亲友。临近二三日,接亲眷,请"总理",聘厨师,邀陪客,找乐工,剪窗花,贴喜联……忙不胜忙。吉日前一天晚,接"先人",请祖出龛,供奉祭品,烧香纳拜。吉日晨,置酒举餐,打发迎亲人起程。

迎亲一般为3至5人,包括引亲的、媒人、背箱人等。带上两瓶喜酒,两只喜鸡,12个大馍、1对"封子",1顶盖头,l件束衣和"开箱钱"、"伴女钱"、喜帖等。

女家称女孩出嫁为"过阿家"或"过门"。此日早起,打扫内外,备香设案,请舅家,招待亲朋及"添箱"者。在迎亲人来临之前,摆好嫁妆及"添箱"(亲友所送礼物)供人观赏,以示阔气,称"摆嫁妆"。迎亲人到后,先焚香祭祖,再向女方贵亲行磕头礼。礼毕入席。席毕,打发背箱人先行,接着新娘穿束衣,揣红书(或称"婚书"),戴盖头和迎亲人一道起程,有些地方新娘出门时,将1把红筷扔于院内,另有人将"伴女钱"散给众人,送亲人 (8至1 2人)步后(若新娘恰在新郎对门或隔壁,须绕过百步而至)。旧时,若迎亲队伍途经有亲友的村庄,亲友要备桌凳烟茶,供迎亲人小憩,称"迎风";若遇碾台、碌碡,大树、窖井崖头,十字路口则贴一书有"花红盖之"的红纸条,称"路帖",或以红毡相遮,称"遮白虎";若逢他人迎亲,两新娘于默默不语中交换1小件物品,以免"冲婚"。

拜天地

新娘到后,由二喜相人相扶院内事先备好的红毡上和怀抱"面斗"(旧时在一些农村流行,即斗装白面,斗口用红纸糊严,内插斡杖1根,秤1杆,剪刀1把,圆镜1面,绣花鞋1双)的新郎徐徐向前,两个喜相人轮番移毡(称"撺毡"),至客房门,共拜天地。礼毕,遂入洞房。

入洞房

先指定一喜相男孩在洞房内"占房"。房内点燃花烛,称"长命灯",又将谷、草秸抛入洞房,俗称"驱白虎"。再由新郎破窗一格,毁其炕眼纸,象征处女已婚。俱毕,在一阵铿锵的锣鼓声中,新郎新娘一前一后由众人簇拥而入。新娘上炕,一位喜相全福之妇(即陪娘)解其束衣盖头,用擀面杖顶至墙角,让其面壁而坐。

与此同时,"总理"吆喊众人在大门前候迎尊客。尊客一到,互相作揖打躬迎接入室;也有在大门前设一酒案,摆几个简单菜盘(称下马席)迎客的。然后由"总理"斟酒一一相敬,每人三盅,称"迎风盅",再迎到客房"上香"举礼。礼毕,"总理"指挥众"执席者",邀尊客入座招待,先茶后饭,一般为饺子,盛者"三下锅" (包子、饺子加挂面)。饭后由四邻五舍请去休息,喝茶,邑俗十分厚待尊客,不是"十三花"、就是"十全"、"九魁",并以嫡亲贵友坐陪。席间新郎父辈,兄弟轮番敬酒,寒暄问好。

安房

亦为"安床",尊客走后,好事者开始"闹洞房",安房人(一般为男性喜相人)为新郎新娘"换盅",即找红线尺许,两端各拴一铜钱,分置于两个盛满酒的盅内,新郎、新娘各端一盅,饮去一半,再互换饮尽,缘于"千里婚缘一线牵"之说。梳头"破面",是将两个分别包有铜钱和草秸的馒头摆在新郎新娘面前,让其任取一个,掰开后看谁获铜钱,谁获草秸,俗意处女难再,铜钱兆吉。然后将新娘的发辫改梳为纂,接着抛撒核桃枣儿和"面棋",口唱吉词: "一把核桃一把枣,养下娃娃满炕跑……。"最后"扫炕",边扫边以言相嬉。至此,安房毕。

听房

一般为同辈好事者听房,在新婚夫妇尚未成眠时,潜伏洞房外,窃听小两口私语。旧俗认为人不听则鬼听,故若无人听时就立一扫帚吓鬼。此俗从古至今,专为耍笑而已。

待亲房

次日晨起,新郎新娘吃了"下炕饭",由一人领陪,新郎前去庄间叩谢凡恭贺的"亲房",称“待亲房”,也称"请亲房",然后邀来招待。席间,新郎之父(亦可由其他长辈代替)为众乡亲"看酒"。新郎新娘看酒叩头,众宾客饮后赏钱,称给"头钱"或"拜坐钱"。此项程序过后。整个热闹的婚礼仪式也就基本结束了。

名胜古迹

通渭是东汉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的故里,境内重要的革命历史遗存主要有“榜罗会议”革命遗址、通渭县城红军长征文娱晚会遗址、毛主席《七律·长征》诗发表纪念地——通渭县文庙街小学、义岗四岩山长征烈士陵园、华家岭阻击战战役遗址等,其它旅游资源主要有温泉休闲旅游、鹿鹿山省级森林公园、战国秦长城遗址、华家岭林带、天然牧场——牛营大山等。

其中红军长征榜罗会议遗址2005年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100个经典景区、2009年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温泉山庄2008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鹿鹿山2005年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

通渭县榜罗镇是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长征途经的重镇之一,榜罗会议遗址是红军长征途中一个重要里程碑。遗址旁建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念馆”。

著名人物

秦嘉,东汉时期有为中国五言诗的成熟作出重要贡献的著名“夫妻诗人”之丈夫。

徐淑,东汉时期有为中国五言诗的成熟作出重要贡献的著名“夫妻诗人”之妻子。

赵荣,明代工部尚书。

王瓒,明代开封知府王瓒。

李南晖,清代“陇右真儒”。

牛树梅,清代四川按察使牛树梅。

邢肇棠,曾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宁夏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主席,河南省副省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杨子恒,英国伦敦大学院大学(UCL)RA Fisher统计遗传学讲座教授,RA Fisher计算生物学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计算与进化生物学中心主任,大陆首位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

姚檀栋,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

尚永丰,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2002年)、系主任,(2002年)。

丁虎生,现任西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王洁岚,现任中共酒泉市委常委、纪委书记。

吕志祥,兰州理工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苟守吉,现任海口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党组书记、市委政法委员会副书记。

高继明,现任甘肃省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

吴继德,现任甘肃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工商联党组书记、副会长。

丁永辉,现任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卢小亨,现任武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

孔星隆,现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常委、副司令员,中国新建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成广平,现任张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

何宏成,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09年7月晋升武警少将警衔。

王耀东,国家信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张旭晨,共青团甘肃省委书记。

刘仲奎,西北师范大学校长。

蒲志强,现任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厅长。

孙紫照,中国烹饪大师、国家级高级烹调技师、中国食文化研究协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特聘讲师。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