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上時光(紅山飛雪)
《瓦上時光》是中國當代作家紅山飛雪的散文。
作品欣賞
瓦上時光
幾十戶人家的小山村,沿着山坡,錯錯落落分布開來,隨意而自然。最顯眼的是一個大院裡幾間青磚灰瓦的房屋,坐落在村子中間,方方正正,古色古香。既顯示出這個院子的威嚴古樸,又給這個小山村增添了幾分歲月的滄桑。
最喜歡在傍晚時分,坐在對面高高的山坡,看那暮色在房頂上悄悄漫過,在那些整整齊齊的瓦片上,留下行走的履痕,又帶走了一天的時光。
時光如流水,靜靜流過那些同樣肅穆的瓦片,一房的瓦片在明明暗暗中,與那些消失了的時光,揮手作別。一片瓦片變得暗淡了,另一片瓦的邊緣處,也隱入了陰影里;一壟灰瓦被陰影吞沒了,其它一壟一壟的灰瓦還明亮着,塗抹着溫暖的顏色,生活在今天的時光里。一房子鋪排整齊瓦片在明明暗暗的變化中,見證了歲月的行走,也讓我們感受到光陰就在我們眼前一寸一寸消失而產生的恐懼。
那些一片緊扣一片,一壟緊挨一壟的灰瓦,在時光的行走中,層次更加分明,更具有一種韻律的美感。那些被暮色照射着的,明亮、溫暖;那些隱入陰影中的,深沉而迷茫,有了一種未知的深奧。明明暗暗的變化中,這個小山村,這個充滿古典氣息的院落,這一房子的灰色瓦片,就這樣不聲不響地走進了歲月的深處。
時光就是以這樣的方式,每天不變地在瓦片上行走。而每一片瓦,在時光的浸染中,變得厚重而蒼涼了。
灰色的瓦片,是房屋的鎧甲,一片扣一片,一壟挨一壟,密密麻麻、整整齊齊地鋪在房頂,遮風避雨,也記載着山里人一個又一個悠長的歲月。
那密密麻麻鋪在房頂上的瓦片,簡直可以當做一部書來讀。那是一部非常古老的書,散發着古典氣息,厚重而豐富的書卷。
那是裝幀很考究的書籍。線裝,精細的手工製作;豎排版,典型的古典風格。沒有空行,也不去句讀,像是鐫刻,也如拓印的手工本。一字字,一句句,合轍押韻,自然而順暢,無論怎麼看,都顯得古韻悠悠。不用心去閱讀,是無法探究其中蘊含的寓意的。
那個青磚灰瓦院落的主人,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十幾年前從外面回來,從此不再離開。他說他要守着祖上的基業,守着這一院青磚灰瓦的房子,一直到老。天氣好的時候,他就坐在院子裡那棵老槐樹底下,沏一壺茶,靜靜看着房頂上那一壟一壟灰色的瓦片,像是在閱讀一部古書。天空中舒來巻去的雲朵,將陰晴不定的影子投射到房頂,讓灰色的瓦片越發顯得層層疊疊、意趣盎然;風中顫巍巍的瓦楞草,發出細微的嘯聲;離巢的燕子,倦歸鴿子,在瓦片上呢呢喃喃、嘀嘀咕咕,在他的眼裡,也充滿了詩意。他就這樣在院子裡坐着,一坐,就是小半天。
好像那一房頂的瓦片上,層層疊疊的瓦縫裡,記載着什麼精彩的故事。問他,他總是搖搖頭,說了你也不懂。時間久了,他不那麼出神地閱讀那些灰色的瓦片,人們反而覺得奇怪了。
「一春夢雨常飄瓦,盡日靈風不滿旗。」他說,落雨擊打在瓦片上,是天底下最美妙的聲音。雨落的時候,灰色的瓦片與銀色的雨線相互交織,迷迷茫茫,銀色的雨被風一吹,從灰色的屋頂掃過,就會飄蕩起滿眼的風情。雨水順着瓦槽流下來,滴答——滴答,滴滴答答——,疏密有致、錚然有聲,那韻律比茅草房的雨聲更加飽滿清脆。雨落瓦屋,泠泠細流滑過牽牛花的葉片,擊打在地上,濺起無數的水花,晶瑩而燦爛。檐下那一口青色的水缸,接滿了從瓦片滴落的雨水,飄飄搖搖地灑落一地,沿着青石板的縫隙,流向院子裡的低洼處,不一會,就聚積了一汪水。雨點大了,一滴一滴擊打在水面上,噼噼啪啪響,一個個水泡鼓起來,破滅了,又鼓起來......
這樣的日子裡,坐在屋檐下,讀書品茶,有紅巾翠袖一同仰看雨在瓦片上書寫獨特的詩行,豈不快哉!
老人說這些的時候,臉上現出沉醉的神情,那過去的時光仿佛就在眼前。我想,他的心中,一定有一個關於瓦片,關於落雨的故事。
瓦片的前生是泥土,不知有多少野草、麥子、花朵、樹木在它的懷抱茁壯成長,修成正果。佛說:「出家人慈悲為懷。」瓦片被人從泥土取出來,打胚、燒制,具有青銅器一般的質地,脫離了土地,成了離天空最近的泥土。從這一點來說,瓦片算是「出家」了。土地一般寬廣的胸懷,出家人的慈悲,讓瓦片有了超出遮風擋雨這樣世俗的襟懷,它的目光已經不僅僅局限於房頂。它仰望蒼穹,遙望四野,秦磚漢瓦的經歷,讓它胸懷比天地更加廣闊。一粒粒塵埃被風吹來,落在它的身畔,它接納了,細心收攏,精心積攢。直到有一天,一隻白色的鴿子飛來,落在那高高翹起的房脊上,不小心將銜在嘴裡一粒種子跌落。瓦片就細心呵護,讓它發芽、紮根、生長,搖曳成一種特別的風景。常常會看見有人一邊詛咒,一邊冒着雨搭梯子上房,將那些生長在瓦片縫隙的野草,或者是一棵小樹拔去,用新的瓦片覆蓋。可是用不了多久,又有新的植物長出來,在瓦縫裡迎風招展。房上的泥土雖然貧瘠,瓦片胸懷足可以溫暖那些卑微的生命。
生長在瓦片上的植物是有慧根的。
瓦片的縫隙有時候也會是鳥兒們的棲身之所。它們在瓦縫中產蛋、孵化、長大、然後飛翔遠行,帶走了一段美好的時光,把一個個曾經溫暖的日子留給瓦片,讓這些瓦片在餘下的時光里,慢慢回憶。
在風中雨中,陽光底下,那些瓦片到底存在了多少歲月,沒有人說清楚。然而,那些曾經遍布在城市鄉村的灰色瓦房,已經越來越少了。不知時光行走在這些布滿了歲月滄桑的瓦片的時候,是否會有一種疼痛的感覺。那種柔和典雅的灰色調,那種層層疊疊井然有序的排列,在它不停行走的步履間,逐漸殘損、破碎,並最終會消失在歲月的深處。
那天傍晚,也是暮靄沉沉。一縷暮色從山巒投射在小山村,然後再將橘紅的光線一點點收攏,定格在那個高高的房頂,那些灰色的瓦片上。我看見那一束光線很柔和,很溫暖,從房脊慢慢向下移動。像是很親切地撫摸那些灰色的瓦片,又像是在很認真地閱讀一行行古文字。忽然,我發現房頂上出現了幾片殘損的瓦,露出了斑斑泥土。一段連續的文字中斷了,無法連續那些行走的歲月,閱讀的人,也無從知曉其中的信息。橘紅的光線有些遲疑,停下了移動的腳步。老人的目光凝滯了,眼裡似乎泛起了淚花。我也有些傷感,這些殘損破碎的瓦片已經無可替代。如同老人那殘損的牙齒,露出的不僅僅豁口,漏風,也漏掉了許多值得記憶的時光。
房子的歷史很悠久了,可那些灰色瓦片的歷史比房子更加悠久,已經具有了青銅器一般的質感與分量。牆壁殘損了,老人就托村子裡的人到山上燕長城的廢墟上尋一些回來,琢琢磨磨,鑲嵌進去。雖然色澤有深有淺,質地有粗有細,並無什麼大的不妥,反而增添了許多滄桑與厚重。房頂的灰瓦呢,卻無從獲得。遠處山上燕長城廢墟的幾座碉樓,早已是片瓦不存,成為一抔黃土,萋萋荒草。很多殘磚碎瓦被時光的腳步碾得粉碎,回歸泥土,再無法遮風避雨,再無法閱讀光陰。
時光仍然會以自己的方式去行走,可那些灰色的瓦片,正逐漸從時光中消失,像那些已經消失了的歲月。
作者簡介
紅山飛雪,孫國華,內蒙赤峰市人。作品散見於《人民文學》《兒童文學》《中國校園文學》《小品文選刊》《四川文學》《意林》《語文報》《電影報》等報刊。
參考資料
- 移至 ↑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