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珠明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珠明料是中国陶瓷烧制工艺的青花料之一。由天然钴土矿煅烧而成,是青花主要着色原料。云南、福建、江西等省均有生产。

珠明料的矿料来源很广,云南、福建、江西等地都有可开采的矿山,但不同时间及产地成分相差很大,其中上等料出自云南地区。而当时云南的首府不在昆明,在祥云,且云南管辖之大可到东南亚部分地区,如缅甸、老挝等国的地域,可见分布之广,而按《浮梁志》所标注,最顶级的尖儿货是“来自宣威”。[1]


虽说产地不同,但这些矿山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山上的树木长不高,只有稀少的灌木丛,被戏称为瘌痢山。每逢大雨过后,有些矿料就裸露出地面,捡拾可得;有的矿藏较深,一堆堆聚在一起,当地人称作“母鸡孵蛋”,要挖掘才可得。这些捡拾和挖出来的料子统称为“碗花”,上等的料上面有白花点儿叫“白花”,又称为“珠明”、次者叫“省庄”、再次叫“黑花”,最次叫“粉料”。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又把质地较好的料子称为“韭菜边”和“老圆子”。据说,最好的料看起来是软的,摸上去是硬的,掰开来是墨绿色的,大多呈片状,棱角多,也叫老山料,属一等料。

通常这些矿料经过精选后,氧化钴含量在5%左右,上品者可达8-9%。但生料绘制出的颜色较淡,不宜直接使用,需要再加工。先用水搓洗数次,再入窑炉煅烧。将煅烧后的钴料再次拣选分级,再次粉碎,在瓷质研钵中研磨。最初几次研磨之后要漂洗,去除杂质及可溶盐类。逐次研磨,越细越好,最终达到经1200℃烧制,发色鲜蓝青翠的效果。康熙青花的浓翠料色,就是精细珠明料的色泽效果。

所以,虽然早在明永乐年间,景德镇御器厂的工匠们便已使用江西本地产“珠明料”绘画,甚至在嘉靖后成为主要青料。但那时的工艺还停留在水洗法的粗加工阶段,却已经比其他青料鲜艳纯正,是当时公认的标准青花色彩。直到清康熙中期,随着煅烧法的出现,提纯工艺逐渐成熟,发色稳定、浓翠纯蓝的上等“珠明料”,已可取代流行更早、成色灰蓝且不稳定的“浙料”,成为康熙官窑青花瓷的首选青料。实际上,康熙瓷器影响后世极深的“青花五彩”,也正是从使用珠明料开始的。[2]


虽然珠明料在青花史上地位显著,却由于三百年的朝代更迭,加之近代外来颜料的冲击,本就原料稀有、工艺复杂的“珠明料”,断断续续几乎消失。民国以后,德国、日本的氧化钴进入景德镇青花料市场,人们称为“洋料”,珠明料生意自此逐渐衰落,并于民国 19年(1930年)中断。

民国 24年(1935年),江西陶业管理局局长杜重远接受饶华阶的建议,采办云南“珠明料”。建议提到:“然洋料充斥,乃销于制造粗瓷者,而制造最上等之美术品及脱胎、粉定国瓷,非需要真正顶上等云南珠明料不可。”“又查洋料价值约每两售价法币三角……,刻下市面缺乏最好之云南料,即每斤售价十元,亦难买进。”由此可见,“珠明料”的传承经历了怎样的辗转沉浮。

时至今日,“珠明料”加工工艺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掌握这门技术的工匠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不过,在景德镇依然有一些有理想的作坊,为了追求更好的效果,不惜成本地去调配和使用上等“珠明料”,觉山隐窑也是如此。因为,对于和我们一样的制瓷人来说,只有对每一个环节的精益求精,才能得到最完美的青花,才能对得起我们一直坚持的器物精神,以及数位匠人对她的寄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