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珍溪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珍溪镇位于北纬29°54′,东经107°27′。地处重庆市涪陵区城东北长江北岸,依山傍水,上距涪陵城区30公里,距重庆主城区118公里,下距丰都城46公里。

珍溪镇所辖区域东连丰都县,南与南沱镇隔江相望;西与百胜镇接壤;北与丛林乡和丰都县的崇兴乡连界。珍溪镇人民政府驻地珍溪场镇公园路。与纵贯本镇南北的涪垫公路相距3公里,涪丰北线由西向东贯通全境,全境有公路58条141其中泥青及水泥路面115公里,泥结石路面126公里。

基本内容

从明朝以来四百余年珍溪的兴衰历史观之,历代以来珍溪均属商贸发达的集镇。历代均在此设置官方机构,实施管理,收取赋税。明朝时在此设过八省公署。清朝里此设过涪洲正东区,民国时期在此设过团练局、团练办事处、区置、联保和乡镇。

珍溪始于明朝中叶建镇,迄今四百余年。该镇明朝时取名琛溪,后因距琛珍溪全景

溪3.5公里处的蚌壳溪盛产珍珠,而蚌壳溪流至琛溪入江,故“琛溪”易名为“珍溪”。

历史沿革

民国29年(1940年)至民国38年(1949年),废除联保制,实行乡镇闾邻制,珍溪设镇,隶属第四区(飞龙区)管辖,下辖15个保。1949年11月20日,涪陵解放。1950年初,涪陵县临时工作委员会将珍溪划为第四区,区政府设在珍溪镇禹王宫。珍溪镇隶属于涪陵县第四区管辖,仍辖15个保。同年8月涪陵县增设第四区,将原第四区改为第五区,区政府仍驻珍溪镇禹王宫。从此珍溪镇隶属于涪陵县第五区管辖,下辖的原15个保不变。1951年1月将珍溪镇划为珍溪乡和珍溪镇,并将原15个“保”均改为“村”。珍溪乡人民政府驻方家村六组的湛家院子,辖方家、夏家、川主、薛家、舒家、三角、景家、石牛、打鼓、天星、杨家、孙家12个村。珍溪镇人民政府驻珍溪镇横街高水井(即珍溪镇印刷厂地址),辖麻柳、米市、兴隆、杨柳、垭口5个村。同年又将珍溪乡的方家、孙家两个村划珍溪镇管辖。珍溪乡辖区调整为10个村;珍溪镇的管辖7个村。1953年又将方家、孙家两村划归珍溪乡,将永义乡的金鹅、卷洞、八角三个村划归珍溪乡管辖。1955年,将珍溪乡分置为珍溪、石牛、金鹅三个乡。珍溪乡只辖方家、夏家、川主、薛家、舒家5个村。乡政府驻方家村三组的晏家院子。石牛乡辖石牛、打鼓、天星、杨家、孙家5个村,乡政府驻石牛村的石牛垭口。金鹅乡辖景家、三角、八角、金鹅、卷洞5个村,乡政府驻景家村的景家咀庙上。1955年12月,将珍溪、石牛、金鹅三个乡及白庙乡的大部分村合并为珍溪乡,乡政府设在方家村六组的湛家院子。同时“第五区”改名为“珍溪区”,珍溪乡仍隶属珍溪区管辖。1958年10月,将“乡”改为“公社”,下属各“村”一律改称为“管区”。1962年7月,增设双河公社,将原从白庙乡划入珍溪公社的部分村划归双河公社管辖。

乡镇现状

1983年11月,撤销珍溪公社,并将珍溪公社和珍溪镇合并为珍溪镇,镇人民政府驻方家村三组的晏家院子,辖10个村,77个生产队,3个居委会。总人口为15455人,镇域总面积为29.8平方公里。1992年7月,撤珍溪区,永义乡并为珍溪镇,幅员面积为57.1公里。辖19个村、1个居委会,117个村民小组,3个居民小组,总人口25625人。2002年到2003年对村社建制实行调整后,辖1个社区、9个村,3个居民小组,57个村民小组;8282户,2004年未总人口26830人。2008年5月,涪陵区实施行政区划调整,珍溪镇辖27个村1个居委会,人口80661人,幅员面积181.45平方公里。辖区沿江沿岸长达20余公里,具有特殊的船舶制造与船务运输优势。截至2017年底,常住人口60054人。[1]

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

该镇位居涪陵东北部,北起丰都县三元场以北,南至百胜镇以东。南北长约70千米,东西最宽20千米。轴线方向向北32°东,翼部倾角:北西5°-40°;南东4°-13°。地表层属棕红色泥岩、砂岩、次为侏罗系中上统地层。以珍溪镇附近海拔最低,向斜内丘陵起伏,多单面山,其人文地理特征与堡子向斜类似。地属盆东冷谷带,沿江为河谷及岩溶台地带,中部为浅丘地带,西北后山部分为低山丘陵地带。土地多以山地黄壤和紫色土壤为主,也有较多的由沙岩发育而成的黄沙壤土,三种类型的土壤交错分布,构成了珍溪镇植物品系丰富的一大因素。土层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中度,为珍溪镇的农林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镇域西北面有自东北向西南走向的西巴山中部前脉。这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将珍溪镇与丛林乡划分开来。整个地形大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其最低点在东部东桥村的长江之边渠溪口,海拔高度为141.0米;最高点在西北部永义村西巴山中部前脉上的大金山顶上,海拔高度为815.8米。境内溪河较多,共计20余条。

温度气候

珍溪镇气候均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明显;气候温和,差异性大;雨量充沛,分布较为均匀;日照时间较长;春秋季雾照较多,无霜期长。春季温和多寒潮,夏季炎热多伏旱,秋季凉爽多绵雨,冬季天冷多酷寒。年平均气温在17℃至18℃之间,最低气温在-2.5℃,积温在5300℃至5600℃之间,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至1100毫米之间。主要气候灾象有伏旱和洪灾,次为寒潮、阴雨和低温绵雨,再次有雹灾和风灾,分别发展在春季的三、四月和夏秋的六、九月之间。

资源优势

珍溪镇的经济资源比较丰富。西北部西巴山前脉的煤矿藏量比较丰富,且煤质较好。此外还有藏有铁矿、铜矿。另外西北部山上的石灰石藏量丰富。镇域内的溪河较多,落差较大,蕴藏着足够数量的水力资源,四条溪河终年不断流。境内有小(二)型水库5座,山坪塘392口,总蓄水量187.6万立方米;能源蕴藏量49万千瓦,除普洞溪建有3座分别为300千瓦、200千瓦、300千瓦的三座小电站,中乐白猫口建有150千瓦时的中乐电站外,其余的5条只宜灌溉和农业加工,有的地方亦可提供饮水方便。全镇的农业耕地总面积为79890亩,人均耕地0.99亩。

农业资源

农业品种有水稻、玉米、小麦、高粱、黄豆、胡豆、碗豆、榨菜、油菜、芝麻、花生、红薯、芋头、藕、海椒;脐橙、梨橙、雪橙、柚子、黄金梨、中梨一号等十多种果类;冬瓜、南瓜、西瓜、丝瓜、香瓜、苦瓜、蓬瓜、地瓜等十余种瓜类;数十种菜类。林业品种有松树、柏树、杉树、桉树、柳树、泡桐树、榕树、千丈树、椿树、麻柳树和各种果树等。牧业品种有猪、牛、马、羊、鸡、鸭、鹅、兔等。渔业品种有鲤鱼、草鱼、鳙鱼、青鱼、鲢鱼、鲫鱼、园口鱼、甲鱼、鳝鱼以及鱼鳅、黄鳝等。珍溪生产的“鹅冠”牌脐橙在重庆市首届食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为全市五大名果之一。

森林资源

全镇的森林覆盖率为43%,森林面积22000公顷。镇域内的植被特征呈梯级分布,有山上的针叶林,沿河地带的阔叶林,丘陵地带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其植物品系有松树、柏树、杉树等几十种乔木树;也有黄荆、映山红、马桑等的几十种灌木;草本植物品类更是繁多,厥类植物也还不少。自1990年,组织实施长防工程、生态工程、德援项目和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林业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蚕桑、柑桔等经济林木,全镇的有林面积达2万亩,绿化率达43%。

旅游资源

传说珍溪在明清时期建有九宫十八庙和八景,但多数至今已无可见,现仅留有万天宫、施家祠堂、宴家院子等景点,施家祠堂在清朝未年曾产生过施家三代翰林。珍溪镇万安寨建于明清时期,属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华山街与临江路交汇处建有立交桥一座,附近还有一座革命烈士纪念塔,塔高7米,塔身方形。全塔皆以体质沙石精修而成,占地一亩。每逢清明都有数千人集结于此,为解放珍溪镇死难的革命烈士扫墓。镇域内文物埋藏较多。1993年9月在方家村二组大石盘处发掘出西汉墓一处,出土文物73件,其中有蒜头壶、铜鼎、铜勺等珍贵文物。2002年6月,河南开封文物队在我镇薛家村三组崖口处成功发掘出一批文物,主要有陶俑、舞俑、吹箫俑、陶猪圈、陶马、耳杯、五株币等陶、铜器近30件。据初步考证,此次发掘的文物属东汉晚期的墓葬品,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后山森林植被丰富,位于珍溪镇与杉树湾村、丰都兴龙镇的出水孔、大寨沟,绿树成荫,冬暖夏凉,常年溪水不断,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潜力。三峡工程竣工后,长江上游水位上升,江水平稳,境内的小珍溪、珍溪河、渠溪河等河流可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

交通通讯

镇境1955年始通公路,至2008年未,境内村村社社均通公路,95%以上农户门前通公路,总长341公里,其中,国道二级路10公里,水泥公路220公里。路好车畅,基本实现了半小时涪陵和两小时重庆的目标。滨临长江黄金水道,已建成日货运量1000吨的货运码头两座,客运码头两座。水陆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珍溪镇的集纳面不断扩大,2000年1月开通了至广州、福建、浙江、上海的直达班车,镇境民国18年(1929年)始通电话,1989年2月开通了程控电话,至2008年全镇100%的村、组和40%以上的户通电话。拥有电话6250部,手机9516部,互联网用户550户,信息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珍溪人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方便快捷。有涪垫公路、涪丰公路和珍崇公路三大干线纵横于本镇,且涪丰公路在珍溪新大街和临江路段已全部拓宽、硬化。在新大街还设有车站一处。站内有停车场,有客车11辆、货车54辆。有加油站一所,为来往车辆加油服务。在华山街和临江路的交汇处建有立交桥一座。将华山街和临江路的车辆分层交叉通行。各村均有村级公路,为农村的交通也提供了方便。在永义、中乐和大兴都疫有车站,为边远农村提供了交通方便。

经济发展

境内从元朝始开垦种植农作物,但大规模垦植主要在明清时期,至解放前夕,由于种植条件差,绝大数农民缺吃少穿。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力得到一定发展,但至20世纪70代未,仍属粮猪型经济。1978年,实行农村经济改革,大力推广科学种田,粮食大幅增产,同时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和乡镇企业,农民收入逐年增加。80年代后期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90年代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管理体制。科学种田日益普及,在水稻栽培中,旱育秧、半旱式、宽窄行等,广为农民所接受,玉米肥球育苗、方格育苗技术也得到了普及,果树管理和科学养殖技术不断普及推广。再兼之农业结构的逐年调整。粮食产量由1986年的1732.3万斤提高到2004年的2040万斤。至2007年,全镇的国民总产值为163766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为31802万元,占国民总产值的19.5%,是1986年的9倍多;工业总产值为77604万元,占国民总产值的47.4%;第三产业总产值为54360万元,占国民总产值的33.2%。丰富的经济资源和交通条件为珍溪镇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建立了以榨菜、水果、蚕桑、畜牧四大农村支柱产业,与此同时,不断扩大开放,大力招商引资,乡镇企业实现了迅猛发展。至2007年,全镇乡镇企业发展到38户,乡镇企业总产值77604万元。初步形成了以榨菜加工、建筑建材、船舶制造为主的工业体系。2007年,全镇GDP总量达到536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65元,本级财政收入932万元,与1978年比,经济总量增长68倍,粮食产量翻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6倍,镇财政收入比1985年23.6倍。

集镇建设

珍溪镇历史文化悠久,历来是长江北岸经济文化中心和物质集散地,从清朝乾隆年建镇算起,已有200多年的历史。2001年,珍溪镇被列为全国100个规划建设的小城镇,被重庆市列为45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重庆市规划建设的百个经济强镇、市级商贸流通重点镇,集镇规划占地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3万人。现有街道8条:分别是裕民路、兴达路、康福路、新苑支路、兴盛路、华山路、麻柳路。并完成了街道绿化、路灯安装、水电设施、通讯网络、电视宽网、公厕及垃圾池、人行梯道、下水道等配套设施建设,集镇逢1、4、7赶场。2004年末,城镇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房屋建筑面积36.8万平方米,镇区人口达10000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4.6%。

教育卫生编辑

珍溪场公立两等小学堂

珍溪镇教育事业源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当时设有“珍溪场公立两等小学堂”。涪陵解放后继续开办小学。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1958年置珍溪镇中心校,学校现占地15520平方米。有18个教学班,在校生1085人,教师43人,学历合格率100%,其中高级教师20人,市、区、镇级教坛新秀、骨干教师30余人,珍溪中心校同时履行对全镇3所农村小学的管理工作。近几年,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全镇教育危房全部消除。珍溪镇中心小学校已建成重庆市花园示范小学。校园内环境优美,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分布合理,有先进的现代教育设施设备。学校成绩显著。先后获区电化教学示范学校、重庆市级电化教学示范学校和区级绿色学校、最佳文明单位、德育先进集体、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安全文明小区等称号。

重庆市涪陵第十二中学校

镇内设有涪陵区序号中学——“重庆市涪陵第十二中学校”。其前身为1958年9月创办于中峰公社的涪陵县第九初级中学,1958年11月迁珍溪施家祠堂。1961年4月停办并入涪四中。1974年10月7日恢复开办,定名涪陵县第十二初级中学校,校址迁方家二队跨角。1976年秋始招高中生,1998年改称现名。学校占地3.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4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76人,其中专任职教师65人中,有高级职称的8人、中级职称的29人、初级职称的28人。有教学班18个,在校生1265人。涪十二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投资300万元,新建了教学大楼、大型运动场(有200米标准的塑胶天环行跑道)、地下通道等各项硬件设施;投资165万元建立了微机室、语言室、教师电子阅览室、网络中心及千兆光纤宽带网,增设了多媒体电教设备、监控系统、语音系统,实现了教学网络化、现代化。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教育质量显著提高。2004年,该校升入重点高中61人,位居全区农村序号中学前列。学校开办以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学校教学质量连续3年被区教委评为一等奖;还获得涪陵区“文明单位”、“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安全文明小区”等称号。

详细说明

全镇有区级单设中学1所,中心小学和永义小学各1所,村校2所,小学教学点3个。学校占地面积为412002平方米,有教室75间,木质课桌凳1500套。中小学藏书22396册。体育设施已达到国家规定的器材标准。尤其是珍溪镇中心校,现已建成为远近闻名的花园式学校了。全镇有教职工213人。其中公办教师159人,幼儿教师17人。离退休教职工33人。中小学共有教学班72个,有学生3102人。其中小学54个班,学生1837人;初中18个班,学生1265人。小学教师98人,学历达标率为96.5%。初中教师61人,学历达标率为95%。中小学学生入学率分别为97.7%和99.8%。巩固率分别为97.15%和99.9%,合格率分别为98.06%和99.6%,普及率分别为96.2%和100%。

1986年到2004年,累计投入教育资金1256万元,不断改善教育基础条件,全面消除中小学危房,实现“普九”达标。其中先后有港商黄建华先生和湛兆霖先生各捐助10万港币用于涪十二中教学楼建设。新建了规范化教室2870平方米,新建了宿舍1214平方米,硬化了运动场3926平方米,建成规范化教室6673平方米。

卫生组织

全镇有中心医院1所,计划生育服务站1个,农村合作医疗点10个。场镇上还有药品销售门市部6个。全镇有医务人员127人(含农村合作医疗点医生)。2004年投资140万元,完成了珍溪中心卫生院的整体搬迁,作为移民搬迁单位,完成搬迁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现中心卫生院设内科、外科、儿科、妇科、口腔科、骨科6科两室(党支部和行政办公室),有医务人员27人,其中:初级职称20人,中级职称1人。通过实施搬迁建设,实现了珍溪中心卫生院新的发展,医疗条件明显改善,对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文化体育

设施介绍

全镇有文化广播电视站1个,农民乐队10个,老龄体育协会5个;有运动场12块,篮球架24副,乒乓台26张,布龙6条,龙船1艘,象棋、乒乓、篮球、保龄球、台球等体育设施和项目。

文体活动

开展文化活动较多。珍溪镇内每逢重大节日庆典均要举行文化娱乐活动和体育赛事,镇文广站每年国庆节或元旦节均要组织文艺演出队,代表镇政府参加全区农村文艺汇演,年年均取得优异成绩,涪十二中每两年主办江北片区教育系统篮球运动会,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龙舟运动会以及老年人运动会;农村文化演出队每逢农民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均受主人邀请前往演出,丰富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一些农村演出队已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镇内有有线广播10组,有线电视宽网用户5800户,宽网电视频道已达38个。文化娱乐设施也比较丰富。锣鼓、童鼓、腰鼓、花船、花桥、郎桥以及棋类。有卡拉OK厅、舞厅。还有书店、文具店和老年人体育协会等。

人民生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全镇经济综合实力增强。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完成53611万元,人均GDP为830美元。随着农副产品加工、建筑建材、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四大支柱产业发展加快,第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95年20%、19%提高到47.8%、33.6%,全镇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工业化初期转变。私营、个体经济已占GDP比重30%,绝大部分企业完成了改制,部分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饮食结构由温饱型逐渐转向营养卫生型,砖混小洋楼随处可见。2007年,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1.2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8.6平方米。全镇基本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农用物资运输及农民出行十分方便,家用电器逐渐普及,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5%和96.5%。2007年,镇境每百户农家拥有电冰箱18台,洗衣机16台,电视机95台,开通了有线电视宽带信息网络,有线电视用户达6800户。程控电话装机容量20000门,已安装电话6480门,移动电话基站5个,镇电话普及率80%,实现了村村通电、通电话、通电视。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7500元、3765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28.6平方米,农村村民人均住房面积达41.2平方米,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和环境条件得到逐步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已逐步建立。已建成文明场镇1个,区级文明村10个,区级文明单位10个(其中区级最佳文明单位2个),2005年10月珍溪镇被中央文明委的表彰为全国文明村镇。

相关视频

美丽的珍溪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