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王隽(乾隆举人)

原图链接王隽:浙江仁和人,清朝官员。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1787年2月)再署北路理番同知。乾隆五十二年三月初八日(1787年4月25日),林爽文起事军攻佔凤山县,王隽殉职。《重修台湾省通志》有记载。

王隽(?-1787年4月25日),浙江仁和人,清朝官员。

原图链接林爽文事件。

人物生平

王隽为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丙子科举人。曾任晋江知县。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担任台湾府北路理番同知,并署理彰化县事。

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1787年2月)再署北路理番同知。乾隆五十二年三月初八日(1787年4月25日),林爽文起事军攻佔凤山县,王隽殉职。[1]

原图链接乾隆皇帝:乾隆皇帝派遣尹壮图与户部侍郎庆成前往各省调查亏空时,提前告知全国官员;命令尹壮图到达地方500里处,即通知地方官。地方官员得到消息后,立即做好准备。所以,尹壮图根本就调查不出任何真实情况。

林爽文事件简介

林爽文事件,又称林爽文叛乱,是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湾游民头目林爽文发起的叛乱。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一月,清台湾总兵柴大纪命知府孙景燧、副将赫生额等率兵300到彰化抓捕林爽文。林爽文遂率众起乱,攻清军营垒,歼其官兵。十二月,叛军头目林爽文建元顺天。清廷大震,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正月急调水师提督黄仕简陆路提督任承恩等率兵4000渡海赴台增援,八月,改命大学士福康安为将军、领侍卫大臣海兰察为参赞大臣,率水师渡海。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初,清军多路出击,于仑仔顶和牛稠山连败叛军,乘胜占领大里杙庄和集集埔,在老衢崎俘获林爽文,解至北京伏法。

台湾林爽文叛乱清廷派军不足4万,仅用时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便被平定。乾隆帝为嘉奖诸罗百姓义举,赐诸罗县名“嘉义”。

林爽文原籍福建平和县,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随父迁居台湾彰化大里杙庄,募众垦田致富。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天地会头目严烟福建渡海至彰化传道。次年(1783年),林爽文入会,后成北路头目。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诸罗有杨光励者,富民杨文麟养子也;既入会与弟妈世不睦。妈世亦结党援,乃创为雷公会与敌焉。" 由于双方纠斗声势过大,引来官台湾镇总兵柴大纪亲自率兵抓捕。许多人逃至大里巧林爽文处,林爽文将他们藏匿起来。清军抵达后,林爽文等人拒交出人。叛乱随之开始。

王隽在镇压林爽文起义的战斗中殉职。

乾隆皇帝简介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帝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

参见

目录

参考文献

官衔
前任:
焦长发
台湾府北路理番同知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上任
繼任:
唐镒
前任:
焦长发
台湾府彰化县知县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署理
繼任:
张贞生
前任:
长庚
台湾府北路理番同知
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1787年2月)署任
繼任:
黄嘉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