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阶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王阶,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全国名中医,首都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原党委书记、院长[2]。本科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硕士师承湖北中医学院李培生教授,博士师承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陈可冀院士。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岐黄学者、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3],第六、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四、五、六届中央保健会诊专家,第十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第十一届国家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和中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心血管病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血管病证结合关键技术实验室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原党委书记、院长

出生地点----云南文山

出生日期----1956年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医疗教育管理工作者

主要成就----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5]

毕业院校----云南中医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

代表作品----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

个人简介

王阶,男,汉族,1956年出生,中共党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全国名中医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西医结合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心病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血管病病证结合重点实验室主任、第五届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第十一届国家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和中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兼任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人物经历

1983年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6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伤寒论专业,获硕士学位。

1988年毕业于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业,获博士学位。

1989-1993年任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

1993-1996年赴马来西亚讲学及诊病。

1996-2005任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任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副院长。

2005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

2014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2022年3月,被授予“全国名中医”称号。

擅长领域

擅长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心律失常、心肌病、心力衰竭及慢性疑难杂症,提出中医病机结合西医病理,中医药性结合西医药理,形成了“以肾济心、以脾益心、以肝调心”的治疗理念。以补肾活血法治疗冠心病,补肾平肝法治疗高血压,调和营卫、交通心肾法治疗心律失常及心房纤颤,补肾强心、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衰,临床上收到增效减毒、保护靶器官及改善预后的肯定疗效。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医药改善微循环障碍研究;冠心病病证结合证治体系的建立及应用研究;中医证候标准规范化及其分子机制研究;冠心病人工智能诊疗系统研究;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研究。

王阶

来自 人民政协网 的图片

学术任职

第五、第六届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

湖北中医学院楚天学者特聘教授。

第六、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西医结合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第六届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中国医院协会中医医院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科研成果

按照“肯定现象—发现规律—规范标准—提高疗效”研究思路,在中医证候标准化、冠心病病证结合规范化诊疗取得突破性成果,建立血瘀证量化诊断标准,阐释冠心病血瘀证物质基础和科学内涵,形成行业标准及国际指南,提升了循证水平和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标准化发展和规范化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先后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奖及省部级奖8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47篇,其中SCI 108篇,总他引频次8149,主编著作14部。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110人及优秀传承人10人。

教育背景

1978.03-1982.12 云南中医学院 中医学专业

1983.03-1985.12 湖北中医学院 伤寒论专业

1986.03-1989.03 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

工作经历

1974.08-1978.03 云南省文山县平坝寨生产队 插队知青

1989.05-2005.10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 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副院长

2005.10-2019.12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党委书记、院长、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学术成就

1. 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早年跟随湖北中医学院伤寒大家李培生教授学习经方,后师从陈可冀院士攻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积累了深厚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及慢性疑难疾病经验,尤其擅用经方治疗房颤、心肌病、心衰等。临证时强调抓主证以执简驭繁,善用麝香芳香温通治疗主动脉夹层,瓜蒌薤白宣痹通阳治疗PCI术后胸痛,附子回阳救逆治疗重症心衰,苓桂剂温阳化饮治疗心肌病心脏扩大,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持续性房颤,炙甘草汤调补阴阳治疗心肌炎后遗症,补肾法治疗高血压等,提高了中医药临床疗效。 [5-6]

2. 冠心病病证结合证治体系的建立及应用研究

历时20余年,以“病证结合”为切入点,以“证候要素诊断”和“证候要素演变规律”为关键技术突破口,首次提出“冠心病证候要素”概念,创立了以证候要素为基础的冠心病病证结合辨证新体系,具有简明、实用、可推广特点,有别于既往的辨证体系;首次揭示了冠心病证候要素演变规律以及中医干预影响,形成了《冠心病心绞痛介入前后中医诊疗指南》;形成冠心病病证结合诊疗规范,发布《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提高了临床疗效,缩短了平均住院时间,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3.中医证候标准规范化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证候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然而,数千年来,证候诊断标准及规范化问题限制了中医临床诊疗及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起,师从陈可冀院士,从事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首次采用计算机多因素分析研究血瘀证,提出了血瘀证诊断标准定量记分表及血瘀腹诊的客观诊断方法;首次构建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提升了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辨证依据;首次构建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疗效评价标准,为客观评价中医临床疗效建立示范;并从基因组学、microRNA组学、甲基化,以及lncRNA-microRNA调控网络层面揭示冠心病血瘀证的分子机制,为中医证候的客观化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分子靶标。

4. 方剂组分配伍研究

方剂组分配伍研究,突破传统方剂君臣佐使与七情配伍理论局限,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在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理法方药一致的基础上,通过有效成分和现代药理研究相结合,去除方剂和饮片中无关物质,以组分为表达形式,针对有限适应症,通过多组分、多靶点、整合调节为基本作用方式的创新中药复方配伍的新模式。针对冠心病的核心病理生理学机制,研制而成针对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组分配伍新药活血安心方、丹参通络胶囊,达到精准治疗和用药安全目的,为提升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开辟新途径。

5.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研究

具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功底,在文史、诗词、书法方面均有积淀。龟鹤遐龄,养生寿老,祛病延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不懈追求。临证时,注重发扬中医治未病理念,积极倡导自然养身、恬淡养心,通过四季调神、起居、运动、气功、服食补益、药酒等传统保健方法,因人制宜,达到健康长寿目标。作为第四届、第五届中央保健会诊专家,曾多次为部级领导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作中医养生报告,在中央保健会诊工作中成绩突出。

人才培养

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7名,博士研究生23名,博士后12名,北京市科技新星2名,其中1人荣获中央国家机关“五四”劳动奖章,1人荣获“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优秀国内学术论文”,3人荣获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医院管理

将学科建设、技术创新、科学研究结合中医特色应用于医院管理,极大地推动了医院的发展。以综合性现代化国际化中医院为目标,通过规范管理、创新体制,医疗质量逐年提高,医院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医院综合效益稳步提升,医院门急诊总量与2007年前相比增长1.5倍以上,率先引进保柏医保业务后国际患者不断增加。并与国际顶级医学机构美国梅奥医学中心(Mayo clinic)建立长效科研合作机制,使广安门医院成为现代中医院的品牌与示范。

王阶

来自 健康界 的图片

社会荣誉

1992年作为中医、中西医结合青年代表受到江泽民总书记接见。

2004年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同年获,中国中医科学院金质奖章;

200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集体奖)。

2009年获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集体奖状。

2010年受聘为第四届中央保健会诊专家。

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机关党委;

2012年还被评为卫生部、中央国家机关先进工作者,受到温家宝总理接见。

2013年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提案“整合医疗资源缓解看病难”,受到广泛关注。

201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

2014年参加全国科学进步奖表彰大会。同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3、2014和2015年度考核中被确定为优秀等次,记三等功一次”;

“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2014年;

2016年续聘为第五届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同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个人),Ÿ “中央保健工作先进个人”,中央保健委员会,2016年;

2016年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全国总工会; “第四批北京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北京市中医管理局,2016年;

2017年,Ÿ “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8年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利用中医药做好慢病防控的策略和建议”,并接受新华网采访 。“岐黄学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8年;

2019年 “岐黄中医药传承发展奖”传承人奖,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年“北京中医药传承双百工程指导老师”,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2019年 ,“北京中医药学会特别贡献奖”,北京中医药学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机关委员会,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2019年;

2021年,“首都名中医”,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1年;

2022年3月,被授予"第二届全国名中医"称号。

“全国名中医”,北京市中医管理局,2022年;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