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 姓名 = 王锡朋 | 图像 =
| 出生日期 =1786年11月5日 | 出生地点 = 顺天府宁河县 | 国籍 = 清朝 | 职业 = 总兵
}} 王锡朋生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九月十五日,字樵慵,顺天府宁河(今属天津市宁河县)人。
目录
生平简介
父亲王者佐,国学生,母亲李氏。自幼受儒家思想熏陶,喜欢儒学,博览典籍,谙习兵法”(丁符九:《光绪宁河县志》卷八)。亦习武,他不仅仅是懂得兵法,而且自己本身的武艺也强,很会治军。“慨然有澄清宇宙之志”,善书法,喜韬略,好骑射。性情淳厚,生而英勇。是鸦片战争时期抗击英国侵略者的著名民族英雄。
赏”锐勇巴图鲁"名号
清嘉庆十三年(1808),中武举;嘉庆十九年(1814)入京充任兵部二等差官;嘉庆二十四年(1819)被选为守备;道光元年(1821)出任陕西固原城守营游击;道光六年(1826),任陕西庆阳营参将,随同陕甘总督杨遇春平定新疆维吾尔人张格尔暴动,自大河拐至回庄,战斗非常勇敢,因战功显赫,赏顶戴花翎,升任湖南临武营参将。清道光十二年(1832),奉命随从提督罗思举参加镇压湖南瑶民起义,并辗转湖南、广东,镇压瑶民起义,赏”锐勇巴图鲁"名号, 升任宝庆协副将。清道光十三年(1833),任福建汀州镇总兵。三年后,父病逝,王锡朋回芦台守孝。
训练的寿春兵,以骁勇善战驰名
道光十八年(1838年)任安徽寿春镇总兵。锡朋素骁勇,曾钦赐“锐勇巴图鲁”称号。鸦片战争爆发后,道光二十年(1840年)调吴淞,协同江南提督陈化成防守吴淞要塞两个月,曾炮击大小英舰两艘。王锡朋亲自训练的寿春兵,以骁勇善战驰名,“英人闻风远遁,数月不敢窥”。 1841年春率兵增援定海,九月底,英军再犯定海,他与葛云飞、郑国鸿协力御敌,固守城西晓风岭,血战6昼夜,部下将士伤亡殆尽。十月一日(农历八月十七),壮烈捐躯,表现出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谥“刚节”。[1]
史称"定海保卫战"。
1840年7月4日,英舰驶入定海洋面,致书限半小时献城投降,他严正拒绝,率兵勇死守。次日,英军登陆攻城,炮火猛烈,他立城上督战。寻南门攻破,负伤无援,投水而死。陈连升,战争时任三江口副将。1840年夏,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先奉命调到江南提督陈化成那里协助防守吴淞口, 后因浙东形势吃紧, 又从吴淞口调到浙东.在处州镇任总兵的郑国鸿, 也奉命调到镇海协助葛云飞布防. 1841年2月, 占据定海的英军在当地人民的不断打击下被迫撤走.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三位总兵奉主持浙江军务的钦差大臣裕谦之命, 同时进驻定海, 重整定海防务, 准备抗击再次来犯之敌.葛云飞是主将, 他跟郑国鸿、王锡朋拧成了一股绳, 大敌当前, 三个人紧密地团结了起来.葛云飞对制造兵器和沿海防务很有研究, 他拿出自己写的《制械制药要言》、《浙海险要图说》两本书征求郑国鸿、王锡朋的意见, 然后共同按照书中的办法制造兵器火药, 按照书中的地图布置防务, 把定海这个位于舟山岛上的要塞建筑得比以前更加巩固. 1841年9月26日上午,英舰29艘,运载4000多侵略者向定海城集结而来。三镇总兵分守要地,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守晓峰岭,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守竹山门,总兵葛云飞坐镇土城。在与英军交战三天后,清军的装备明显落后,要想取胜亟须外援,贪生怕死的浙江总督馀步云却坐视不救。 9月28日,激战进行到第3天,英舰摩底士底号、哥伦拜恩号、复仇神号驶进,攻打晓峰岭,开炮三四百发,王锡朋率部隐伏石崖反击,无一伤亡。后来,英军50馀人驾驶舢板船,由竹山门登陆,被郑国鸿率部放抬炮击退,杀伤多人。29日、30日两天大雨不止,平地积水盈尺,给定海守军作战和生活带来了极大困难,敌我双方兵力相差悬殊,三总兵仍坚守国门,殊死抵抗强敌。 连续五天五夜交战,清军死守阵地,英军洋枪大炮难以攻克。10月1日晨,风停雨止,英国侵略军利用大雾掩护,倾巢出动,从晓峰岭西面登陆,一路攻土城,一路攻晓峰岭,一路攻竹山门。 从盐仓登陆的英军向晓峰岭猛攻。总兵王锡朋首当其冲,指挥将士奋力战斗。英军步步紧逼冲上山,王锡朋振臂一呼,寿春兵战火齐发,英军惊溃四散。 骁勇善战的寿春兵,在守卫晓峰岭的争夺中,敢拼敢杀。当时,英军驱使著闽、广收买来的亡命之徒打头阵,自己则躲在后面放冷枪,并配合炮击,分批轮番进攻。 王锡朋身先士卒,左冲右突,奋勇杀敌。英军大队逼近,部属亦先后阵亡,王锡朋不幸中炮,一腿打断,但他仍手举大刀,砍杀蜂拥而来的英军数人,后英勇殉国,晓峰岭失陷。 当英军攻上晓峰岭后,找到王锡朋总兵的尸体,便在其尸体上持刀乱砍,直至血肉模糊,辨认不清。道光皇帝得知王锡朋惨死的消息,为之动容,专门为他写了祭文。他是三总兵中牺牲最早的一位,也是唯一没有找到遗体的一位总兵。 后来英军沿晓峰岭山脊南下,向竹山门进攻。郑国鸿遭到前后夹击,官兵饥饿疲惫交加,连日大雨衣甲尽湿,但仍往返泥泞的山路,同心协力全力反击。在得知王锡朋战死、晓峰岭失守后,郑国鸿知战事严峻,随即将大印交给部下,冲入敌阵。虽受伤数十处,仍挥刀奋力拼杀,直到被子弹击穿胸膛,壮烈牺牲。
在土城作战的葛云飞,知道了晓峰岭、竹山门失陷和王、郑两总兵殉国的消息,感到形势严峻,即从怀中取出印信,给随从亲兵转交大营,又对同乡亲兵说:“这是我尽忠的时候了。我家中还有八旬老母,她老人家知道我死了,一定会非常悲痛,请你为我多多安慰她;并转告我的儿孙,一定要继承我杀敌卫国的志向。” 这时,从竹山门山顶下来的侵略军蜂拥而至。葛云飞挥舞大刀率先冲出土城,转战两里多路,一口气追杀到竹山门山麓。他的头面右边被斫,受创40馀处,满身溅满了敌人的血污,仍然坚持血战到底,最后被子弹击穿胸口,战死在竹山峧土城下。葛云飞壮烈牺牲后立于山崖不仆,手擎宝刀作杀敌状,左目霍霍如生。 定海三总兵率部抗击英军入侵,血战六昼夜,终因弹尽援绝,同日壮烈殉国,全国上下为之震惊,三总兵阵亡后,裕谦奏明战事后负罪自杀。道光皇帝看完奏章,抚摸着王锡朋的名字说:“卿死尤烈”,嘱按提督衔(从一品)在老家董庄祖茔安葬(注),并赐御碑,谥号“刚节”,在定海、宁河两地建“昭忠祠”。长子承泗,次子承瀚,钦赐举人一体会试。承泗袭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袭职。[2]
王锡朋与马童
王锡朋1808年中了武举人,二十八岁入京任二等差官。他与士兵同甘共苦,同时精通兵法。他任寿春总兵后,寿春部队以打硬仗著称,有“敌见寿春兵即远遁”的说法。 他在民间号称“仁义将军”,因为他善待下属士兵,从不扰民。一次行军途中见一名士兵无伞,便叫士兵和自己共用一把伞。在一次行军途中遇到了一个被遗弃的男孩,就将这男孩收作了马童。 这位马童调教马有绝活,出现了多次马通灵的事。王锡朋在行军路上,马突然不走了,鞭打无效,马驮著王锡朋向另外一条道上跑,死活不走预定路线,王锡朋心有灵犀,就此改了道。后来查明,预定路线上有敌人埋伏。
马童跟随了他十八年,曾在战场上将王锡朋从死人堆里背出来。所以,在芦台王锡朋的墓旁,便是马童的墓。仆人葬在了主人家的坟地里——这破例的事情,在北方广为传颂。
著名的京剧武戏《铁公鸡》便藉用了王锡朋和马童的典故。铁公鸡是一位太平天国将领,一毛不拔是铁公鸡,形容人吝啬金钱,这里则说的是这位太平天国将领赏罚分明,治军严格得一丝不苟。
《铁公鸡》中最有名的一段戏,就是描写清军将领相荣中了铁公鸡的埋伏仓皇而逃的情景,最后相荣昏迷,他的马童张家祥背他逃出了火海。这是一段难度很大的戏,要以舞蹈来反应相荣的心情,相当于音乐里的华彩段落。当时天津人多说这段戏借用的是王锡朋和马童的典故。
舟山保卫战,他原本可以不战死,因为他本在宁波驻防,是到舟山救援的。在舟山第一次击退英军后,他接到调令离开,舟山将领们为他饯行时,得到英军很快要再次进攻的消息,他选择了留下。
他阵亡时五十五岁,被赐封为“第一刚节公”。之前四十六岁时,在湖南一次战役他奋战五昼夜,受道光皇帝赐封为“锐勇巴图鲁”,巴图鲁是满族语,意为勇士。[3]
王锡朋的墓
王锡朋墓地位于董庄乡董庄村,时代为清代。王锡朋为清代著名四总兵之一,抗英英雄,1842年牺牲在浙江定海。墓地面积约3300平方米,四周有砖砌花墙。1964年被毁,现存墓志拓片和饰物等。 在中国档案馆编写的《鸦片战争在舟山史料选》中,记载他率领的寿春兵杀敌最多。英国占领舟山后,将王锡朋的尸体碎尸了。没有了尸身,芦台老家坟地埋葬的是他的衣冠。
三忠祠
定海保卫战是鸦片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至今在定海晓峰岭上还能看到古炮台的遗迹。光绪时,特建三忠祠,供奉三位总兵的神像,以表彰他们在定海保卫战中表现出的视死如归的英雄壮举。 三忠祠原为关圣庙启忠祠,清光绪十年(1884年)扩建,共占地面积600馀平方米。三忠祠碑,高2.17米,宽1.65米,共镌碑文1044字,记述当年三总兵抗英的英雄事迹。 定海三总兵是在反侵略战争中为国牺牲的一个爱国将领集体, 他们誓死保卫祖国神圣领土的英雄气概和豪迈精神, 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4]
傲骨亭
傲骨亭建在晓峰岭与竹山之间的山脊。为褒扬定海葛云飞、王锡朋和郑国鸿三总兵等先烈在二次定海保卫战中以身殉国的民族气节,激励后人不忘国耻,奋发图强,成为祖国的脊梁,特建傲骨亭以励之。傲骨亭东面竖有傲骨亭碑记,碑文由舟山海洋学院方牧教授撰写。
英勇事迹鼓舞著子孙后代-王照
王锡朋的英勇事迹鼓舞著子孙后代,数十年后,他的一位曾孙也在近代史上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人正是维新派官员王照!王照中进士的那一年正是1894年,甲午那年的事儿估计大家也都很熟悉,王照也跟天子有志之士一样希望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维新派兴起之后,王照毫无意外的加入了维新派,跟著康有为大力鼓吹变法维新救国! 其实,虽然王照和康有为同属维新派,但是王照的主张相比康有为比较稳重一些,他多次劝说康有为不要那么著急,变法的事儿要循序渐进,可是康有为信心十足目空一切根本不听王照的主张!“百日维新”期间,他眼帝后矛盾日益加深,维新大业有不保之虞,于是王照上书建议光绪帝奉慈禧太后"巡幸中外"!当时王照的职位是礼部主事,按照他的品级是没有资格直接上书皇帝的,想给皇帝递折子只能通过礼部的堂官代奏,当时的礼部是顽固派扎堆的衙门!按清制,礼部设礼部尚书(满汉各一人)和礼部侍郎(满汉各两人),比如礼部尚书怀塔布与许应骙、左侍郎堃岫、署左侍郎徐会沣、右侍郎溥颋、署右侍郎曾广汉这些一二品的朝廷高官全都是顽固派要员,王照的上书他们能给他代奏吗?
果不其然,礼部尚书怀塔布起初不肯代递,后虽代递但上奏称王照"咆哮公堂"。事情最终闹到了光绪帝那里,光绪帝阅折后,命将阻挠上书的礼部六堂官(礼部尚书怀塔布与许应骙、左侍郎堃岫、署左侍郎徐会沣、右侍郎溥颋、署右侍郎曾广汉)全部革职,以儆效尤!王照以一个六品小官,把礼部两个一品官和四个二品官全部干掉,不可谓不是维新派的一大胜利!
戊戌政变后,康梁逃亡海外,王照也逃到了日本,但是从此和康梁多有不合!1900年,庚子事变时,王照秘密潜回中国,一直致力于救援被囚禁在瀛台的光绪帝。不仅如此,王照还在天津创制"官话字母",并写成《官话合声字母》,此书成为中国第一套汉字笔划式的拼音文字方案,满清灭亡后,王照曾短期担任读音统一会副会长,后辞职,晚年他致力于研究学问主张教育救国,直到去世![5]
参考资料
- ↑ 名人简历>'王锡朋
- ↑ 新华网>定海三总兵:浴血奋战六昼夜忠荩可风气长存
- ↑ [http://tc.wangchao.net.cn/junshi/detail_116228.html 当前位置: 王朝网路 >> 军事 >> 清朝悍妇:逼著与丫鬟私通的丈夫吃鸦片烟自杀]
- ↑ 定海三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
- ↑ 晚清名士,曾祖是著名抗英将军,曾以一己之力干掉多位部长级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