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王秋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秋华 建筑师,1925年于北京出生,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1946年前往美国于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取得建筑学士学位,1947年于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建筑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于Goodman事务所工作,直到1979年返抵台湾执业。旅美时期,王秋华察觉了身为建筑师的社会责任:“做建筑并不是只是做一个很漂亮的房子”建筑是为人做的,是为人造环境,要改造人造环境做的。1985年完成代表作品“中原大学张静愚纪念图书馆”。对台湾建筑界有不可抹灭的贡献,(2019)以94岁高龄获得第21届国家文艺奖─建筑类,是首位获得国家文艺奖的女性建筑师。[1] [2]

设计理念

王秋华说: 初学建筑时,本以为这是一项有趣兼有实用的艺术,从业多年后才慢慢体会到建筑师应有的社会责任。中国人有兴欣赏自然美景,却普遍地不够重视人造环境。优美的宫殿、庙宇、高楼只代表了文化造诣的一部份,脏乱的街巷店宅却不是文明社会的表征,也无法带动合作互助、和谐愉快的生活气氛。建筑师的责任不仅是建筑物的设计监造、更重要的应是美化人造环境,及唤起人们对环境的了解与爱护。

她的设计理念,是必须先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同时思考使用者与周遭环境的关系,再定出设计的目标。当业主就是使用者时,这是不难做到的,但有时业主并非使用者,例如学校、医院、建设公司等等,这些业主的重点考虑常常是管理与维修的便利,或投资利润的回收,建筑师除满足业主以外,尚须深入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及设计成果可能形成对环境的冲击,必要时须有热忱与能力说服业主,修正设计计画。[3]

王秋华父亲王世杰曾任故宫博物院理事,故宫文物在战火中南迁时,童年的王秋华便曾在重庆山洞中亲炙故宫文物,打下扎实美学基础。之后她赴美念书执业,成为当时少见的女性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

王秋华在美国设计多栋学校建筑,而图书馆是当时美国学校的精神象征。王秋华返台后,许多建筑师打造图书馆时,都来征询她的意见,她强调美学与工艺须建立在环境与人性关怀的基础上,对台湾的图书馆建筑影响深远。

她在台湾首件作品“美国文化研究中心”,使用台湾常见的清水混凝土与清水红砖等朴实无华的当代材料,建筑方向、格局皆符合现今的绿建筑标准,是台湾一九七○年代最杰出的建筑作品之一。[4]

穿祺袍的建筑师

王秋华说: 在纽约住了卅多年(1946-1979),主要担任建筑设计的工作,包括与业主讨论分析建筑计画的合理性,很幸运地并非因为自己是女性,受到任何蔑视。偶而也须到工地巡视,我习惯穿旗袍,也曾被工人称为“穿旗袍的建筑师”。我不曾因为性别而无法从事自己喜爱的建筑工作,同时我认为建筑是与各种人合作的成果。[5] 王秋华曾说:“我在美国大部分时间都穿旗袍,到访建筑工地时,大家会说:‘穿旗袍的建筑师来了!’女建筑家学会理事长许丽玉补充:“当时华裔女性会把旗袍当成一个正装、一种对人的正式态度。同期的女建筑师多半穿旗袍、跑工地。”

评审观点

1979年王秋华返台定居,任教于台北工专(今北科大)、淡江建筑系。1981年与潘冀成立联合事务所,共同设计许多现代化图书馆,其设计特别重视建筑与人文环境的结合,被誉为“台湾图书馆建筑之母”。

主要在台作品包含中研院美国文化研究中心、自宅“雪舍”及中原大学张静愚纪念图书馆(与潘冀合作),后者被视为台湾现代主义建筑的典型。

建筑类评审委员徐明松指出,台湾战后第一代建筑师中,王秋华与台湾的关系甚为独特。王秋华一生共经历中、美、台3个不同阶段,中国是她出生长成之地,美国孕育她的建筑专业与艺术心灵,而台湾则是她定居最久、贡献最多之处。

她在美国哥伦比亚建筑研究所的指导教授,也是后来的老板及合伙人古德曼,是一名社会学家、城市理论家、艺术家、建筑师,也是知名现代犹太教堂的改革者,王秋华在长时间的跟随及合作中,自然深受影响。

因此王秋华的作品具有人道关怀,对周遭环境敏感,且尊重大自然,最重要的是,不会因为形式的个人爱好而牺牲功能,在这些前提下,提出了率真朴拙的建筑美学。

王秋华不仅在教育与创作上有杰出表现,晚年翻译的2本书“看见理想国”及“幻城”,更为台湾的建筑文化提供了多元思考的路径。前者为古德曼的乌托邦国度漫游记,后者为建筑师王大闳撰写了超过一甲子的科幻小说。王秋华透过翻译这2本书,思考建筑师到底如何养成,应该关心些什么。

评审认为,王秋华具社会关怀,在教育、文化的推广传播上不遗馀力,更强调美学与工艺必须建立在环境与人性关怀的基础上来从事设计,其中以图书馆建筑对台湾贡献最大。在探究建筑的价值上,增加了现代意义的“公共”观念。[6]

得奖感言

94岁的王秋华得奖 表示“非常突然、非常意外”,当初受推荐时她准备好资料,“就没再想这件事”。她表示,有许多优秀的后进,没想到自己在这个年纪竟然还可以得奖。[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