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王效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效宗为中国清朝官员,本籍盛京盖平。他为汉军正白旗,亦为官生。1687年由广东肇庆知府调任福建分巡台湾厦门道。1691年因被控贪污解职,不久即病逝于台湾。

台南开元寺

【北园别馆】 台南市开元寺原先为郑成功二世嗣子郑经选择邑治北方的洲仔尾,建造园亭,此园亭于明末永历34年间(西元1680年,郑经在位19年所建),兴建为非定居之“郑氏别墅”,命名北园别馆,令李景监造,张日曜布置,极尽奢侈,成为文武百官打猎之围场及宴会享乐之园亭,至明永历35年(西元1681年),郑经去世。 康熙22年(西元1683)郑克塽投降清廷,当时台湾镇总兵王化行以本岛上缺少梵刹,而大桥头废舍一所,及原天府行台,宏敞幽静,修竹茂林,朝烟暮霭,认为是“三宝地”兴建为寺院的最佳场所。

命名为“海会寺”

在第二任巡道王效宗的赞允增建,以及首任主持志中禅师的努力主持募捐及监督寺院工程下,遂于康熙29年(西元1690年)8月7日动工, 格局才有了不一样的发展。 王效宗让整座庙宇转了方向,从坐南朝北改成了今日的坐北朝南。另外,他又增建了三川门、初拜殿、左右庑廊、再拜殿,并在后方增建禅房;原本的上帝庙(今三代厅的前身)改祀关羽的父亲。除了最一开始的开基二关帝之外,王效宗另塑了镇殿关帝、关平将军、周仓将军。至翌年4月8日完工,取名海会寺,又名开元寺。,并开始募缘铸造铜钟,在于第二代主持福宗禅师于康熙34年(西元1690年)元月完成,成为台湾第一早铸造的铜钟。清康熙三十五年,因巡道高拱干升任浙江按察使,所以亦立了高公祠在庙埕左侧,约莫今永福路与马使爷厅之处。

奉祀关公祖辈三代

清雍正年间是关公厅最重要的时期。清雍正三年(1725),除了关帝父《成忠公》外,后殿又增祀了祖《裕昌公》以及曾祖《光昭公》,除了五月时致祭外,还有春秋二祭。清雍正五年正式列入祀典,关公厅升格成了为官祀“祀典武庙”,原本属上帝庙的后殿更名为“三代厅”,佛祖厅则没变,其龙边护龙在康熙年间已是禅房。 后殿三代厅除了奉祀关公祖辈三代,另有先贤牌位、长生禄位、僧人莲座,如王效宗、陈傧、刘良璧、蒋允熹等。[1]

被列为一级古迹整修

康熙五十五年(西元1716年)台厦道陈滨重修,次年改建为规模庞大的庙宇。在郑氏时期被称为“大关帝庙”的祀典武庙,在创建初期清政府为了消弭反清思想,极力排斥以前宋代抗金名将岳飞关公并祀,而不断提升关公的地位,而后祀典武庙成了主祀关公,且晋升为官方祀典庙宇。日治后,武庙不再列入官方祀典,也丧失了原有的优势地位,但在人民心中仍维持其崇高地位。民国七十二年(1983年)被列为一级古迹,开始规划整修。

特色

前殿为弥勒殿,主祀弥勒佛,左右配祀四大天王。正殿为大雄宝殿,供奉释迦佛。左侧旁祀郑成功夫妇神位,两侧并侍十八罗汉。后殿为大士殿,主祀千手观音菩萨。寺内有名井一口,称为(郑经井)。寺后种(七弦竹)一丛,为郑经母亲董氏手植。此外,在功德堂内,还保存不少郑经时期的古物,这些对于开元寺而言,都是具有相当深刻的意义。 重一千六百斤的古钟,为开山住持志中法师当年募缘所铸,是台湾年代最古的铜钟,上铸“康熙三十四年”(1965年),铭记著志中法师的出关偈︰“独坐钉关给善缘,募钟立愿利人天;一声击出无边界,同种功德亿万年”,同时还镌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和捐造者名单。 大士殿檐下有四个吊筒,分别是手握莲花、佛经、宝剑和金刚杵的造形,以经卷法器为吊筒的作法在台湾佛寺中很少见。前埕碑亭中“重修海会寺碑记”,是乾隆42年,蒋元枢重修海会寺时所立,可和净业堂(位于弥勒殿右侧)右壁的“重修海会寺图”碑, 一文一图互相对照,来了解其历史和规制。 “始建海会寺记”,则是康熙年间将“北园别馆” 改为“海会寺”时所立,碑上有王化行撰文;原碑被水淹没,此碑为民国44年仿古复刻。此外 ,还有嘉庆元年的“新修海靖寺碑记”,也是重要史料。[2]

前任:
周昌
福建分巡台湾厦门道
1687─1691
继任:
高拱干

参考资料

  • 祀典武庙 -那连绵的山墙画出府城最美天际线
  • 开元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