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王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摅虹友。生卒年不详。太仓人,祖籍山东莘县王揆王抃之弟。会写文章,尤工于诗,为“太仓十子”之一。

王摅[shū],生于明崇祯八年元月一日,卒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冬至日(1635年2月17日-1699年12月21日),字虹友,号汲园,南直隶太仓州人。王摅出生于名门望族,其先祖为太原王氏。其曾祖王锡爵是明万历时期的首辅,其祖王衡官至翰林院编修,其父王时敏以荫官至太常寺少卿,列吴中画派“四王”之首。王摅是王时敏的第七子。

王摅少时受教于同乡陈瑚门下。稍长,师从钱谦益、吴伟业,诗法于杜甫、苏轼、陆游,诗文风格类似吴伟业。与周肇、许旭、王曜升、顾湄、王昊、黄与坚,其兄王揆、王撰、王忭一起被称为“娄东十子”。著有《步檐集》、《芦中集》等稿。

人物生平

崇祯

崇祯八年元月一日(1635年2月17日),王时敏第七子王摅生。(注:严迪昌的《清诗史》、《清人别集总目》、《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和江庆柏《清人生卒年表》认为王摅生于崇祯九年。但根据王摅的同母兄长王抃的《王巢松年谱》记载:乙亥,八岁,崇祯八年,元旦七弟生。故采信王摅兄长的崇祯八年元旦生。)

崇祯十三年(1640年),王摅开蒙读书,与五兄王抃共同在曾绎叔门下就学,时年六岁。见《王巢松年谱》:庚辰十三岁,与七弟俱受经于曾师。

顺治

顺治1651年,王摅与六兄王扶一起中秀才,补生员。座师为江南苏松学政李嵓。见《奉常公年谱》卷三:子扶、摅同补博士弟子员。

顺治1654年,王摅与兄长王撰、王抃、王扶共同赶赴南京参加乡试。见《王巢松年谱》:七月望后赴省试,余同江师、七弟、翼王寓河房刘姓家。

顺治1657年发生了“丁酉科场案”,王摅的挚友吴兆骞牵涉其中,被发配到宁古塔。王摅在这件事发生过后的十余年间相继写下了《和吴汉槎就询刑部口占韵》、《怀吴汉槎在狱中二首》、《喜吴弘人闻夏南还》、《怀吴汉槎》、《喜吴汉槎还次徐建庵宫赞韵》等诗,在诗中表达了对满清文化压迫的不满。是年,吴伟业奔母丧,南归太仓,王摅拜在他的门下学习作诗。

顺治1659年陈瑚辑其门下弟子的诗,结为《从游集》二卷。其中上卷收录王摅的部分诗作。同年,杜濬常到王摅家找其下象棋,从早至晚,不肯少停片刻,二人就此结识成为好友。

顺治1661年王摅为文祖尧作送行诗《送文介石先生归滇南》一诗。

康熙

康熙五年(1666年),王摅因病没有参加此次乡试。见王摅兄长王抃在寄给其父王时敏的《西庐家书》:独七弟悬痈之后,复患三疟,随众至京口,委顿不支而返。同时一家也因病致穷,其兄在书中写道:七弟三疟后复变为日日疟,似可望痊,而寒热愈重,形如枯腊。娘子复以产病几死,累月,奄奄床褥仅存一息,子女又皆患疟,一家疾病,医药无措,寒衣典尽,瓶无储粟,真正不免冻馁。

康熙十四年(1675年)七月,王摅去鸡鸣山拜访杜濬,留诗相赠,其中“举目山河虽已改,苍苍岩石依然在”和“别离况复感兴废,此时涕泪如乱麻。”表达了王摅与杜濬对故国的思念。

康熙十五年(1676年)王摅在北京见顾炎武。见《蒋山佣残稿二》。同年,夏,王摅与王士禛相遇在京师,其帮助王摅出版其著作《据青集》一卷。见《芦中集》序。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王摅作《家祭酒阮亭先生招集同人钦寓斋后即事以韦苏州云淡水容夕雨微荷为韵分得雨字凉字》。同年,王摅为毛师柱《端峰诗选》作序。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九月,王摅再次到王士禛家中拜访,写下《题家侍郎阮亭西城别墅十三首》。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秋,王摅患咯血之症,抱病到北京。是年,王摅删定编修《芦中集》一书成稿。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五月,王摅回到家中,病有起色。见王抃的《喜七弟抵家病减》。十一月一日(12月21日),王摅病亡。见王抃的《哭虹友弟》诗序中言:不意长至之夕,竟成永诀,凭棺大恸。

人物评价

陈瑚《从游集》卷上称:“太常之教其子也严,晨起则拜于床下。无围棋博塞之具以移其情,以故诸子得肆力诗书,镞砺名行,恭谨如汉万旦君家法,而文采过之。里人称佳公子,不问可知为太原。而虹友年最少,尤文苑之飞将军也……其于唐人诗,烂熟于胸,偶举一辞,绳联珠贯,成诵若流。故其所作兼诸家三变之胜,初为沉雄悲壮,酷似子美;比则清新丽则,婉转抑扬。”

吴伟业编选《太仓十子诗选》,摅与兄揆、撰、抃并入,为一时之彦

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太原王氏昆季多才,不啻过江王谢,而芦中一集尤为矫矫。”

姚莹识小录》评:余考十子……中以端士、伊人、虹友为最。

王士禛说:“虹友才尤高,余尝序其《金陵集》。”[1]沈德潜说:“太原王氏昆季多才,不啻过江王、谢”。

国朝耆献类征初编》评:王烟客太常书画名海内……七子摅,八子掞,皆嗣其家学,揆、抃、摅工诗……《松心日录》张维屏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芦中集·出版说明》云:“摅幼遭亡国之痛,乙酉覆灭,江南巨室,均罹锋镝。而太仓王氏、长洲文氏则尤著。摅虽才名籍甚,然终抗节不仕,穷愁没世。其诗初期,以久与胜国遗老往还,因多驼棘之感、故国之思。及晚年出游,南逾岭峤,北穷卢龙,又多纪游山川之作,盖与顾炎武郡国遍历,所至有诗,有同慨焉。”

个人作品

文集

步檐集》:此集是早收录于顺治十七年的《太仓十子诗选》,《步檐集》收录有诗一百首。

芦中集》:此集最后一稿成书于王摅卒前一年,即康熙三十七年(1698),此书共有十卷,收录诗从清顺治十三年(1656)康熙三十六年(1697),共计有诗歌695首。

据青集》:王摅的五兄王抃在其《巢松集》中记载,王摅著有《据青集》。而王摅在其《芦中集·自序》称,此集由王士禛为集作序,因为此集是王摅早期作品,收录的是康熙十四年(1675年)之前的诗作,与晚年修订的《芦中集》有所重复。推断应该是王摅把《据青集》的一些诗合并到了晚年的文集《芦中集》中了。故《据青集》今已不见

金陵集》:清代大诗人王士禛曾为其作序。今已失传。王士禛在其《分甘馀话》中道:娄江十子,虹友王摅才尤高,余尝序其《金陵集》。

积薪集》:王摅、王时翔等十人诗汇编成《积薪集》,今已失传。

诗作

谒伍相国祠

萧条古堞树栖乌,载拜祠门落日孤。报父有心终覆楚,杀身无计可存吴。

英雄忠孝留天壤,山水苍凉失霸图。回首荒台麋鹿地,属镂遗恨满姑苏。

闻汉槎谪戍宁古塔

欲叩君门万里赊,惊闻远戍度龙沙。文章只道金难铄,谣诼翻成玉有瑕。

减死蔡邕方出塞,哀时庾信未还家。可怜交橐归来日,岂有明珠载一车。

喜吴弘人闻夏南还

相逢只道此生休,解网归来话昔游。幸免无家投朔漠,那堪有弟作累囚。

云山渐慰思乡梦,风雪仍含出塞愁。不觉喜深悲转集,潺湲双泪为君流。[2]

注释

  1. 《分甘馀话》
  2. 王摅,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