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王擎 |
王擎,男,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云田镇人,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1]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主任; [2]
美国克利夫兰临床医院心血管遗传中心主任。 [3]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专业博士,教授
出生地点----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云田镇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主要成就----QT综合征和心律失常遗传学的奠基人,共发现8个人类疾病基因 获美国儿科研究学会 Richard Rowe科学奖 美国心脏学会杰出研究员奖
毕业院校----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
人物资料
王 擎,Ph.D., M.B.A.
职称职务:教授、博导、教育部讲座教授、院长
学科专业: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
人物简介
王擎,男,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云田镇人,1984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于1993年获美国常春藤(Ivy League)八大名校之一的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美国纽约)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专业博士。
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克利夫兰临床医院心血管遗传中心主任。
主要经历
1984获甘肃农业大学学士学位
1993获美国Cornell大学博士学位
2002获美国克里夫兰洲立大学MBA学位
1996美国Baylor医学院助理教授(tenure-track Assistant Professor)
1999克里夫兰医院LERNER研究所助理研究员(Assistant Staff)
2001克里夫兰医院心血管遗传中心主任
2002克里夫兰医院LERNER研究所副研究员(Associate Staff),克里夫兰洲立大学副教授
2003华中科技大学人类基因组中心主任
2004克里夫兰医院LERNER研究所正研究员(Full Staff),克里夫兰洲立大学正教授
2005教育部
2007分子生物物理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8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技术学院院长
研究领域
遗传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模式动物。
主要进行人类心血管系统和脑系统重要疾病基因发现、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人类疾病尤其是离子通道病模式动物的建立和研究。
在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研究方面,分别于1995,1996,1997年发现了三个长QT综合征基因(Cell, Nature Genetics, Nature Genetics);其领导的研究组于1998年发现了第一个先天性室颤和Brugada综合征基因(Nature);已成功开发可用于恶性心律失常长QT综合征和Brugada综合征遗传诊断的商业试剂盒(FAMILION® test)、实现医学领域第一最理想个体化疹疗案例、已成为国际上经典医学教学材料。
2003年发现冠心病的第一个非脂代谢致病基因(Science)、2004年发现一新血管形成因子AGGF1(Nature)。
2005年又发现第一个导致癫痫和运动障碍并行症基因(Nature Genetics)、2007年发现冠心病一新易感基因(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2008年发现第一隐形遗传房颤伴猝死基因并第一次发现遗传物质通过核孔复合体进行核质转运调控心脏电传导(Cell)。
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基金,863及973等项目。
学术研究
第一个发现已经变成试剂
发现第一个先天性室颤基因时,王擎33岁。8年后,王擎的发现已经从论文上的成果转变成了患者可以直接使用的试剂。
这对王擎来说,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基因转化为产品需要一段时间,我的研究能实打实地帮助病人,为患疾病的人解除痛苦,这就是收获。”
今年41岁的王擎,从小受名医父辈的熏陶,对医学研究颇感兴趣。
1986年,他被美国常青藤八大名校之一——康乃尔大学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专业录取,攻读博士学位。
随后,他进入全美著名的犹他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美国科学院院士马克·凯青教授。
1996年,31岁的王擎成为全美著名医学院——贝勒医学院助理教授,并创建他的第一个实验室。
1999年,王擎将其实验室搬到美国总评第四、心血管医学十一年排名第一的克里夫兰医院。
短短5年时间,他由助理研究员升至正研究员,同时也升至美国克里夫兰州立大学教授。
2001年,王擎开始担任美国克里夫兰医院心血管遗传学中心主任。
在王擎创建的第一个实验室里,他发现第一个先天性室颤基因。
有关专家称,这一发现为人类积极地预防和治疗心律不齐疾病奠定了基础。
该成果发表在世界顶级期刊《自然》上,1998年被美国<发现者>杂志评为十大科学发现之一。
早在1995年,还在攻读犹他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博士后的王擎,就开始从事心律不齐(即长QT综合症,先天性室颤等)方面的研究。
在世界顶级期刊《细胞》发表报道第一组二长QT综合症基因之一的发现。
至1997年,他共发现了三个长QT综合症基因,其中包括长QT综合症最常见基因KvLQT1(KCNQ1)。
这些发现,为心律不齐疾病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极大地促进了该疾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目前, 心律不齐基因方面研究的专利已被美国一家公司买走,并生产出了诊断该疾病的试剂盒。试剂盒的生产告别了传统的对症下药,而是实行“个体化治疗”——对人下药。
这是现代医学领域“个体化治疗”的典范,将会大力促进其它疾病领域“个体化治疗”的实现。
第一个发现的成功没有阻挡王擎前进的脚步。在人类遗传学领域,王擎脚踏实地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发表科学论文、特邀综述、教科书篇章105篇,其中8篇在顶级杂志<科学>、《自然》、《自然遗传学》、 <细胞>上发表;
王擎还曾获得我国自然基金会杰出青年奖、美国儿科研究学会RichardRowe科学奖、美国心脏学会杰出研究员奖等多个奖项,并拥有专利8项.
三个克隆基因打开三扇窗口
在基因克隆上,王擎占了三个第一。克隆出第一个新的血管生成因子,克隆出第一个冠心病基因Mef2a,克隆出第一个癫痫和运动障碍并行症基因。
基因突变是引起人生病的直接原因,克隆出基因,就是找到了一扇治疗疾病的窗口。
人类对2万多个功能基因进行了全面注释,中国科学家在其中的贡献率达到1.8%。
其中,王擎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率先克隆出的新的血管生成因子,是其中的重要贡献之一。
血管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受一系列血管生成因子的调控。
当血管生长的调控发生异常,就可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并可引起多种疾病。
过多的血管生成可导致癌症、关节炎、牛皮癣和失明等;而血管生长的不足或血管的退化则可引起另外一些疾病,如心肌缺氧、大脑缺氧、中风、高血压以及骨质疏松等。
先天性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就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疾病。
王擎率先用分子遗传学手段研究该征,克隆了第一个先天性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易感基因——VG5Q,研究表明,该基因是一个新的血管生成因子,可促进新生血管的生长。
这项研究,有助于征服那些重大的与血管有关的疾病,如肿瘤、关节炎等。
该成果发表在2004年2月《自然》杂志上,同期的《自然》杂志上还专门发表了世界著名的心血管专家的评论文章,对这一重大发现进行了高度评价。
心血管疾病目前是发达国家所有疾病中的头号杀手。据统计,仅在美国就有约1260万人受冠心病影响,约750万人曾发生过心肌梗塞,约50万人死于冠心病。
在中国,每年估计超过100万人死于冠心病。
2001年,王擎着手对心血管疾病进行分子遗传研究。2004年,他成功地克隆了第一个冠心病非脂类致病基因Mef2a,并对该基因引起冠心病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领导的课题组通过对一个拥有21名成员的家族进行分析后证实,这个名为“Mef2a”的基因产生的一种突变会导致冠心病和心肌梗塞。
专家称,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重大疾病的发病分子机制,而且对研究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成果发表在《科学》上,引起了美国相关权威专家、著名学术刊物、重要媒体的重视与关注。2004年该研究成果被评为美国心脏学会十大进展之一。
2005年,王擎发现了导致癫痫和运动障碍并行症的第一个基因。
该基因命名为KCNMA1,它编码一种BK钾离子通道蛋白。王擎发现,该病的发病机制是使钾离子通道更活化,将来有可能通过BK钾离子通道阻抗剂治疗癫痫或运动障碍病变。
这一重大成果发表在《自然遗传》杂志上,我校和克里夫兰医院为合作署名单位。
两个中心优势互补比翼齐飞
王擎既是美国克里夫兰医院心血管遗传学中心主任,又是校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主任。两个中心就像王擎的两个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王擎对它们一样关心和呵护。
但是,很明显,两个中心在起步早晚、发展基础、研究现状上有很大的差异。
我校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成立于2002年11月,包括基础研究分中心和临床研究分中心,直接隶属于学校领导,依托单位为生命学院和协和医院。
中心是一个开展人类基因研究的公共科研平台,致力于人类遗传疾病基因克隆及功能的研究,建立重大疾病,如心脑血管、肿瘤、血液、神经系统、眼科、皮肤疾病等基因诊断和治疗的新方法及新技术。
中心成立之初,即邀请王擎教授为中心主任,协和医院杨钧国教授为中心常务副主任,特聘教授徐涛为副主任。
美国克里夫兰医院心血管遗传学中心是该医院遗传学研究最早成立的平台。
中心40名人员5年共发表论文70多篇,包括在世界一流杂志《科学》《自然》《自然遗传》《美国人类遗传学》《Circulation》《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Lancet》等发表的多篇。
“两个实验室最大的不同在于经费的投入上。”王擎说。他在美国的实验室每年承担着近150万美元经费的科研项目。
而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目前已经申请到的资金是330万元,就目前的研究情况而言,这些资金是远远不够的,中心的基因研究设备还存在不足。
“虽然中心比不上美国,但值得欣慰的是,我可以让我的学生去美国,到那边做论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回来。
同时,中国人口众多,遗传病多,有利于研究遗传基因病变。这也是我们在中国研究基因的一个优势。”
在王擎教授的领导下,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已经有相当规模,在人才梯队建设和科研上,都有斩获:中心已有3位教授,5位副教授,3位讲师,22位博士生和硕士生;
短短的2年时间,中心在国内外著名杂志发表论文14篇,其中有1篇2005年发表在最尖端《自然遗传》杂志(影响因子24)上,这是基因中心和克里夫兰医院合作发表的第一个癫痫和运动障碍并行症基因。
谈起中心日后的发展, 王擎充满了信心。“基因中心在学校领导、科技处、人事处以及生命学院、协和医院的支持下得到迅速发展。
中心成立至今,无论是科研论文发表,还是科研基金申请方面,都已取得一些重要成绩,但是,我们要更上一层楼,相信通过努力,几年内一定能够独立、自主、创新地发现几种人类重要疾病的致病基因,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目前,心律不齐和冠心病基因的研究已经走在国际前列,王擎没有满足现状,“我们想加强对它的研究,争取发现更多的病变基因。”
神经科学是涉及范围最广、最为复杂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脑组织及各种疾病的复杂性,包括从特发性震颤、脑中风到癫痫病变等病症。“
研究肯定有难度,但我们会慢慢克服。”中心也会关注眼睛、皮肤方面疾病的研究。“这些能造福于人类的科研,是中心今后努力的主要方向。”
人物贡献
为“骏马”开辟广阔的草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杨钧国教授,较早地注意到了富有才华的同行王擎。他们都从事心脏猝死——长QT综合征的基因研究,8年前彼此互有了解。
2001年5月两位学者开始网上交流,并约定:王擎下次回国一定相见晤谈。2002年王擎到天津参加一项学术研究,在北京出差的杨钧国闻讯专程赶到津门,拜访这位神交已久的青年学者。
2002年,杨钧国动员王擎合作申请一个重点项目。时间紧迫,为攻下这个项目,两人在京并肩奋战10余天,申报材料修改了12次,最终拿下这个项目。
在杨钧国教授看来,国际上久负盛名的王擎要不要这个项目“并不重要”,他所以积极参与,是想为祖国医学分子遗传学的发展贡献心力。钦佩之余,杨钧国首次诚邀王擎到协和医院工作。
在科技部汇报期间,王擎邂逅借调至科技部的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教授闫云君。
科技部一位专家也被王擎的才华所打动,顺口对闫云君说:“这么牛的人,怎么不引进到你们学校?”一句提醒,闫云君如获至宝,立即向当时的分管副校长丁烈云举荐。
华中科技大学素来爱才如命,丁烈云随即拜访王擎,要求学校科技处创造一切条件,促成王擎回国。
鉴于人类基因组研究对于生命科学发展的战略意义,也为了更好发挥王擎的专长,2003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组建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这是特意为王擎搭建的舞台。
学校聘王擎为中心主任,杨钧国为副主任,两位合作伙伴成为亲密战友。
携手5年“骏马”归来
校长李培根对人才工作多的是忧患意识:相对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相对于其他国内名校,地处中部的华中科技大学存在一定劣势。
“学校上下人人都要关心人才大计,发现人才、举荐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把学校建成吸引优秀人才的‘强磁场’,化劣势为优势”。
许多海归学者最大的顾虑是,事务性工作挤占科研时间。为了让王擎安心从事科研及学科团队建设,华中科技大学从上到下形成一条高效的服务链:校党委书记朱玉泉协调各方关系,确保“初生”的研究中心健康发展。
时任分管副校长的李培根迅速督促落实中心的启动基金,专门为其提供250平方米科研场所和3年研究津贴。适度放开中心的人事编制,方便王擎根据需要,从海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生命学院党政部门全力做好后台服务。
该校还“悄悄”地把王擎的得意门生刘木根教授引进到中心,参与科研建设,“借高徒引名师“,学校的苦心至今仍让王擎感动不已。
刘木根是王擎教授与上海一所大学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刘木根完成课程学习后,也来到美国克利夫兰临床医学中心的分子遗传研究中心从事科研工作。
两年半时间里,他一直跟随王擎做研究,衣钵弟子,深得赏识。
2003年8月,刘木根回到上海准备博士论文答辩。为协助王擎尽快组建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华中科技大学多方努力,终于把刘木根“抢”到该校。
如今,刘木根担任中心主任助理,已成长为学术骨干之一。
短短5年,华中科技大学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取得一系列进展。2005年,王擎被该校推荐、教育部遴选为讲座教授。中心形成40多人的研究团队,先后在国内外权威杂志发表文章近3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4篇。
中心在快速发展,王擎每年回国从事研究的时间越来越长,他对华中科技大学的牵挂越来越多。华中科技大学面向全球招聘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在好友力劝下,王擎递交了竞聘材料。
3月底,校长李培根与王擎推心置腹地交谈:在国外工作,成就感很大程度上只有一个——在一流杂志发表论文。
回国工作,成就感还来自于带领研究团队迈向国内乃至国际一流,为祖国的生命学科贡献心智和成果。这番话深深触动了王擎。
最终,王擎教授在15名高手中胜出。携手5年,华中科技大学终于引进这匹“骏马”。
“骏马”摇身成伯乐
正如李培根校长所言,王擎这匹“骏马”带来了“强磁场”效应。
王擎已经物色、打动了4位国际知名的中青年学者,他们有望在今年底陆续来到华中科技大学工作,另有6个研究团队初步达成有关意向。
根据战略规划,生命学院还需要引进、建设20个研究团队,将从全球范围引进几十名各有专长的人才。王擎对此充满信心。
对即将到来的4位中青年学者的特点,王擎了如指掌:一位是做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掌握了一种全新的技术,学院打算让这位学者领衔,成立癌症研究中心;
一位在结构生物学核磁共振方面的研究居世界一流,发展势头很好。王擎打算像当年学校先“挖”他的学生刘木根一样,先期引进该教授带的一名博士后,为引进这位专家做好铺垫;另两位教授在各自领域均有绝活。
王擎说:“这4个人到位后,可以围绕他们建立科研团队,推动学院实力的提升。今后还将继续借助学校、学院和我个人的推荐,通过多种途径,发现、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获奖情况
在世界人类遗传学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已发表150多篇论文,其中包括国际顶级杂志9篇,《细胞》2篇、《自然》2篇、《科学》2篇和<自然遗传学>3篇等。
在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疾病的遗传学研究中取得一系列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成果。曾获得我国第一届B类杰出青年基金,美国儿科研究学会Richard Rowe科学奖,美国心脏学会杰出研究员奖,霍华德-医学研究院科学与教育杰出导师奖,克利夫兰医院杰出科学奖,
美国Doris-Duke基金会临床医学研究创新奖等。获发明专利9项。
代表性论著
1. Zhang X, Chen S, Yoo S, Chakravarti S, Zhang T, Ke T, Oberti C, Yong SL, Fang F, Li L, de la Fuente R, Wang L, Chen Q, and Wang Q K*. 2008. Mutation in nuclear pore component NUP155 leads to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early sudden cardiac death. Cell, 135 (6):1017-27.
2. Du, W., Bautista, J.F., Yang, H., Diez-Sampedro, A., You, S., Wang, L., Kotagal, P., Luder, H.O., Shi, J., Cui, J., Richardson, G.B., and Wang, Q K*. 2005. Calcium-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opathy in human epilepsy and paroxysmal movement disorder. Nature Genetics, 37:733-738.
3. Tian, X.L., Kadaba, R., You, S.A., Liu, M., Timur, A.A., Yang, L., Chen, Q., Szafranski, P., Rao, S., Wu, L., Housman, D.E., DiCorleto, P.E., Driscoll, D.J., Borrow, J., and Wang, Q*. 2004. Identification of an angiogenic factor that when mutated causes susceptibility to Klippel Trenaunay syndrome. Nature, 427; 640-645.
4. Wang, L., Fan, C., Topol, S.E., Topol, E.J., and Wang, Q*. 2003. Mutation of Transcription Factor MEF2A in an Inherited Disorder with Feature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Science, 302, 1578-1581.
5. Chen, Q., Kirsch, G., Zhang, D., Brugada, R., Brugada, J., Brugada, P., Potenza, D., Moya, A., Borggrefe, M., Breithardt, G., Oritz-Lopez, R., Wang, Z., Anzalevitch, C., O’Brien, R. E., Schultz-Bahr, E., Keating, M. T., Towbin, J. A., and Wang, Q*. 1998. Genetic basis and molecular mechanism for idiopathic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Nature 392, 293-296.
人物事件
2021年7月15日,美联邦检察官请求法院驳回对华人科学家王擎的指控。
2020年5月,王擎被指控触犯虚假声明和电汇诈骗,隐瞒在中国境内的支持和研究,骗取美国立卫生研究院资金。
美方拒绝对此事进一步置评的行为,与一年多前的千字新闻通稿形成鲜明对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