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王宏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弘祚(1603年-1674年),字懋自,号玉铭。云南永昌人。历任顺治康熙年间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清廷三省六部,王弘祚履历其三,又因籍贯永昌,他又被称为“永半朝”。《赋役全书》编撰历时12年,是王弘祚一生最大的成就。

生平简介

弘祚聪强习掌故,户部疏请修赋役全书,以弘祚主其事

崇祯三年(1630年)举人出身。自蓟州知州迁户部郎中, 督饷大同。顺治元年,授岢岚兵备道。总督吴孳昌弘祚筹画军饷,请仍留大同。二年,以总督李鉴荐,仍授户部郎中。中原初定,图籍散佚。弘祚聪强习掌故,户部疏请修赋役全书,以弘祚主其事。弘祚谓:“民不苦正供而苦杂派,法不立则吏不畏,吏不畏则民不安。闾阎菽帛之输,朝廷悉知之,则可以艰难成节俭。版籍赋税之事,小民悉知之,则可以烛照绝侵渔。”裁定赋役,一准万历间法例,晚末苛细巧取,尽芟除之,以为一代程式。三年,加太仆寺少卿。六年,迁太仆寺卿,仍领郎中。

十年,擢户部侍郎。时云、贵尚为明守,孙可望据辰州。弘祚请于江南、江西、湖广丰稔之地,采米谷、储粮饷为进取计。又言:“黔国公沐天波世守云南,得民心,其僚属有散处江宁者,宜令往招天波为内应。贵州九股黑苗,自都匀、黎平远及庆远、靖州,近为可望蹂躏,宜加意抚绥,俾令归化。冠服异制,勿骤更易。”上以所言足助抚剿,下经略大学士洪承畴采行。

被郭一鹗弹劾修赋役全书逾久未成

十一年,给事中郭一鹗劾弘祚修赋役全书逾久未成,弘祚疏辨,一鹗复劾其巧饰。下部议,以各省册报稽迟,弘祚不举劾,论罚俸。十二年,疏请禁有司私派累民、将领冒名领饷,皆下部议行。十三年,以河西务钞关员外郎朱世德征税不如额,援赦请免议,坐降三级,命留任。十五年,赋役全书成,叙劳,还所降级。考满,荫子。寻擢尚书,加太子少保。命同大学士巴哈纳等校订律例。

闻父母丧,疏乞解官奔赴,命在任守制

十六年,进太子太保。云南平,迭疏上善后诸事,请开乡试,慎署员,设重镇,稽丁田,恤士绅,抚土司,宽新政。既,又疏言司道宜久任,州县宜部选,投诚宜解散,荒残宜轸恤,炉座宜多设。弘祚闻父母丧,疏乞解官奔赴,命在任守制。逾月,命出视事。十八年,圣祖即位,疏请归葬,许之。旋谕促还朝。

异星见,天失其常;地震,地失其常。挽回天地之变,首在率循人事之常

康熙三年,授刑部尚书,寻复还户部。四年,星变地震,求直言。弘祚疏言:“异星见,天失其常;地震,地失其常。挽回天地之变,首在率循人事之常。”漕粮自通州运京师,或谓水次支散,可省转搬费。弘祚持不可,谓:“水次支散,受者艰负戴。必减直而售,则米狼戾在外。京仓颁给虽有粜者,颗粒皆在都下。根本至计,不宜以小利遽变。”又有议尽裁州县存留与变漕粮官运为商运者,固争不得,具疏上之,卒如弘祚议。

以老乞休,命驰驿归里,念未终事父母,辑永思录,自号曰思斋

六年,用辅政大臣鳌拜议,户部增设满尚书,以授玛尔赛,与弘祚龃龉。七年,户部失察书吏假印盗帑,大学士班布尔善独罪弘祚,坐夺官。八年,鳌拜得罪,起弘祚兵部尚书。九年,以老乞休,命驰驿归里,食原俸。弘祚中道疾作,侨居江宁。念未终事父母,辑永思录,自号曰思斋。十一年,疏辞俸,谕曰:“卿在官著有劳绩,引年乞休,赐禄颐养,毋固辞。”十三年,卒,赐祭葬,谥端简。[1]

修建梨花坞回报家乡,怀念母亲

顺治十八年,王母谢世故里,他奏请要解官奔赴守孝。当时,顺治皇帝突然决意出家,整个朝廷人心惶惶,政局不稳,因此朝廷未准他的请求,要求他在任守制,稳定政局。

康熙继位后,王弘祚获准回家埋葬母亲。回到家乡后,他便在保山古城西南九隆岗上修建了梨花坞,供奉观音大士供世人朝拜,以回报家乡和怀念母亲。


著述

王弘祚作为一名文臣,他一生著叙颇丰,著有《永思录》一书,现已失传。流传的有《颐庵诗集》两卷收录于《清代诗文集汇编》,诗作受到了清代保山籍知名学者袁文揆的推崇。袁文揆在其《滇南诗略》卷19中评价王弘祚《怀乡》一诗说:“'庾信江南'句伤往日也。'杜陵峡北'句感近事也。此种风义,唯骏公集中往往有之,若虞山则绝口不言矣。” 《赋役全书》编撰历时12年,是王弘祚一生最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 《清史稿》卷263,列传五十
  • 《清史列传》. 卷78,48
官衔
前任:
孙廷铨
户部汉尚书
顺治十五年七月己酉-顺治十八年六月甲申
(1658年8月12日-1661年7月2日)
继任:
杜立德
前任:
杜立德
户部汉尚书
康熙三年十一月丁未-康熙七年八月壬申
(1665年1月5日-1668年9月11日)
继任:
黄机
前任:
龚鼎孳
兵部汉尚书
康熙八年五月壬寅-康熙九年闰二月己亥
(1669年6月8日-1670年4月1日)
继任:
朱之弼


参考资料